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中医药行业

“药材好药才好”一个庄严的承诺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历朝历代,中药都讲究地道。所谓地道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地道药材这个说法,并不是哪个权威部门的认定,也不是哪位先贤的定论,而是中医中药在自身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历经数代人的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的。至今仍在中医药界叫得很响的,诸如四大怀药、浙......

点击显示 收起


  历朝历代,中药都讲究“地道”。所谓“地道药材”,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地道药材”这个说法,并不是哪个权威部门的认定,也不是哪位先贤的定论,而是中医中药在自身发展的漫漫长路中,历经数代人的总结、提炼逐渐形成的。它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防病、治病总结出的结晶,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货真、质优的质量标准。至今仍在中医药界叫得很响的,诸如“四大怀药”、“浙八味”等等这些对地道药材的称谓,仍然是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疗效确切的代名词。“地道药材”在中药领域的独特地位,是靠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治疗效果确立的。现代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不同的药材原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及积累活性药物成分所要求的生态质量是不同的,只有在某一特定的生态质量环境下,才有可能生产出药性和药效适宜的中药材。任何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的环境下,一旦物种形成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等发生了变化,其品质就会产生变异。自然环境给予物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提到“地道药材”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河南宛西制药集团公司的广告词:“药材好,药才好。”这六个字,向世人宣示的,不仅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更深的含义,却是宛西制药向社会的一个承诺:他们生产的中成药,用料讲究“地道”!
  光讲“地道”是不够的,产地还是那个产地,种子还是那个种子,多年来,“地道药材”品质下降的事例也不鲜见。因种种原因,我国中药材种质不清,种植、加工技术不规范,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中药材质量问题可追溯性不强,质量责任不明确,药材质量低劣,抽检不合格率居高不下,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等问题给中成药生产,给中医遣方用药带来极大的困扰。药材种植不讲究科学,不讲究规范,不管你产自多么“地道”的产区,也必然影响到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疗效,这样的现状,到了非改变不可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推出一个人来,他就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孙耀志。他对中药行业在不规范的发展中萎靡不振的现象,对药材质量影响治疗效果的现象,有着深深的担忧。他要正本清源。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宛西制药的第一车间不是生产车间,而是药材基地。”从此,孙耀志走上了保障药源品质的“不归路”。
  宛西制药所在的西峡地区,背靠八百里伏牛山,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本草纲目》记载的1500多种中草药,西峡就有1328种,山茱萸更是全国闻名的“地道药材”,产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既然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孙耀志自然选择了从抓山茱萸种植做起。
  从1998年起,在伏牛山区,宛西制药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创建山茱萸基地,与河南省西峡县20万户药农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西峡县五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8个工作站和2个示范基地,并建成了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良种园。同时建立了两个基地化验室、一个中心化验室和一个组织培养室,并配备有关设备,以便于对山茱萸的生产及时进行现场管理。另外,还制定了《山茱萸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检验程序,对选种、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并对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进行自查。同时加强环境监测、物种鉴定、植物检疫、药农培训、内控标准制订等工作。宛西制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基地工作站,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药农进行种植、施肥、修剪等,并定期给药农上课,尤其注重有效控制药材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保证药材质量。与此同时,宛西制药还实施订单模式,与当地农民签订30年不变的收购合同,解决卖药难问题,免除药农的后顾之忧,并发放“农户种植药材产量登记卡”,统一管理。
  对建立药材基地,孙耀志有他的深谋远虑。基地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程,必须可持续发展,不能急功近利。珍贵药材资源是宛药人的珍宝,也是农民致富的宝库,如果单纯依靠经济利益吸引农民,不加引导,很可能导致药农为了短期利益而盲目地靠山吃山,毁灭性地开发药材资源。为此,辅导农民科学种植地道药材成为了药源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平时,他们在基地派驻大量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产区农户,常年辅导农民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种植和采摘加工;在药材成熟季节,派专职人员上门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药材品质。对于不按标准操作的农户,在收购时一旦检验出有害物质超标,不仅当年药材不予收购,还将在未来的三年内停止向该农户收购药材。几年运作下来,不仅保证了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靠,而且给基地农民带来了直接收益上亿元。
