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华大:在深圳建起“世界基因工厂”

来源:深圳特区报
摘要:华大基因克隆平台“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贪生怕死,贪婪懒惰。”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现场,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用自我调侃的开场白,迎得一阵笑声。”而在华大基因总部,汪建曾向媒体展示出一块“墓碑”,上写“汪建:1954-2074”。而他对于自己的健康自信,来源于华......

点击显示 收起


华大基因克隆平台

“我对自己的评价是,贪生怕死,贪婪懒惰。”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源头创新百人会现场,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用自我调侃的开场白,迎得一阵笑声。“谁不希望活到100岁?健康长寿,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基本需求。”

而在华大基因总部,汪建曾向媒体展示出一块“墓碑”,上写“汪建:1954-2074”。没错,汪建把自己的墓志铭写在了2074年。而他对于自己的健康自信,来源于华大在基因科学上的巨大进步。

争分夺秒抢占基因制高点

1999年,时任中科院教授的杨焕明、海归留学生汪建看到了基因科学作为最前沿科学的广泛前景。他们凑了3000万元,在北京创办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向“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了注册申请,并联合国家基因组南方中心、北方中心共同承担任务。在当时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1%的工作量,这使得中国得以参与这项重要科研工作。杨焕明、汪建与同事们铆足劲,不到半年就创造奇迹——通过网络递交的一个测序片断,误差率仅为百万分之六,创世界纪录。

2007年,从中科院体制内“出逃”的华大基因来到深圳,在盐田开始了基因事业。在汪建看来,华大真正高速成长,正是2007年到深圳以后。8年来,华大不仅主导或参与完成国际顶尖“千人基因组计划” 、“国际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还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华大的角色也实现了从人类基因组计划时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当今生物科学正由实验科学向理论科学转型。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很多的大数据量、大科学的研究思路,开始逐步形成。华大顺应了基因组学崛起的潮流,成为其中的弄潮儿,所以发展很快。可谓时势造英雄。”华大基因研究院前CEO王俊,如此看待华大的发展。

华大还通过“走出去”战略,利用境外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新书《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中,多次提及深圳华大基因,将其誉为中国崛起的代表。比尔·盖茨在给汪建的信中,称“华大成立以来,在基因测序、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取得的成绩,让我印象深刻。” 同时,基因科学相关领域多位诺奖得主先后到访华大基因。

以产业化开辟生物经济新模式

进驻深圳后,华大另一个变化是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两条腿走路。2007年、2008年,华大基因的收入分别是4000万元、1.2亿元。到2009年,华大基因的科技服务年度销售额就有3.43亿元,2010年猛增至10.37亿元,2011年12.63亿元,2012年小幅回落至11.05亿元。

华大广为熟知,源自其推广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药总局(CFDA)批准华大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这一技术下,通过采集孕妇外周血,提取胎儿游离DNA,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得出胎儿患染色体非整倍体的风险。其检测技术在中国每例价格仅为美国的1/10、欧洲的1/4。 2014年10月中旬,华大将这一技术以456万欧元转让给意大利,成为少数中国基因技术输出案例。 “人如果能过三关,活到90岁基本没问题。第一,不能有出生缺陷,现在每30秒钟中国就有一个出生缺陷。第二,肿瘤难题,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肿瘤疾病。第三,心脑血管疾病,45%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华大就是要靠基因技术,帮助人们过这三关,进而实现产业化。”汪建指出,以前的创新主要是为了服务农业、工业等经济发展模式,未来人们将把更多精力放在生命科学的源头创新。源头创新应该关注的是:技术路线是不是走得通,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体制机制保障。

2012年,就在获得良好国内外声誉时,华大遭到国外同行的封锁。美国从这年开始不再向华大售卖新的基因测序设备,第二年连维护设备的服务也停止供应了。

为了打破封锁,华大斥资1.176亿美元,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 开始自主生产基因测序设备,并建立起一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链。这让华大的产业链向上延伸,使我国基因测序核心设备不再受制于人。

今年6月6日,作为华大全资子公司的CG,亮出了自己生产的新一批产品——“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该测序系统一年可完成10000个全基因组测序,以后还将增至每年30000个。它可以对人全血、唾液等各种样本进行自动化的DNA提取,并将样本进行文库制备、测序和数据分析的无缝连接操作。

用健康“管理”年轻员工

一流的产业,离不开一流的科技。一流的科技,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在华大总部,年轻人的脸孔洋溢着青春气息。许多到访华大的国际专家都发现,这里没有独立的办公间,甚至连创始人也坐在格子间里,每个人看上去都很随意,但做事又很严谨。

汪建说:“新兴业态一定是充满着激情和较少思想束缚的人去创造的。”华大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中,作者的年龄多在24岁到35岁。年轻人,特别容易在华大“冒尖”。华大基因前CEO王俊在入选《自然》2012科学界十大人物时,年仅36岁。“85后”李英睿,大二暑假进入华大做研究,一年后就成为学科带头人,两年内成为国内鲜见的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发表论文的本科生之一,后来他担任了华大科技的CEO。

如何与这群年轻人打交道?汪建笑着说,85后、90后的人是不能管的,你只能“忽悠”他们。设计一个圈套,让他往里钻。换句话说,只能鼓励他们。汪建自有他的办法:他用健康来管理员工。有一个细节是,大堂电梯口有体重秤和身高表,食堂饭菜会有卡路里标识。汪建说,华大没有不健康的胖子,凡是体检时健康不达标的都会被扣奖金。所以员工们都很自律。

在汪建看来,华大是一个突破现有体制的“组织”,“我们戴了基础研究的红帽子、产业的黑帽子还有教育的绿帽子,很难用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来套华大。华大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四不像’的体制。”

作者: 2015-8-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