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五界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05)上传出消息说,目前国内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迅速,并且
出口总量正以20%以上的年增长率递增。另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的植物提取物有60%销售到美国,20%到欧洲,15%到日本,东南亚等地消化剩余的5%,由此可推,高端市场已经接纳了中国的产品。现在,中国的该类产品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的10%,欧洲市场的5%,估计在未来几年还将有进一步的发展。
上述一组数据似乎足以说明植物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新兴产业,却看起来缺乏足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并且由此衍生出来的诸多问题过不了多久就可能会凸显出来。
目前国内从事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企业相当多,但规模普遍偏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进一步开发下游产品的能力一般都比较欠缺,使得出口外销这条通路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于是没有质量保证的低价竞争状况自然就成为了多年来一直伴随国内天然植物提取物产业发展的老问题。
然而,恶性竞争不断并不是制约该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源短缺以及合理化应用问题恐怕看起来更加尖锐。
就世界植物提取物应用领域来看,两个成果的广泛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一是,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对脑血管病和外周循环障碍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这个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欧洲药物研发机构进一步对植物提取物进行研究的动力,植物提取物的市场规模亦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另一个应该就是被广泛应用于
肿瘤治疗领域的紫杉醇。由于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紫杉醇
制剂的销售总额在2000年即已接近15亿美元。目前紫杉醇原料的全球年消耗量在500公斤左右,但价格相当高,90年代初美国市场上曾一度高达1000美元/克。如此高的价格除了能够说明该原料需求旺盛以外,还意味着其提取收率非常低,这也就是曾有环保人士喊出“为了区区几克紫杉醇,千年古树红豆杉的皮都快要被扒光了”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了。
紫杉醇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的,几乎所有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提取物都不是出于技术壁垒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是因为收率太低。目前,国内从事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发展该类业务的目标基本上都是为了快速获得收益,而很少有人会将此作为自己长期的核心的业务单元,那些集中的以短期目标为主导的行为方式,令整个产业更加危机重重。
这些因素给整个植物提取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估计它的前景:如此高资源投入的产业到底能够坚持多久?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引以为豪的价格优势又到底是靠什么换来的?
(作者邮箱:niwenhao@126.com)
原料药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73期
作者:
倪文昊 专栏 200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