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村民给鱼投喂野菜
在皖南黄山市休宁县板桥乡,村民汪长生的家依山沿河而建。他家门口有一个石砌鱼池,鱼池里有一条“鱼王”——这条草鱼长约140厘米,重约35公斤。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已经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鱼池里安静地游弋了45年。
鱼王之所以成为鱼王,与门口的这池水不无关系。实际上,在休宁依山傍水的山区村落中,散落着许多这样大大小小的鱼池。鱼池里的水引流自山泉,千百年来,山泉流水养鱼成为了当地人世代延续的生产传统,也由此形成了村落鱼池共生、人鱼相伴的别具一格的风景。
2015年,休宁山泉流水养鱼农业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第一个纯渔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巧借自然 引活水养鱼
黄山市休宁县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三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的发源之地,区域内有大小河流近300条。全县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76.7%,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山泉流水资源丰富。从自然条件来看,可谓山高、林茂、雨沛、泉丰。
在休宁西南部和南部的15个乡镇,山泉流水养鱼是千百年来的传统养鱼方法。
小小的鱼池,凝结着无数的智慧。鱼塘的选址必须因地制宜,既要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溪流自来,又要方便喂养。因而,鱼塘大都在村落附近山溪河流或沟渠两侧,抑或是村落中泉眼周边。鱼池通常由卵石、石块垒砌而成,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少量圆形或其他形状,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
村民们开挖筑池,往往巧借地势,连通鱼池和溪水山泉,用明渠、暗渠引入活水。鱼池还留有孔洞外通,保持“活水流入,活水流出”的状态。历史上,休宁县的活水鱼池曾多达三四千个,目前仍有两千多个。
宋代《新安志》对休宁活水养鱼有过记载:“歙居山间,无大陂泽,其溪流清浅,春夏潦水注之则深,往往有鱼而不常得。疏池以养者,多鲤鲩与鲭。”山泉流水养鱼是一种高密度养鱼的方式,主要养殖的是草鱼,投喂的是野菜、青草等产于当时当地的饵料。
山泉温低水冷,因而鱼的生长周期较长。由于鱼生活游弋清澈见底、水质优异的山泉水中,以绿色生态方式喂养,“自由生长”而绝非催肥催大,因而鱼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口感上佳。
2015年,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对休宁泉水鱼的品质鉴定显示,泉水鱼粗蛋白含量、氨基酸、钙等七种营养素远高于其他普通养殖的草鱼。
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能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于山泉流水养鱼系统通过水陆相互作用,把多种生物聚集在同一单位的土地上,多层次利用物质和能量,构成了“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为要素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并衍生出与系统相关的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
鱼招牌推进山区脱贫
可以说,近年来尤其是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行列之后,山泉流水养鱼成为了休宁农业的又一大亮点和招牌。
如何把泉水鱼和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招牌用好?2016年,黄山市政府印发了《山泉流水养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为方向,以山泉流水养鱼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推进“渔业+旅游”“渔业+互联网”,加快山泉流水养鱼发展步伐。
事实上,在生长着“鱼王”的山泉流水养鱼核心区和传统养殖区,“山泉鱼”已经成为了致富鱼。由于鱼的品质好、名声响,泉水鱼的售价高达每公斤120元左右,是同类普通鱼市场售价的十倍。泉水鱼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汪长生所在乡活水鱼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渔业+互联网”的新技术也开始与山泉流水养鱼这种古老传统的养鱼模式结合与应用。据悉,新建的山泉流水鱼池中,每条鱼的嘴上有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着不同的养殖时间、产地、编号等信息,相当于这些鱼的“身份证”。
未来,黄山市的泉水鱼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营销”。
按照《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黄山市将打造10个特色流水养鱼乡镇,20个特色精品山泉流水养鱼示范村,重点扶持特色渔业养殖基地50处,新建、改造流水养殖塘口13000口,各种新型特色渔业经营主体200家,发展渔业休闲体验点20个,带动鱼类主题餐饮(渔家乐)200个。实现渔业流水养殖产量2500吨,产值5.5亿元,综合产值8亿元,带动10000户农民增收。全市渔业实现产值13亿元,渔业综合产值17亿元。
(胡璇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