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中医药行业

建国五十年中西医结合十大成就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摘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全人类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总结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事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纵横发展,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的诞生,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1.中......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和全人类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总结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与中西医结合事业历经近半个世纪纵横发展,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的诞生,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一大贡献。

1.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举世瞩目

11 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一是认真继承发掘中医药学;二是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药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时而充分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三是多学科、多层次地从临床到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开展系统综合研究;四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形成了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显著特点,并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12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不仅积累了中西医结合科研经验,探索了中西医结合思路方法,而且产生了令全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据初步统计全国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达1100多项,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救治多脏器衰竭、中西医结合针麻研究及针刺镇痛原理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曾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中药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其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机理研究,等等。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其他如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以及中药研究开发,均引起国际医药界瞩目。

2.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成绩卓著

2.1 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和方法,即辨病诊断与辨证诊断相结合,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和特殊检查如影像学诊断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实现了对疾病和病人机体状态的综合诊断。不仅促进了中医辨证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临床诊断学。

2.2 形成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与微观辨证论治相结合、同病异证而异治、异病同证而同治及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临床治疗学,提高了临床疗效。各临床学科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的疗效。

2.3 密切结合临床研制开发中药新药成果累累。如首创从中药青黛研制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靛玉红,从中药砒霜研制成功“癌灵1号”(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从中药川芎研制成功川芎嗪注射液,从中药丹参研制成功丹参酮、丹参素或复方丹参注射液等防治心脑血管病,从中药五味子研制成功治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从中药薏苡仁研制成功抗癌新药康莱特,从中药青蒿研制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等等,均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3.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集腋成裘

3.1 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产生医学新认识、新观点,并不断创造着新理论、新概念。如“病证结合”诊断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诊断理论;“辨病析态”、“生理性肾虚”、“病理性肾虚”、“显性证”、“潜隐证”、“急性血瘀证”、“陈旧性血瘀证”、“高源血瘀证”、“血瘀证临界状态”、“急虚证”等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概念;“瘀滞期阑尾炎”、“蕴热期阑尾炎”、“毒热期阑尾炎”、“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新病名概念及“动静结合、筋骨并治”、“菌毒并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学新概念,等等。展示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可以创造新的医学理论概念并蕴育着中西医结合系统理论的诞生。

3.2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陆续出版,如《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当代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各学科理论体系在集腋成裘、逐步形成。

4.首创中西医结合学科彪炳千秋

4.1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即招收了中西医结合研究生;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了招收培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之后又确立了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标志着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确立。

4.2 “中西医结合医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已正式列入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2111日发布、19931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代码为360·30。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被确立,也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5.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创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西学中人才,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8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有西学中人员,而且有中学西人员。同时,我国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目前全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培养点82个,博士培养点31个,还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90年代一些中医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了五年制或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系(或专业),1998年在三所中医药大学试办七年制中医系(中西医结合方向)。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其正式确立势在必然。中西医结合医学系的确立及中西医结合医学院的创办,也势在必行。

6.中西医结合机构建设世界首创

6.1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并列入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成为我国法定的新型医疗机构。至今已有各级政府批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47家,其中有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14家,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

6.2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如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陕西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特别是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如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湖北同济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均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凡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在地相应成立了省或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而且,经天津市政府批准1998年成立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虽然这些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所的创办很艰难,但他们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做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并将继续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龙头作用。

7.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茁壮成长

7.1 在我国已形成一支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自1958年我国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毕业至60年代,全国培养出5000名西学中人员;1980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注册全国会员13000人;90年代全国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硕士及博士约1200人,成为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重要的新生力量和跨世纪人才。目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已达35191人。显示着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逐步壮大。

7.2 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全国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各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特别是造就出一些“高明的理论家”和国内外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沈自尹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等,代表着中西医结合进入了我国最高学术机构。与此同时,中西医结合研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许多院士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的中西医结合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与张亭栋教授合作)对中药砒霜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教授的中药生物工程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教授的中药研究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教授的中药研究等。还有更多的两院院士关切和支持中西医结合研究,如吴阶平教授等。表明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我国医药科技界乃至科学界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了“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医药学及全人类医药科学,必将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8.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蓬勃繁荣

