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国外医药研发项目来中国寻金,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波及下,美国政府收紧生物制药的投资后,更多的国外医药研发人员和生物制药厂开始瞄准中国。赵漪的工作就是带着这些项目到中国找资金。
赵漪的公司——百桥国际生物科技孵化园位于江苏江阴县,是一家由留美博士为主的海归团队和当地政府共同投资的生物科技孵化园区。今年7月至今,作为公司总裁助理、北美办事处主任的赵漪,已经带着公司的1000多个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辗转了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三地,她半开玩笑的说,制药厂家看到新的项目就像在挖金库。在她看来,中国资金充足,许多厂家都想去尝试新项目。
做着像赵漪一样工作的机构很多。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产业咨询事业部总监张海波介绍,该中心在今年上半年,接待的国外机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有40多个,其中每个机构带来的技术转移项目就有15至20个,并且近两年都在以20%匀速递增。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和大的
医药企业目前正在收紧对生物制药的投资。2010上半年,制药业宣布计划裁员人数达到35000人,今年5月,美国制药业的总员工比两年前减少5%。国外许多的医药研发人员和生物制药厂都希望能在中国寻找新的投资方和技术转让方。
而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火热,但这些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不清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等风险问题。
危机下逃离
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介绍,金融危机前,国际制药类大公司对创新的需求很强,约99%的创新来自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项目。危机后,由于美国政府和国际制药大公司的聚焦调整,将资金集中在医药研发的优势或重大产品领域。今年以来,由于投入资金减少,美国许多科研成果寻求产业化的资金被卡住了。不过开始来中国寻找资金,是他们发现的新办法。
“一个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需要花个五年到十年。这是种持续的庞大的经费投入”, 赵漪说,现在,没有十足把握的不会去投资。
对于大医药公司的研发战略转型,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新药技术产品转让及合作总监胡静珊这样回答,“原来我们免费提供一些赞助给比较好的实验室,现在我们是有针对性的,不求数量只求质量,寻求合适的项目”。
2009年底,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个“抄底团”奔赴美国争取一些高端的海外学者回国。那次的美国之旅,海外华人对他们组织的活动反应非常踊跃,许多在洽淡中就带着医药研发项目和技术陆陆续续回来了。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生物与医药产业处张婕处长曾是“抄底团”工作成员之一,据她介绍,目前北京成立了四支生物创投的基金,并通过中央企业的基金支持了一些创投的公司,由创投公司来支持项目。
项目风险
赵漪的公司,目前已帮32家海外生物医药公司的CEO成功争取到国家资金的扶助,并在中国落户。
政府的支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是赵漪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和方向都很好,人们对自身健康要求也达到一定高度;中国的人口多,需求大,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跨国药企的推进,这些都带来巨大商机”她说。
据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供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生物医药技术市场规模大约在80-100亿。北京市生物和医药领域技术交易合同数从2005年的15.9亿上升至2009年的29.8亿,增长近一倍。2009年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4.36亿元,同比增长21.06%。据IMS预测,到2011年,我国医药市场将从2006年的全球第八跃居为全球第三。
芮国忠认为,中国关于发展生物产业的政策和药品的监管都在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研发标准,非常好的实验室和更加规范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之
临床研究成本比国外低,以及中国缺乏研发能力导致的市场需求,这些都是吸引国外项目回国寻求资金与技术转让的原因”他说。
近期,有许多制药企业给赵漪打去咨询电话,渴望能有好的项目。“中国企业不在乎‘试’的过程,他们急需要新的东西,而在美国,对此反映平淡”。目前赵漪已与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成双方合作意向,共同开创相关技术进入中国的转移平台。
企业对于生物医药的热情,事实上,还源自于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推动和支持,这一政策,明确提出把生物产业培育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现在全国各省都把生物医药当成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来发展”,张婕说。
由于众多医药企业在国内和海外成功上市,资金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我国还只是仿制药大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开放的和高效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转化市场体系,则是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手中握有资金的中国医药企业来说,走出仿制药的模式,创新成为他们接下来关注的热点。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开始斥资近亿元去获得期望已久的一类新药,但“一定要考虑其中的风险”,芮国忠说。 “技术转移转化不单是一项科研活动,它还是一个很复杂的商业活动,在商业模式的确定上存在许多障碍。”
新医药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郭建强也认为,目前最困难的还是国内制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只愿意寻找基本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而国内的投融资机构由于不太会甄别项目的好坏,一般不会冒风险。
曼哈顿资本
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进说,目前从国外回来的医药研发项目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产权不清,其次是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差。“完全原创的不多,大多是仿的,仿的又大都不明不白。”
作者:
20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