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华东理工教授用小细胞撬动15亿元产能

来源:新华网
摘要:11月11日,华东理工大学的魏东芝教授(左)和助手们在查看生物反应器的工作情况。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魏东芝经过20多年研究,从小小细胞里研发出全细胞生物催化技术,并通过成果转化,已经释放出15亿元的生物制造产能。新华社记者刘颖摄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吴振东、凌军辉)......

点击显示 收起


 

11月11日,华东理工大学的魏东芝教授(左)和助手们在查看生物反应器的工作情况。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魏东芝经过20多年研究,从小小细胞里研发出全细胞生物催化技术,并通过成果转化,已经释放出15亿元的生物制造产能。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吴振东、凌军辉)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魏东芝经过20多年研究,从小小细胞里研发出全细胞生物催化技术,并通过成果转化,已经释放出15亿元的生物制造产能。

生物催化技术听来专业,实则离日常生活不远,其广泛用于制药、食品领域。魏东芝团队打破生物化学领域“一种酶专一地催化一种化合物”的“经典说法”,利用独创的定向催化技术,把小细胞变成大的催化工厂。

如今,据此技术生产的国产糖尿病药物及相关保健品均已上市,价格较之进口药物更低,生产工艺也更加高效环保。

企业缘何相中“细胞科技”?魏东芝直言,这一成果转化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阻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研究积累、市场应用和技术孵化等方面下了扎实的功夫。

“坚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技术创新的灵感和动力。”魏东芝透露,从钻研细胞中每一种酶的功能改造方法,到建立起涵盖近千种酶的数据库,团队花了20多年。“现在我们的实验室已成为一个生物催化技术平台,企业提需求,团队按需攻关,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学研共同体。”

事实上,在这项发明转化初期,也遇到过团队现有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小样阶段、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情况。

“现阶段,国内企业大多自主科研能力不足,它们往往不需要‘指点江山’的理念,而是要‘得之即用’的产品。如果中试放大不贯通、成套技术不过关,企业不敢轻言合作。”在魏东芝看来,唯有关注国家和企业急需,以解决瓶颈性问题为导向做原创研究,才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虽然困难很多,但科技和市场一旦深度融合,将释放出巨大能量。近3年来,由该项发明成果实现的新增产值达15亿元,新增利润近3亿元,出口创汇7800多万美元。长远看,这项技术发明的产业链效应将会持续显现。(原标题:小细胞如何撬动15亿元产能?)

 

作者: 吴振东 凌军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