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医药流通

走过药品保障供应计划年代:依靠购销网络支撑

来源:医药经济报
摘要:药品购销、价格制定、调拨方法……这一个个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词汇已随着计划经济的远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这些词汇所代表的那个年代依然难以被忘怀,我国为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提供药品保障供应的历程正是从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路走来。购销网络支撑那个年代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多......

点击显示 收起

  药品购销、价格制定、调拨方法……这一个个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词汇已随着计划经济的远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这些词汇所代表的那个年代依然难以被忘怀,我国为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提供药品保障供应的历程正是从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路走来。

  购销网络支撑那个年代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多、地域辽阔、基础薄弱等众多客观原因,曾一直缺乏行之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及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曾有着严重的农民看病难、用药难现象。据记者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一些地方的村民看病能得到村集体提供的补助,在大队保健室和公社卫生院看病也能减免三成的费用,村民自己掏钱不多。相对看病费用的问题,当时药品供应匮乏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由于当时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足,药品供应跟不上是农村卫生事业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位老村医回忆说,那个年代,老乡患病大多靠一些药片和土方治疗,像他这样的老一代“赤脚医生”都有过上山挖草药、“尝百草”的经历。

  以供定销是计划经济年代药品流通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特色。购销网络的主要构成是:药品经营企业实行全国统一规划,省以下统一管理,药品计划调拨,经济统一核算,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购销。这种网络体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那时药品供应均采取单位申报→领导批准→药库直供的办法供应。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由中国医药公司统筹全局,各地的省、市、县三级医药公司纷纷建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药品供销网络基本形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药品市场,国营医药公司都是药品供应的主渠道。此后,各省级医药公司纷纷开始组建下辖地区的二级站,二级站是以药品流向为依据设立的,主要负责为辖区内各县市医药公司提供货源和进行业务指导,药品经过三级经销后到达供销社,由于供销社分布于农村网底的各个节点,因此这一级网络是很完善的。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动作,最终形成了以二级站为主体、按商品自然流向调拨的药品供应网络,并延续到改革开放。

  在那个药品统一管理的年代,层层分配、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的运作方式使得医药批发商在下游单位、医疗机构面前显得高高在上,而在这种地位影响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却为以后一段时间内农村药品供应渠道混乱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乡村医生江春告诉记者,他到村卫生室工作时,那里的药已不是供销社经营的,而是由县医药公司批发;连城县只有一个医药批发公司,公司在他们镇邻近的乡设了一个批发点。那时,由于公司吃的是大锅饭,职工没有积极性和危急感,不仅工作态度不行,药价也贵,所以许多诊所、卫生院的药都是在药贩子手里购来的。

  改革开放之初,除一些追求良性发展的县级医药公司、药材公司能把握得天独厚的优势,保持并巩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主要药品供应商的地位之外,许多医药公司受利益驱动,做出短视的选择,致使大量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供应被分散或转移,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广大县乡农村的中小医药商业。

  市场化初来乍到

  改革开放之后,除国营医药公司外,出现了专门从事药品经营的个体户,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及边远山区的消费者,农村市场的药品供应也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市场化真正来临了。药品经营的个体户在农村被称为药贩子,他们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农村药品市场,降低了药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农村用药的安全隐患。

  江春回忆说,他们当地在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没有出现药品断层现象,正是因为有些医药公司没有的品种,药贩子手里会有。在他们镇,比较大的药贩子就有好几个,最大的药贩子手中掌握的药品品种和数量甚至超过了县公司设的批发点。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土地承包到户而来的,是农民看病自己负担全部费用的苦恼,药价成了农民看病买药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一位乡村医生告诉记者,农村人经济不宽裕,当时许多医生和患者用药所考虑的仅仅是有效、便宜,根本不考虑副作用。在医生用药的环节表现为,对于小儿肠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常用四环素类药品(如土霉素、四环素)及氨基甙类药品(如链霉素、庆大霉素),以致造成了不少四环素牙和聋哑等问题儿童。

  在购药环节,药贩子的药品价格最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低价需求,但质量却难以保证,假劣现象时常出现。最终形成了小卫生院与偏远乡村诊所、药店的药品供应渠道极为复杂、游医药贩活动猖獗的局面,农村市场成为假劣、过期药物的主要消化地。个别地区乡村诊所、卫生室从个体药贩手中购进药品,有的村卫生室存放或使用变质、过期、失效的药品。一些游医药贩把医院淘汰的过期药低价收上来,然后卖到农村去。还有一些药品由于到期没有及时回收,过期仍被使用。农村群众买药难,被动买假劣药、过期药以及因病致穷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合理安全廉价用药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如果不在药贩子那里进药,那基层医疗机构就得自己去医药公司进货。江春说,通常一大早就去,傍晚才能回来,有时还要在县里住一晚上。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农村药品市场对药品监管网和供应网的渴望越来越显得强烈。

  “两网”建设带来新机会

  我国有超过8亿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70%以上,但其药品的消费额却不到全国总额的20%。究其原因,农村卫生条件的不足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是抑制药品消费的主要问题,但药品监管网和供应网不健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收入预期的增加,农村居民对药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党的十六大以后,政府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医药主管部门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药品供应网与监管网建设,并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向农村进军,从政策上形成了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环境。

  一个是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网,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网,使药监部门职能有效地延伸到乡村;另一个是农村药品供应保障网,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保证农村药品质量,降低药价。加强“两网”建设的组织协调,并将“两网”建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将共同形成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的新体系。

  建设农村药品供应保障网,政府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扩展,并提供政策等相关支持是不二的选择。在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第三终端市场一派向好,目前正是企业切入农村市场的良机。在近几年的尝试之后,现阶段农村地区主要配送方式有药品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和药品集中统一配送,两种方式虽然各有利弊,但都丰富了农村药品市场。

  江春告诉记者,现在进药要方便简单多了,县里和市里的几个医药批发企业每星期都会下来1~2次,都是他们主动打电话给基层医疗机构洽谈业务,而且一般都是月底结帐,如果一时不便,还可以赊账。由于可以“货比三家”,价格也都可以对比,所以进药的价格都是最便宜的。进货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垂直式了,各单位想在哪里进货,只要供货单位有资质就行,譬如他所在的龙岩市,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在邻市如漳州、泉州等市的批发企业进货,而且都是企业送货上门。

  农民收入的增加,必将带动健康需求的增长,9亿农民医疗保健消费将形成一个有着数百上千亿元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医改新政的引导下,更多的医药企业将走进市场化的农村药品供应市场。

  主要农村药品配送模式

  直配型:以区县为单位,通过招标确定一家药品批发企业承担辖区内的农村药品集中配送。企业直接将药品配送到乡镇零售药店、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室。

  代购型:通过招标确定一家药品批发企业向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配送药品,再由乡镇卫生院在不加价的前提下向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分发药品。用药单位根据用药情况及时向药品配送中心反馈信息,企业保证及时满足供应。

  代办型:各乡镇中心药店药品统一由县药材公司供应,乡镇所属农村药店、诊所、卫生室由中心药店代购,全县实行统一零售价格,县药材公司让利4%作为中心药店的代办费,并层层签订供药协议,层层建立药品购进、销售记录,规范购药渠道。

  连锁型:以郊区县的行政乡镇为定向地址,限定药品连锁企业和具有配送能力的药品批发企业,按照集中投标、公开开标、实际测量、分局评标、公正中标、限期筹办等基本过程,最终达到每个乡镇建一个药品零售企业和至少3个以上药品服务网点的目标。
作者: 2008-1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