8.1 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成立,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重要里程碑,相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地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会,形成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网络系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了急腹症、骨伤科、妇产科、儿科、急救医学、虚证与老年医学、眼科、耳鼻咽喉科、皮肤性病、医学影像学、养生学与康复医学、肿瘤、呼吸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外科、神经科、活血化瘀、肝病、肾病、周围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糖尿病、血液学、大肠与肛门疾病、疮疡、微循环、四诊研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烧伤、心身医学、管理及外语等35个专业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学会也成立了相应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促进着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

8.3 自1981年我国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目前已发行中、日、英文版)以来,陆续创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骨伤》杂志,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和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中西医结合研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等14种学术期刊。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学术繁荣发展。

9.中西医结合医学普及广泛深入

9.1 建国五十年来,在国家制定的正确的卫生方针指引下,中西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已普遍运用着中西医结合方法开展医疗保健、防病治病,如西医医院以西医为主,设立了中医科或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但也运用着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表明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在我国医学界已较普遍形成。

9.2 在我国全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已普遍认为“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人们在经验层次上普遍运用着中西医结合方法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保护健康。

9.3 众多或越来越多的医学科普作品,均介绍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而且最受国内外广大读者欢迎。

  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的广泛普及,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根基越来越坚实深厚。

10.中西医结合形成深远国际影响

  通过近半个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一方面架起了中、西医之间沟通桥梁,使西医了解了中医药学及其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中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架起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以更广泛认识和传播。

10.1 对各国医学界带来启发和选择。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及其所取得重大成就与进展,引起世界各国医学界重视,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及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创办中医药、针刺疗法及中西医结合学术刊物等。不仅注重中医和针灸人才培养,而且积极开展中医药、针灸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而积极开展本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研究。据统计,中医的针刺疗法已传播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到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选择学习中医针灸的占首位。另如,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UCLA)医学院批准将中西医结合正式列入医学生选修课程;199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正式开办中医系等,揭开了西方国家医学高等教学史上新的一页。又如日本在80年代初已有汉方医学专业科研队伍近千人,而且提出充分研究和发扬汉方医学优势,创建“第三医学”或“新的世界医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于1991年经政府批准设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相继成立了替代医学研究中心。1994年即与FDA共同举办了针刺讨论会,1997年又召开了针刺疗法听证会,发表了肯定针刺疗法安全有效可以应用的总结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上举例说明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已逐步进入西方国家医药学术界和高层次研究机构,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形成世界潮流。

10.2 对各国政府带来示范和向导作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传统医药的方针政策,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建国以来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坚持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西医结合等方针政策,以及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引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西医结合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对各国政府重视传统医药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研究,带来示范和向导作用。各国政府都注重借鉴我国经验,对传统医药的政策不断进行着调整。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曾专门派基辛格和黑格将军等参观考察了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辛育龄教授运用针刺麻醉肺叶切除术,之后迅速从美国传遍世界各国开展起针刺麻醉研究,同时推动了针刺疗法在美国及世界各国的应用和研究。1980年,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厅便制定了开展汉方医学基础临床综合研究的长期规划,并组织东洋医学研究所和20处左右的现代医学研究机构、医药科大学协作攻关。在意大利经卫生部和教育部共同批准,于1983年即在著名帕维尔大学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其宗旨为“探索中西医结合途径”等。

10.3 引起WHO对传统医学高度重视。由于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对全世界的普遍影响,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回归自然的渴望、对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的追求等,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WHO1977年做出“促进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决议,决议指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有效的结合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两种医学的优点加以综合……结合的方法,首先应对教育体系进行基本的研究。于是WHO认真探讨和推广中国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经验,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针灸疗法。为此,WHO西太区办事处提出了“针灸穴名需要国际化、标准化”和“针灸穴名的统一”等问题。经过80年代多次国际会议的审议,终于在1991年由WHO组织出版了《国际标准针灸穴名——WHO科学组报告》,为国际针灸教育和国际针灸学术交流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名词术语。成为针灸医学发展史上一项重大成就。另外,WHO还在许多国家设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在中国就设立了12个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各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10.4 对人类医药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已逐步导至全世界开展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发展人类医药学,造福全人类,已成为人类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医药学必将发展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新医药学。

  中外医学交流史上,在公元815世纪,中医药学做为当时历史上最先进的医学体系,曾以“中学西渐”形成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第一次浪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将以中西医结合形式,带来中医药学第二次走向世界的浪潮。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加发展的世纪。

作者: 陈士奎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