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经典研习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王永炎谈治学(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王教授指出,中医经典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之所以每位学人入宝山而收获不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鉴宝能力,显然鉴宝水平需要不断的提高,那么,从根本上戒除读经典常犯的偏差就非常重要。读中医经典著作,不能有猎奇心理,也不能专找怪僻方药而标新立异。王教授指出,读经典是为了明理,是为了开启智慧,解决实际问题。周......

点击显示 收起

    王教授指出,中医经典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之所以每位学人入宝山而收获不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鉴宝”能力,显然“鉴宝”水平需要不断的提高,那么,从根本上戒除读经典常犯的偏差就非常重要。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这个命题是清·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提出的,意在告诫人们,中医不是“口耳之学”,最忌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指出“涉猎医书误人论”。读中医经典著作,不能有猎奇心理,也不能专找怪僻方药而标新立异。如此读书,实在是舍本逐末,甚则望文生义,遗害无穷。

  如有人读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句,即片面理解为“有病不用治疗”而讳疾忌医;读到芒硝能“治关格、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时,即不加辨证,对号入座,大剂量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孟浪从事而草菅人命。此类事屡屡见诸媒体。

  王教授指出,读经典是为了明理,是为了开启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清·宁松生《医林选青》:“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周恩来“于无字句处读书”之论,同样适用于读中医经典。

  医有四失,急当避之

  清·黄宫绣《脉理求真》有云:“尝谓医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晓,二曰涉猎汤方,三曰株守一书,四曰剿袭糟粕”,这些可以说是读书的大忌。

  读经典必须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这就需要懂得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医师学、文献学、考据学、目录学等相关知识,如此才能探求微言大义。否则就会曲解、误解、错解古书意蕴,就会犯下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错误。如,鲁鱼豕亥之误,“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之谬,锡饴不分,不知避讳等等。如此难免错解古人原意。有人研读古籍,试图从中发现古人治疗流感的经验。当找“治野鸡病方”时,即认为可用于现代禽流感。殊不知,野鸡病乃古时“痔疮病”之谓,汉代为避吕雉之讳,以野鸡即“雉”代之。诸如此类,古今不胜枚举,此皆“字句不晓,涉猎汤方”之误也。

  若以选取一部案头书,就万事大吉,对众多古籍毫不钻研,这也是读书者的失误。前以述及,案头书是在精读书、泛读书基础上选择出的,不加比较鉴别选择,何来案头之书?如此只能限制视野,目光短缺。最为可悲的是,耗数年之功,精华未曾窥见,糟粕抄袭不少,良可叹也!

  胸有洞见,手不释卷

  《医门补要》指出:“医者胸无洞见,必然功少”。读中医经典,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标准,“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明·刘纯撰《杂病治例·兰室集》),否则,吴鞠通“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业”的警示可能会发生。

  以上诸论确是经验之谈,所谓“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望同道当牢记躬行,自应以心系民众、造福桑梓为己任。

 

 

作者: 佚名 2008-3-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