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显示 收起
国内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国外有人将中医变成韩医“申遗”——
“中医保卫战”硝烟弥漫
本报记者段功伟陈枫
近日,韩国拟将中医变成韩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国人强烈反弹。只要留意前一段时间英国封杀中药,网上关于中医是否伪科学的论辩,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中医热”,我们会发现“中医保卫战”正硝烟弥漫。
【激烈交火】
中医到底是不是“伪科学”?
中医保卫战的激烈战场主要在网上。饱受争议的“反伪科学斗士”方舟子多次炮轰,称“中医药是最大的伪科学”,引发激烈论辩。从他的博客上的几个典型答问,可以领略一下方舟子的“炮弹”。
问:批中医,数典忘祖啊!
答:祖先的东西并非批不得。数典忘祖的岂止批中医,我还批占卜、风水呢。
问:没有中医哪有你祖宗,都死光光了,没有你祖宗哪有你在这吹牛!
答:莫非你家是靠从中医那里借种来传宗接代?不过,我得感谢中医没有在我的祖宗留下后代之前就将其毒死。
问:我们的祖宗难道都是傻子,吃了几千年中药,接受了几千年中药治疗,就没有一个人发现问题?
答:许多问题如果不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检验是不可能发现的,和傻不傻没有关系。提这种问题的倒是显得很傻。
问:西医束手无策的某些疑难病症,中医却能够对付,这是事实。
答:没有证据表明这个事实成立。你自己或某人被中医“治好”了疑难病症,或某个中医以专治疑难病症闻名,这些都不是证据。
问:既然中医不好,为什么外国人要来中国学习?
答:外国人还有学算命、看风水,甚至加入中国邪教的呢。
赞同方舟子的人很多,一些人在网上炮制、鼓动“万名网友签名建议取消中医”,不出意料地遭到了卫生部的严正辟谣:“取消中医?无知!不可能!”
反对中医是伪科学的人也很多,他们举出各种例证加以反驳,有些人甚至骂方舟子是“科学二流子”。一位网友说:“不要人前人后地标榜自己是科学,我只是想知道,什么是科学?自己不能理解的就是伪科学?或者说,在当前科技水平下不能理解的就是伪科学?我无语!”
在网上输入“中医是否伪科学”,能检索到成百上千篇文章。双方激战正酣。
【游走两端】
中医“百无一用”,还是“远胜西医”?
对于中医受到的质疑,一些懂中医的热心人士进行了还击。
很多质疑都是因为所谓中医缺乏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博士出书进行回击。他说,凡是对中医理论有一定了解的人,不会怀疑中医的可重复性。因为中医2000多年的历史摆在那儿。中医的可重复性更多是根本上的可重复,而非病状现象上的可重复。比如,“归脾汤”这张方子是治疗心脾两虚的,心脾两虚就是本,就是可重复的前提。而其表现出来的病状千差万别,但不管是失眠、妇科病还是血液病、皮肤病,只要是心脾两虚这个“本”引起的,都可以考虑用“归脾汤”治疗。这个跟西医简单根据病种治疗的思路不同,不能简单用西医观念来套。
海外对中医比较多的质疑,还集中在中药的毒性上。比如,防己、马兜铃的毒性。其实,这主要是要掌握一个剂量和辨证的问题。比如,英国前一段以何首乌有毒为由而封杀,就是不了解中药炮制的“艺术”。生何首乌本身含有蒽醌类成分,长期滥服确实对肝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但我国通过选用其块根,用黑豆汁反复炖蒸,经过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为“制首乌”,能补肾固肝、益精乌须,是一种滋补良药。
刘力红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中药附子的毒性强,但山西灵石有一位老中医名叫李可,以擅治危急重症闻名。由于绝大多数垂危病人都进入一种阳衰寒盛的极偏状态,所以李老擅用以大剂量附子为主的破格救心汤来纠编。迄今为止,李老所用的附子已逾5吨,有时一剂药中附子达数百克,但被李老抢救过来的重症病人超过2000。
专家指出,中医中药不可偏废,中药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国外就发生把马兜铃当成减肥保健品、过量服用而导致肾衰竭的事。“问题不在中医中药本身,而恰恰是因为失去中医理论的指导而滥用中药,怎能不出事?”