  正当宛西制药的药材基地初具规模时,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现代化,国家开始推行中药GAP认证。
  2002年6月1日,由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订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中药GAP)正式实行,中药材首次要求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的质量。《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对中药材全过程进行规范化质量管理的新概念,以“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国际化标准为终端标准,严格规定了中药种植、采收、包装、运输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不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生长期做出了严格限制,还规定中药材产地应符合国家生态标准,如“药材的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等。中药GAP认证的目的在于运用规范化管理和质量监控手段,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实现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3年期间,国家对宛西制药的西峡山茱萸药材基地等首批八家企业进行了中药材GAP试认证。
  2003年11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开始受理中药材生产企业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认证申请。11月30日,山茱萸药材基地率先通过全国首批GAP认证。国家GAP认证检查验收组的专家对“宛药”山茱萸基地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人员配备合理,并按规范进行了培训;检验仪器、生产设备与生产品种、规模相适应;建立了生产和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药材产地生态环境符合规定;种源较为稳定,栽培管理措施科学合理;采收、初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符合相应要求,这是全国惟一的山茱萸药材基地。
  2003年3月,西峡县山茱萸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山茱萸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近10年来,宛西制药不仅牢固地建立了伏牛山区的山茱萸基地,还在河南焦作的武陟县、温县建立了山药、地黄基地,在河南信阳建立了茯苓基地,在福建建瓯、安徽铜陵、湖北罗田建立了泽泻和丹皮基地。50万农户与宛西制药在地道药材的种植上获得了双赢。目前,一个保障宛西制药用料地道、优质的,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药材种植格局业已形成,为“药材好,药才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宛西制药签约的药农们也为自己奔小康吃了定心丸,这些农户年收入在几千元至20多万元不等。自2004年山茱萸药材基地首批获得GAP证书后,地黄、山药两大基地又获得GAP证书,茯苓、泽泻基地也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六大药材生产基地的建立,既使宛西制药成为国内地黄系列产品通过GAP认证最多的企业,也从源头上保证了该企业中成药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
  按照宛西制药的“产值与基地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企业产值达到30亿元时,将可以带动200万农民脱贫致富。
  提供优质药品,保障用药安全是孙耀志的本分。扶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国家分忧,是孙耀志的心愿。“药材好,药才好”是宛西制药对社会的承诺。“让老百姓放心、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祖宗放心”则是以孙耀志为首的宛药人为自己诚信制药制定的铁律。中药要振兴,中药要走向世界,孙耀志,宛药人,中药界,任重道远。 图1:为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耀志
  ■走进宛西制药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药文化活的灵魂,仲景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经方同样是祖国医学的资源宝库。做为医圣故里的中药企业,宛西制药认为,继承和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是宛西制药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宛西制药在仲景文化建设、仲景学术思想研究和经方的开发上,在宣传仲景文化上可谓是不遗余力,努力提高仲景文化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宛西制药的南阳总部,仲景之光文化浮雕墙、医圣山、仲景百草园、仲景文化广场、医圣祠等可观可感的资源形式,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业内人士和消费者走进来了解和感受仲景文化。“仲景”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2005年,“仲景”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仲景牌浓缩六味地黄丸获人民日报市场报等机构评选出的“中国市场六味地黄消费者第一品牌”称号;2007年6月,“仲景”以27.24亿元入围中国品牌500强。这不仅是对宛西制药知名度、美誉度的肯定,更是对其长期以来致力于继承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举措的充分肯定。
  图2:这幅仲景紫铜浮雕墙(长189米,高10米);造型独特,气势恢弘。
  ▲企业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制药设备,实现了中药制造过程由自动化向现代化的飞跃。企业还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科技开发基地,实施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不断地将传统中药与人民群众的现代需求理念进行整合,提升中医药的地位和影响力。
  图3:为掩映在百草园中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图4:宛西制药集团南阳总部。
  图5:新车间生产线。
  图6:新车间生产线。
  图7:通过国家GMP认证的生产车间。
  图8:六味地黄丸加工车间,年产量5000万瓶。
  图9:国内先进的浓缩丸生产线。
  图10:微波干燥车间。
   中国医药报记者 丁山
 

作者: 佚名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