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中医药行业

立足国内 面向国际 引领方向——专家解读《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经过50多位专家历经一年半时间的酝酿、讨论和编写,代表时代水平和突出中医特色的我国第一部中医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7月28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实施。就此,记者采访了《指南》制定的牵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教授,请他对《指南......

点击显示 收起


  
  经过50多位专家历经一年半时间的酝酿、讨论和编写,代表时代水平和突出中医特色的我国第一部中医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7月28日在北京正式发布实施。就此,记者采访了《指南》制定的牵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仝小林教授,请他对《指南》进行了解读。
  ■借鉴循证医学证据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仝小林介绍说,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半个世纪以来,糖尿病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糖尿病的辨证分型以及并发症的治疗方面,逐步形成了诊疗规范或专家共识,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循证医学证据。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均为国家“863”、“九五”、“十五”攻关项目,这类研究都是由几家甚至十几家单位共同参与进行的。因此,《指南》在编写过程中,充分注重以循证医学研究获得的证据作为依据,使得《指南》能更加科学、规范地指导临床实践。
  ■荟萃名老专家经验
  据仝小林介绍,此次参与《指南》编写的50余位专家,来自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消渴病专业组等相关学会,此外还得到了路志正教授、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等一批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国内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家林兰、张发荣、栗德林、南征、程益春、吕靖中等对《指南》中的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订,还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可以说,《指南》既忠于古代经方、名方,又有现代著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是国内治疗糖尿病顶级专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糖尿病专家的广泛共识,在糖尿病防治中具有权威性。
  古代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常为上、中、下三消。现代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则发展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瘀血阻络等,认为糖尿病证候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在《指南》的编写过程中,专家们全面分析了近几年糖尿病患者肥胖多、实证多的症状特点,将糖尿病最终分为痰热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使得《指南》对临床的指导性更强。
  此外,在糖尿病足、糖尿病前期等方面,《指南》充分体现出了中医的特色。如在糖尿病前期强调“治未病”的观点,对无典型“消渴”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并根据以往临床研究证实的中药治疗糖尿病前期可减少转化率,提高逆转率的结果,提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诊治方案;在糖尿病足治疗中,选择了专家们普遍认可、有着突出疗效的上海著名老中医奚九一的经验为主。这些内容,都使得《指南》更贴近临床,更方便医生使用。
  ■强调基层实践推广
  仝小林认为,《指南》是一部临床实用的以辨证分型标准和诊疗方案为主的规范化文本,为今后制定《国家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国际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创造了条件。因此,仝小林强调要根据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心前移、关口下移的思路,选择了全国20个省市以及广大农村,大力推广和实践《指南》,采用请专家解读、做成多媒体发行、邀请知名专家讲解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指南》、应用《指南》,并期待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指南》。
  仝小林介绍说,《指南》预计每两年修订一次,并根据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医生临床的规范,科学研究的依据,国际交流的蓝本。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华中医药学会将致力于《指南》的推广工作。
                            中国医药报记者 崔昕
作者: 2007-8-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