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浅析咳嗽从肝论治

来源:环球中医药杂志
摘要: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hellip。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点击显示 收起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

  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证积累,发现从肝论治咳嗽有时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深入探讨从肝论治咳嗽之机理有其现实必要性和临床实用性。

  1咳嗽从肝论治的相关记载

  咳嗽乃常见肺系疾病,关于其病因病机之论述可见亍诸多文献。历来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多从肺脾肾论治,但从肝论治之记载也不乏其例。如《素问·咳论》早有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肝脉搏坚而长?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医宗必读·喘》则有:“肝脉若搏,固血在胁下,令人喘逆”之论。《临证指南医·咳嗽门》亦有:“肝风妄动,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的相关论述。尤在泾则云:“干咳无痰,久久不愈,非肺本病,乃肝木撞肺也。”《万病回春》更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

  2咳嗽从肝论治的理论基础

     肺为金,居上焦,司呼吸,其气以肃降为顺;肝为木,属下焦,主疏泄,其气以升发为顺。肝气若要升发而不郁,需赖肺气之肃降以为辅;肺气若要肃降而不蜜,需赖肝气之升发以为助。两脏互助,一升一降,则人体气血升降有序;金木互制,出入均衡,则人之呼吸平稳顺畅。故七情内伤,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或暴怒伤肝,肝气亢旺,木亢侮金,强肝横犯肺金,则肺之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上逆而致咳喘。

     肝藏血,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又主疏泄一身之气,以气为用;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治节出焉。肝肺二脏,一血一气,为调畅人身气血之枢纽。若肝气阻滞,血行不畅,或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而致枢机不利,则肺气之宣发肃降受阻,气逆于上而作咳喘。同时由于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若肾气虚弱,血失精化,虚滞不畅,瘀阻血脉,亦可使肺气失肃降而致咳喘。

  再者肝经循行,其弥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若肝失疏泄,郁久化火,上犯肺金;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经上逆于肺,则亦可使肺失肃降而作咳喘。

  3咳嗽从肝论治的试验研究   

     高积慧等[2]认为痰液中DNA的含量可以反映痰液中炎性细胞含量。根据其研究发现呼吸道炎症的病理变化中痰热型DNA含量最为显著,因此可以用它作为肝经湿热型的指标之一。曹代娣[3]研究证明:慢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变性、坏死,平滑肌痉挛而致支气管狭窄或阻塞,管壁纤毛畸形、损伤、脱落,毛细血管瘀血、微血栓形成。慢支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凝聚性,而肝脏参与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的合成。故加入肝经的活血药物,可以降解血栓,促进毛细血管再通,缓解或

  消除支气管痉挛。徐锡鸿等[4]则发现慢支患者血液中免疫球蛋白(1gA、IgG、IgM)、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T淋巴细胞亚群(CD4、CDS、CD4/CD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这种下降随着机体正虚的加重而逐渐加重。而药理研究亦证实,调补肝气之药多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免疫功能。

  4咳嗽从肝论治的临床运用

     崔悦[5]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56例顽咳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后发现,56例中,38例痊愈(咳嗽完全消失,停药半年无复发);10例显效(咳嗽次数显著减少,程度明显减弱,偶因劳累、情绪波动而诱发);4例有效(咳嗽减轻,次数减少);4例无效(咳嗽次数、程度无改变)。总有效率为93%。刘海云[6]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火咳嗽,结果发现:30例患者服用本方后,1剂咳减,2剂咳大减,3荆咳痊愈者20例。提示大柴胡汤治疗肝火咳嗽有显效。杨毅勇[7]予自拟调肝止咳方治疗50例顽固性咳嗽,观察调肝法对于顽固性咳嗽的治疗作用。发现该法在缓解咳嗽,改善症状等方面疗效显著。提示调肝法对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是较好的一种中医疗法。白英秀等[8]以自拟平肝止咳汤治疗咳嗽60例,取得较好疗效,其中痊愈(咳嗽症状消失)45例,占75.O%;有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8例,占13.3%;无效(咳嗽症状变化不明显)7例,占11.7%;总有效率88.3%。

     咳嗽虽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但其病因病机多端,绝非调肺治脾一端所能概之。为医者临证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充分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古训,不可以偏概全,千篇一律,而忘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