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经典研习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王永炎谈治学(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王永炎教授认为,经典贵在精选、精读。溯本求源,勤求古训王教授认为,博览群书的目的意在溯本求源,在于继承,在于古为今用,但最终的归宿要体现学术的创新。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首先要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敢于质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经典读通了、读懂了,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进而才......

点击显示 收起

    王永炎教授认为,经典贵在精选、精读。制定好读书计划,持之以恒,广泛涉猎,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当是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途径。

  博览群书,开阔视野

  博览群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浏览、翻阅、泛读的过程。通过泛读,实现从书山寻捷径,从书海淘宝归的目的。

  泛读不一定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可以快速翻检,各取所需。当发现精华之处,或者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则静下心来,反复琢磨,做笔记,夹标签,自己的私人图书还可以做批注。泛读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千万不要曲解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意。

  近年出版的中医古籍很多。如《中国医学大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三三医书》、《珍本图书集成》,新近出版的有《唐宋金元名医大成》(共20部)、《明清名医大成》(共30部)以及《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等多种,这些都可以作为泛读书来研读。当然,泛读过程中是为了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精读书。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项目确定了100多种必读书目,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陆续出版,王永炎院士为之作序。这些书籍,也可以作为泛读书目。此外,文、史、哲、美学、佛学、道学等典籍,有条件者也应适当涉猎。

  溯本求源,勤求古训

  王教授认为,博览群书的目的意在溯本求源,在于继承,在于古为今用,但最终的归宿要体现学术的创新。“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首先要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敢于质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经典读通了、读懂了,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

  溯本求源,勤求古训的同时还要融会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及鲜活的临床经验,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医学人学习借鉴。

  融会新知,继承创新

  王教授指出,纵观古往今来的先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意,创立新说,形成学术思想者。所谓“学术思想”,应该是学者高层次的学术成就,是长期锲而不舍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凝聚的学术闪光点与提炼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

  学术思想必须有理论内涵并能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防治水平,这样的学术思想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不是单纯的临床经验,但源于一病、一证、一法、一方、一药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又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和理性提升。金元大家刘河间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识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病、瘟疫的防治。

  总之,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皆为博览群书,勤求古训而融会新知的楷模。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佚名 2008-3-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