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从脉辨治中风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摘要:,血液循行脉管治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还必须由各脏器的协调配合,如肺气的输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气化之源,血液的循环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主疏泄,调节循环力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故通过脉诊的变化即可了解脏腑的变化,确定正气之盛衰,......

点击显示 收起

  舌诊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匀,由宗气所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谓之大络,名日虚里……处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说明宗气有推动心脏波动的作用,《灵枢·邪客篇》日:“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血液循行脉管治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还必须由各脏器的协调配合,如肺气的输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气化之源,血液的循环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主疏泄,调节循环力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所以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故通过脉诊的变化即可了解脏腑的变化,确定正气之盛衰,病邪之深浅,邪气之性质以及病情之进退。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阴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多种诱因.虚、火、风、痰、气、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相互作用而突然致阴阳互不维系出现的危急证候。临床中常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致病的邪气不同,以及脑髓受损的不同而又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一般与风、痰、瘀邪为主,中脏腑多与风、痰、火有关,中风初期多以火、风、痰、气、瘀而致病。而中风后期多以虚(气虚、血虚)、瘀之邪为主。中风早期多邪实为主,后期多以本虚为重,正因为中风病中其致病邪气多样,病机变化多端,病因不同,素体之差异而致脉的表现差异明显,这就使脉诊在中风中更显得重要,正确地脉诊对判断病性、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及了解预后有着更实际的临床意义。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从以下三方面对中风中脉象的变化分析如下。①判断病位、病性  中风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阳气不足为主,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凝。中风病位在脑,亦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如见玄脉者多为气滞心胸,提示发病与心肝有关,属实;滑脉者,多为痰浊内阻,提示发病与心脾有关,属虚实夹杂;弱脉以寸脉弱尤著。提示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发病与心肺有关,属虚:数脉与滑脉并见,多为痰热内盛,与细脉并见多为阴虚火旺,病性属热;迟脉、结代脉属寒,多为心肾阳虚或寒凝心脉所致,气血亏虚,血行无力,则脉细涩或迟缓无力;若心律失常,则可见促、结、代脉等。②指导辨证论治  如见滑脉者。若兼玄数。舌红,苔黄厚干或黄厚腻,证见肢体不遂,语言不利,头痛,躁动,口嗅气粗,便秘尿黄.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醒脑。方用天麻沟藤饮加减:天麻、沟藤、石决明、牛膝、杜仲、山枳、生地、寄生、大黄、枳实、当归、鸡血藤、石菖蒲、郁金等;若兼见舌苔浊腻。肢体困重,形体肥胖,当通阳泄浊,豁痰开解,治宜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味;见玄数者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细脉者,多兼有心烦少寐,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等党以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用育阴活血汤加味:龟板、鳖甲、白妁、地黄、丹参、天麻、水蛭、黄精、西洋参、麦冬、知母、玄参等,脉细若者,若苔薄白,舌淡红.面色不华治宜补气养血、通络,方用八珍汤: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妁等;若沉脉、沉涩为血瘀,当活血化淤,通络止痛,当用血腑逐瘀汤;沉细或沉微欲绝,兼见汗出,面色苍白,治宜回阳救逆,活血通络,治宜参附汤;脉结代者,当通阳复脉,炙甘草汤加减,总而言之,无论何证何脉均当谨守中风病机本质,或活血、或化痰、或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散寒,准切地  把握脉象,则可执简驭繁,恰当施治。③推断疾病进退预后  中风初期多属实证,多为痰凝、淤血、热毒所致,脉玄或滑。邪气易于祛除,经过施治后转为滑而缓和之脉象,症状已随之减轻,或消失,说明治疗得当,病情好转,恢复期或久病以本虚为主,脉象多为虚类脉,若经恰当治疗,一旦脉见缓和,则正气将复,此时邪气易于祛除,是病退向愈之兆。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风病中脉象复杂多样,正确地诊脉不仅对于分析病机,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对于判断预后更有指导意义,同时脉与病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一般情况下脉证是相应的,如周学海所说:“有是病即有是脉”。但也有脉证不相应的特殊情况,所以临证中尚应配合其他诊法,四诊合参,结合头颅或摄片,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对中风病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及辩证施治。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