一些力挺中医的人,常以对不少西医无能为力的病,中医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为证据进行反击。比如,有些癌症,中医的治疗效果确实比较好。但一些人由此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以为中医治疗某些顽症超过西医,网上甚至提出了“艾滋病能够拯救中医”的说法(意为中医能够治疗艾滋病)。
理智的中医药专家认为,这些说法也不科学,中医与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不能做非此即彼的唯一选择,科学的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冷战寒流】
“中医热”中深入思考定位与发展
除了对中医是伪科学的攻击,中医还面临着诸多寒流。前有“复方芦荟胶囊”汞超标、何首乌疑致肝炎,英国下令封杀数种中药,对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空前严厉的阶段”,后有韩国欲抢中医申遗。
有意思的是,中医圈对这些寒流特别是“伪科学之争”出奇冷静,冷眼相看。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名广东专家表示,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其实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发生过著名的浙江学者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民国政府有意接受这建议,引起全国发起“保卫中医”运动,最后才草草收场。当时,严复、鲁迅、傅斯年等文化名人也纷纷指责中医药的“阴阳五行是迷信、不科学”,“信仰西医”的胡适还留下著名的“中医就算看好了病,也说不清科学道理;西医即使看不好病,起码能说出个病的道理”。
“那时候争论得沸沸扬扬,跟现在何其相似?但直到现在,也没见到谁真能把中医给灭了啊?”专家说,现在质疑的所谓焦点内容,其实基本上还是70多年前的那些“老问题”,新意不多。当然,争论有利于引起社会关注中医的发展和困境。就业界而言,关键是埋头把临床和科研做好,力图解决这些新语境下的老问题。
与“寒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年,中医很“热”。
一是“图书热”,自广西中医学院博士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引爆以来,科普类的《走近中医》、思辩类的《哲眼看中医》、甚至香港医生写的《当中医遇上西医》,都迅速成为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很多普通读者也关心、研究中医。
二是“拜师热”,最典型的是两个堪称中医“门外汉”的名人——网易创始人丁磊、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拜师中医泰斗邓铁涛。丁磊说:“现在这么多人都去打高尔夫球。咱就不去打高尔夫球了,咱学中医。”梁冬说:“我觉得学中医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我们要让这个世界最优秀的人、最有钱的人去关注中医。”邓老说:“中医文化要传播普及,要让网络和电视给它插上翅膀。”
三是“建设热”,不光国内的广东、四川等省纷纷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战略,连日本、韩国这些近邻也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
【上下求索】
存在中医理论的解剖学依据吗?
“中医热”并能决定“中医保卫战”的取胜,关键是要找到确凿的证据,让人信服。
众所周知,中医理论体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目前难以找到实验与解剖学的证据,比如说,中医的经络是什么?穴位的本质是什么?中医辨证施治的“证”又是什么?不能对这些问题给出现代医学的回答,就难以被西方医学体系接纳。对中医的诸多质疑即由是产生。
针对这一点,广东一大批专家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引起争议,并未完全得到认可。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原林多年来致力于解剖学研究,结合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筋膜学说。他认为,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构成机体的软性支架,形成有别于现有功能系统的新的功能系统——人体支持与储备系统。中医疗法的基本点是通过包括针灸、刮痧、梅花针在内的各种物理刺激调整人体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通过中药汤剂的内服等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调整人体结缔组织和功能细胞的机能状况和生命代谢。
由此,他认为,中医针灸刺激的解剖学基础为人体结缔组织较丰富的筋膜结构(如:肌间隔、肌间隙等在旋转针体时能牵动较大范围筋膜结构并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刺激点(穴位)与非刺激点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不同。中药通过改善筋膜的微循环状况(活血化淤)和上皮基膜的通透性(补气)调节功能细胞的再生和活性。
为了让记者好理解,他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按摩与针灸好比给庄稼松土,喝中药汤剂好比施肥,最终是为了改善庄稼生存环境,使之长得更好。
原林教授在有关专业杂志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其观点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提出“其中所有的学术问题和争议由我一人负责”。
与经络、穴位的重要性类似,“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单位,如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等,辨证施治辨的就是这些“证”。那么,到底什么是证?或者说,证表现为什么物质形态?不回答这个问题,中医难以让西医接受。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申维玺博士历10年的研究,提出假说:中医证的本质可能是细胞因子,证的发生机理可能是由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复方中药(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等)的基本作用机理是调节细胞因子网络的功能态平衡。
那么,什么是细胞因子?这是人体多种细胞内基因表达产生的一类多肽类物质,有调节人体器官、组织发育和细胞生长等功能。人体内的主要调节物质是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而在单一器官和局部组织病变中,细胞因子起着主导调节作用。
申维玺的研究,主要是1996年至1999年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在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指导下进行的。此后,他不断验证,不断发表论文,但尚未得到充分认可。他四处申请科研经费,也难遂愿。
记者了解到,国内还有很多专家在努力研究,旨为中医提供西医学证明。大家都在期待突破。
【关键决战】
我国已经启动中医“申遗”工程
韩国拟将“中医”改成“韩医”,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反弹强烈,不少人还痛心疾首,反醒我们保护中医不力。其实,我国早就注意到中医药文化遗产被他国抢先申报的可能,所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3年就开始酝酿中医药“申遗”,组织有关专家调研,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沟通,并在2005年被列入工作计划。
记者从省中医药局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已将中国传统医药列为我国“申遗”的五年计划中,文化部同意将中医药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组织“申遗”工作,国内名录公布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同步进行。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中国传统中医药作为其中第九大类,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文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等名列其中。
专家说,中医药“申遗”有利于中医药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更好促进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和长远发展。虽然目前仍有声音质疑中医药,日本的汉方医药、韩国的韩医以中医药为基本构架在某些方面潜存着赶超趋势,但中医药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视。中医针灸现已被许多国家承认,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心、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总部等均设在北京。目前,中医药学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
图: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美国留学生马凯翰在书店挑选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的外籍学生已达1700人,而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