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徐增富:未曾离开的小桐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生物质能源“大战”中,极具提炼生物柴油价值的树种小桐子跃然入目,被公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替代石化能源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在几年前,多个国家的“小桐子”计划一度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近年大都已踩了急刹车,小桐子似乎已经非常安静地离开了。他们仍在继续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能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潘帮珍......

点击显示 收起

生物质能源“大战”中,极具提炼生物柴油价值的树种小桐子跃然入目,被公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替代石化能源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在几年前,多个国家的“小桐子”计划一度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近年大都已踩了急刹车,小桐子似乎已经非常安静地离开了。

他们仍在继续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能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潘帮珍博士及其合作者在研究员徐增富指导下,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细胞分裂素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小桐子花序分生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70多万条平均长度为364bp的高质量序列,经过拼接后,获得2万多个contig(平均长度为740bp)和近6万个sigleton,一共8万多个unigene。

“根据基因差异表达结果,我们分析了细胞分裂素以及其他一些与激素合成、代谢和信号路径、开花相关,以及与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对部分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了验证。”徐增富等将其与已有的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发现小桐子ABCE模型同源基因与拟南芥中ABCE模型基因响应细胞分裂素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是导致小桐子和拟南芥响应细胞分裂素产生不同表型的原因。

作为能源植物分子育种研究组组长,徐增富带领团队在小桐子遇冷之际,投出这样一颗石子,让人觉得欣慰无比:他们在研究遇冷之际,仍然在潜心研究。

投身小桐子

徐增富2008年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8年12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立了能源植物科研团队,徐增富被任命为该团队的负责人。

徐增富开始关注小桐子是在2007年。2009年《自然》杂志发表了《神奇的野生灌木计划繁华难现》一文,版纳植物园主任陈进随即转发给了徐增富。 “看到这篇文章,我起初难免有点小小的失落感。”潘帮珍坦陈,“毕竟国家对小桐子研究已经投了经费,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有了一定的研究眉目和进展,难道就此走上了一条绝境?”

对此徐增富则认为,“产业超前,研发滞后”,通过科研大规模提高小桐子的产量,是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从长远看,必须培育高产高油的优良品种。但对目前已经大规模种植的小桐子,能在短期内见效的方法,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采用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

2009年,版纳植物园试验地里,采用开花调节剂处理后,小桐子每个果序的结果量由平均3至13个,增加到平均33至58个,最多的一个果序有112个果。

“在小面积实验地上我们可以将小油桐的种子产量提高3倍以上。该技术在黔西南州进行了大面积的田间试验。”不过由于政策不支持以及销售障碍等原因,小桐子依然被搁置了下来。

希望在前方

“从长远来讲,培育高产高油的优良品种,是提高小桐子产量的根本方法,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徐增富越发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不过,潘帮珍依然选择了留在组里工作。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一周岁了。“我想她应该是因为热爱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而选择留下来继续走这条艰辛的路。”徐增富有些欣慰。

徐增富他们正在做小桐子基因测序是为了找到可以提高小桐子种子产量的功能基因,用于小桐子基因工程研究,获得高产的转基因小桐子新品种,为小桐子生物燃油的产业化提供稳定充足的原料保障。

徐增富告诉记者,他们筛选出了一些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可能参与细胞分裂素处理后小桐子小花数量增加这一过程的基因。

“下一步的研究将克隆这些功能基因,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进行小桐子转化,从而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行验证。”徐增富说。

作者: 2014-1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