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是什么吸引“洋教授”纷纷来华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还有他的妻子,英国布莱顿大学玛瑞·哈德(MarieHarder)教授。凭借在可持续发展应用领域的卓越成绩,她顺利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在担任英国布莱顿大学可持续发展统筹中心主任的同时,成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一年中将有9个月在复旦工作。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

点击显示 收起

“来到中国是一次冒险,也是一次机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的办公室,生物学家大卫·万克斯姆(David Waxman)告诉记者。2011年,他辞掉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教职,全职来到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作,成为中国首批“外专千人计划”中的一员。2012年年底,他接过了中国国家特聘专家的聘书。

  与他一同来到中国的还有他的妻子,英国布莱顿大学玛瑞·哈德(Marie Harder)教授。凭借在可持续发展应用领域的卓越成绩,她顺利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在担任英国布莱顿大学可持续发展统筹中心主任的同时,成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一年中将有9个月在复旦工作。

  这对英国夫妻的选择并非个案,而是一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已经从最初的每年不足1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53万人次。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国大学对外国专家更具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怀揣理想和信念而来,中国高校渐成国际人才大舞台。

  外媒也感知到了这一变化。美国《纽约时报》刊文说:“随着许多西方国家日益收紧经费,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大笔投入正对许多外国科研人员构成吸引力。而且随着中国本身在科研领域迅速发展,许多学者都移居到中国从事进一步研究。”

  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经费保障和科研条件是中国大学吸引力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中国大学必须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当他们来到中国,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创造影响力,这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大卫·万克斯姆说,“平台和环境,才是自己更看重的。我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协助建设好复旦大学生物统计学中心,帮助中国学生做出更好的研究,使中国在计算生物学领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玛瑞·哈德则试图寻找到某种能够“使整个世界达到新的平衡”的东西。“我来中国,不是追求金钱、成功和地位,而是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和西方国家不同的东西。”玛瑞·哈德说。她的学生告诉记者,玛瑞·哈德的课堂有趣且有启发,她和学生们一起在上海普陀区的居民小区调研垃圾分类情况,探讨中国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在当中起到的作用,鼓励并且激发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外国专家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深度参与,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一个好的‘千人计划’人才引进之后,可以盘活一个面,甚至一大片。”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方明说。以大卫·万克斯姆为例,他最初是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冯建峰的建议下决定来中国的。来到复旦后,他又引进了一位希腊学者。如今,团队还在不断壮大。

  越来越多的“洋教授”来了,如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则是高校在更多考虑和探索的。复旦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许晓茵告诉记者,著书立说是学者内生的动力,在对国际人才的考核上,复旦确定了“非论文”的考核目标,给外国专家尽可能宽松的环境,而确立这一目标后,他们的论文数并没有减少。同时,学校将主观性较强的目标客观化,比如“推动学科建设”,这个学科能否实现国际鉴评,这些专家在学科的国际鉴评中是否起到作用,学科有没有形成人才队伍,此外,学科排名的国际化指标,国际合作项目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

  “大学在构筑国际人才高地中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大学之间对办学资源的竞争空前激烈,要打造世界级教师队伍,必须以开放的国际视野,从世界范围内配置优质师资资源。”中央“千人计划”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说,与长周期、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应,建立一个长期化、终身制的人事制度安排,中国大学才能真正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海外顶尖和领军人才。

作者: 2013-2-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