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互联网医疗的病谁能治

来源:《钱生钱》
摘要: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任何关于医疗的话题都有可能触动大家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不管是病患、是医生,还是行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互联网进入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没有比进入医疗行业引发的争议更加强烈。或许,医疗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行业,有人赞同,有人唱衰。又或许,是有人从中推波助澜,但不管怎样......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任何关于医疗的话题都有可能触动大家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不管是病患、是医生,还是行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互联网进入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没有比进入医疗行业引发的争议更加强烈。或许,医疗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行业,有人赞同,有人唱衰;又或许,是有人从中推波助澜,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互联网医疗有病,但是谁能治呢?

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医疗资源供需失衡,为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结合提供了切入点。互联网医疗作为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新应用,市场规模呈井喷式增长。近来,有一篇旧闻《论春雨医生的倒掉》重新引起了大家的热议。这一消息的快速传播更是反映出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的强烈的不确定性。

对于互联网医疗,有人认为是时代发展的创新,有人认为不过是昙花一现。拥趸者认为,患者90%以上的时间是在医院外的,不能接受医疗服务,而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将过去医生只能在医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唱衰者自有他们的理论,概括起来,不外乎几点:医疗行业属于政府垄断行业,想要进入,其门槛不在于技术水平,而更关乎公关水平;医疗数据的价值疑问,公立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不能开发,不能商用,商业公司做的数据能否作为诊疗参考,值得商榷。第三,与医保对接问题。如能对接则成功了一大半,如若不能,则前路漫漫。

当下互联网医疗行业,群雄争霸,优劣利弊,各有千秋。谁主沉浮,我们拭目以待。但从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切入点。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都有土豪爹。不同的是平安选择医生作为着眼点,而阿里选择了“药”作为发力方向。平安好医生直接从三甲医院挖了几百个副主任和主治级别的医生,在线上建立了一个云诊所,免费为用户提供问诊,希望通过互联网健康服务入口的搭建,撬动潜力巨大但目前不温不火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而阿里要做全平台电商,自然不能放过药品。

盈利模式。盈利模式一直是互联网医疗的痛点。春雨最早的概念是轻问诊,后来是空中诊所,现在则是准备接入病历管理转为长期服务的私人医生。在春雨依靠保险、线下诊所联营等其他盈利模式获得重大突破前,与优质医生的诊疗费分成应该还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平安好医生的推出目的是激活健康险,未来健康险一定是大头。

近期阿里健康和滴滴打车联手推出专车送医生上门的创新业务高调出场,博得一片喝彩声。网上预订、医生上门服务省去了去医院排队之苦,医生抢单,患者点评医生更是深得人心。中国也确实有土豪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门服务。何况阿里健康此次上线的专家都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大牌专家,而且还免费。看起来的确很美,但是这个模式走不走得通还需要另当别论。要知道中国多点执业并未完全放开,自由执业还很遥远,除非特殊情况,在患者家里就诊本身就是违法。再有医生的时间成本,把时间花在路上,必然减少医生的问诊量,这对于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不仅于事无补,更是雪上加霜。而且,看病通常是先做检查再做诊断,上门的医生要靠什么做检查呢?我们不得而知。

平心而论,现在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绝大部分项目目前无法找到盈利点,烧钱也烧不出未来。谁解决了商业模式的问题,谁能更好地掌控扩张与服务的综合平衡点,谁就将决定这场pk的最终胜负。

或许互联网金融巨擘的介入,可以加速拨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迷雾,但是那些与我无关,我只关心,谁能给我提供最便捷,最有效的医疗服务。

作者: 2015-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