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基础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

来源:世界中医药
摘要:经络学说起源于什么。对于经络的起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是这样论述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并进一步指出: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l)&lsquo。等传导的观察。...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络学说起源于什么?对于经络的起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是这样论述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并进一步指出:“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l)‘针感’等传导的观察;2)腧穴疗效的总结;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上述观点是经络的发现,因为首先发现了许许多多零散在身体的点(穴位),然后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点(穴位)串起来就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经络”了。《针灸学》把发现经络与经络学说的起源混淆了。发现经络与经络学说的起源是2个不同的概念,应当区别开来。发现经络是指发现经络的循经感传导现象。经络学说的起源是指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或证据。发现循经感传导是经络学说的基础:

1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

    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循经感传导是“经气”运动的反映,笔者认为.“经气”是“能量信息流”。没有经络的循经感传导.就没有经络学说。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疾病的机理等都是以经络循经感传导为依据。例如:在生理上,通过经络循感传导,“经气”的运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经络循感传导阻滞,“经气”不通,影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甚至引发脏腑病变。在治疗上,通过针灸经络.激发“经气”循经运行,到达病变部位,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循经感传导是经络学说的基础,没有循经感传导现象.就没有经络学说。

11从目前最早的有关经络学说的文献来分析,证明经络学说起于循经感传导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均有经络循行路线而没有穴位,有灸法而无针法。而在其后约三百多年的《黄帝内经》才出现穴位和针法。说明先有循经感传现象,然后才有穴位,而灸法激发循经感传导概率比较高。在实践中,也证明经络学说起于循经感传导,因为,有循经感传导现象才有经络的概念,如果没有循经感传现象,经络学说就无从谈起。

12《针灸学》认为经络起源于穴位,先有穴位,然后通过穴位之间的联线,便成为经络循行线路这一结论缺乏证据,难于使人信服。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来看,二书均有经络循行路线而没有穴位,而在其之后的《黄帝内经》才出现穴位。以此可断定,先有经络,然后才有穴位,穴位是从循经感传现象中发展起来的。所以经络起源于穴位联线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

13《针灸学》又认为,经络起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是依据《黄帝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脉者,血之府也”“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这是对《黄帝内经》有关经络解剖描述的误解,误认为《黄帝内经》对经络本质的假说是经络的本质。现代解剖学如此发达,都找不到

经络.以古代非常有限的解剖知识去找经络.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现代解剖学中,未曾有循经感传导的记录。因此,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解剖知识是无法成立的。而实际上《黄帝内经》有关经络解剖的描述是对经络本质研究的假说,对经络本质的假说,实际上始于《黄帝内经》。

14从时间上来说,《黄帝内经》对经络有关与解剖知识的描述也跟经络学说的起源无关据考证,《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可以上溯至春秋时一期,比《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要早约三百年,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祖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经络循经感传导路线和灸法,没有与解剖有关的描述。据现有资料证明,对经络有关解剖知识的描述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证据证明经络与解剖知识有关的文献,《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解剖描术不过是对经络本质的假说,与经络的起源无关。所以经络起源于解剖知识是对经络起源的猜想,不能作为经络起源的依据。

2发现经络循经感传导现象

    经络学说起于经络的循经感传导,那么在中国古代是怎样被发现的?经络在人体的正常功能状态的情况下,一般是感觉不到的。经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身心结合的锻练方法发现的。这种锻练方法现代叫气功。在“气功功能态”的状态下,出现自觉的、主动的、循经感传导现象。这种锻练方法是中国人独创的,也是中国古代发现经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时期,身心结合的锻练活动是非常普及的。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同时出土的气功专著《却谷食气》和《导引图》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作中有关心身相结合锻练的论述就是最好的见证。

21  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  现代脑科学和思维科学证明,大脑的功能活动是大脑电(化学)活动过程,大脑电活动产生大脑电磁场,大脑功能活动以电磁场物质结构方式向自身或向空间输出信息。中国古代身心结合锻炼方法正是通过大脑功能活

动以电磁场物质结构的方式向下丹田(能量场)输入信息,大脑电磁场与下丹田能量声产生共振,激发下丹田聚集“能量信息”(经气).”能量信息流”循经运行出现循感传导现象.从而发现了人体羟络的奥秘:

22除练功发现经络之外.还有部分人群对经络比较敏感的人,容易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在春秋战国时代,对经络比较敏感的人究有多少,谁也无法统计。按经络学说起源和成形于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期,对经络敏感的人可能比现在多:20世纪50年代初季钟朴、祝总镶、李志超等完成了十七万人的循经感传调查,结果是经络感传显著者(即经络敏感人)约占l3%。一般来说,经络敏感的人,对于出现一瞬问循经感传导现象,不会太在意,更不可能把它记录统计下来。只有进行身心锻练的练功者,才有可能观察到循经感传现象,体会到经络的存在,进而把握经气运行规律,发现经络系统的功能,以及医生对经络敏感人循经感传导现象的观察,然后把它记录统计下来。当然这不是个人能完成的,是经过无数的练功者和医生,经过长期的锻练和临床观察记录逐步完善的。

3讨论

    综上所述,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有循经感传导现象,才有经络的概念。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解剖知识无关,与穴位无关,与心身结合锻练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但经络的发现和经络学说的逐步完善,主要是由无数的练功者的体验和医生经过长期对经络现象反复的观察、治疗而成形的。

作者: 2012-3-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