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要闻

艰难研发后还要当“说客”,真累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往往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采用这项新技术,产值增量有限,还要冒一定风险,谁愿意干。现在该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也引起不少大企业的重视,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只是唐勇觉得已“相见太晚”。虽然后来也有各种挫折,但他坚持认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点击显示 收起

    “科技成果产业化,往往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在昨天举行的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上,主持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蒋华良的一番话引起共鸣。与会的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分析瓶颈,寻找对策。

说服不了央企,只好转战民企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唐勇的研究成果是一种乙烯聚合催化剂,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的附加值,各项指标也优于进口同类产品。但是找到某大型央企谈合作时,对方态度并不积极。对企业来说,这项技术毕竟只是一颗“小种子”,它能否“发芽”并茁壮成长都是未知数。就算不用这项新技术,企业每年也有上百亿元的产值;采用这项新技术,产值增量有限,还要冒一定风险,谁愿意干?

    说服不了央企,只好转战民营企业。唐勇团队的成果最终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成功转让给江西九江一家民营化工企业。要说合作缘起,还是对方公司负责人在和唐勇团队成员网上聊天获知情况后,千里迢迢“追”到上海的。现在该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也引起不少大企业的重视,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只是唐勇觉得已“相见太晚”。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上海有许多大型国企习惯‘朝南坐’,如果他们的理念也能像民营企业一样,说不定我们下一个成果就不会转移到上海以外了。”唐勇说。

基础研究也应关注产业需求

    中科院院士刘新垣多年来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抗癌基因和溶瘤病毒相结合的办法,对癌症进行靶向治疗。他也是中科院生物学部第一个“下海”的院士,早在1993年就创建了沪港合资华新生物高技术有限公司,对我国生物技术开发起到了带头作用。虽然后来也有各种挫折,但他坚持认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大势所趋。“我给中科院的年轻人做报告,鼓励他们做好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抬头看看产业界的需求。台下热烈的掌声说明,他们认同我的观点。”

    唐勇认为,一项成功的产业化项目,离不开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但反过来,并不是每一个基础研究的突破都适合产业化。以乙烯催化剂为例,每年新申请的催化剂专利数不胜数,但经过筛选,只有那些高活性、便宜易得、热稳定性好的催化剂,才适合拿来产业化。这是科技人员从事产业化工作中必须调整的理念。

鼓励创新不该保护落后

    科技成果产业化不顺,固然和科研工作者的理念不到位有关,但很多情况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不忍“割爱”的心态,又让创新之路困难重重。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开发的丹参多酚酸盐,是少有的在上海成功产业化的项目,自2006年上市以来,已经有100多万患者使用。当时申报新药时,由于其丹参含量远远优于当时的国家标准,有官员担心,一旦该药上市,那些低丹参含量的药品怎么办?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有点纳闷:提高丹参含量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为什么要保护那些技术落后的产品?幸好在多方努力下,丹参多酚酸盐终于成功获批并上市。

    不少科技工作者反映,一旦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自己不仅要搞研发,还要不断游走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做“说客”,寻求合作和政策支持,比较累。有专家建议,可以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政策的复合型人才,成立专门中介机构,与企业、政府保持长期的信息沟通与互动。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出席。

作者: 2012-5-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