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黄疸辨治两则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黄疸是以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金匮要略》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古代分类纷繁复杂,不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3)乙肝6项:HBsAg(+),HBeAg(+),抗-HBC(+),抗HBC&mdash。以水300mL连续文火煎2次,各取汁......

点击显示 收起

  黄疸是以面目、肌肤发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金匮要略》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古代分类纷繁复杂,不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笔者从长期的肝病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把其分为阳黄(急黄)和阴黄,较为实用。按照同病异治的原则,分别在清热利湿退黄或温阳化湿退黄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显著。兹举两例,供同道参考。

  1病  案

  1.1  寒湿阻遏(血瘀)证周某,男,21岁,住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乡。因身、目、尿黄进行性加重伴乏力、呕吐1月,于2004年11月18日入院。患者曾在市内某三甲医院住院20余天,给予抗炎抗病毒及支持疗法,并交替输注白蛋白和血浆,且行“人工肝”两次.病情无明显好转而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症见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颜色晦暗,小便深黄,精神极差,重度乏力,频繁呕吐。舌淡苔白腻,舌底脉络迂曲,脉濡缓。辅助检查:(1)肝功能:ALT 489 U/L,TBil 285 p,mol/L;(2)凝血酶原活动度41%;(3)乙肝6项: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根据舌、脉、症,辨证为阴黄(寒湿阻遏血瘀证)。汤剂拟以温阳活血,健脾化湿为法,方选茵陈术附汤加减,处方:茵陈蒿40g,白术18g,干姜3g,制附片3g,云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片姜黄10g,田基黄35g,泽兰18g。以水300mL连续文火煎2次,各取汁100mL,混合,分早晚2次口服。同时给予中药(小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并适当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患者共住院48 d。出院时,ALT、TBil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月-HBeA9、抗一HBC、抗HBC—IgM均转阴,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2  湿热蕴结(血瘀)证  刘某,男,55岁,湖南省某市财政局干部。患者有乙肝病史l6年。长期体力不支,纳食不香,肝区隐痛。睡眠欠佳,精神抑郁,易感冒,日久形销骨立,但仍能勉强坚持工作。后因饮酒而病情加重,面目肌肤黄染,黄色鲜明,乏力,纳差,恶心欲呕,口干,小便黄,大便结,舌质红,舌底脉络迂曲,苔黄腻,脉弦略数。在某西医院就诊,经查:HBsAg(+),HBeAg(+),抗—HBC(+),ALT 387U/L,TBil413 p,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7%.总蛋白689/L,白蛋白40.39/L,B超检查排除肝内外梗阻.诊断为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重度),予以西药护肝、降酶、退黄等治疗,20d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院求治。特邀吴忠文主任医师会诊,根据舌、脉、症辨证为黄疸,阳黄(湿热蕴结、血热血瘀),治以清热利湿,凉血活血,方选龙虎清肝汤加威灵仙、泽兰。处方:龙胆草6g,虎杖18g,香附15g,郁金10g,柴胡10g,丹参20 g,蒲公英25g,白花蛇舌草25g,生大黄10g(后下),威灵仙30g,泽兰18g,川姜3g。以水300mL连续文火煎2次,各取汁100mL,混合,分早晚2次口服,服用25剂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为了消除余毒,巩固提高疗效,改服舒肝转阴5号片,10片/次,3次/d,半年后HBsAg、HBeAg、抗-HBc全部阴转,并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跟踪随访多年.疗效巩固。   

  2体  会

  《内经》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指出血瘀是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上述两案虽同属黄疸病,有湿从寒化或热化之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病理机转——瘀血内阻,源于阳虚血寒血行缓慢或(湿)热迫血妄行、血脉壅滞均可导致血脉瘀阻,因此活血化瘀是贯穿黄疸治疗始终的一个基本法则。阴黄宜温阳活血,阳黄宜清热凉血。正如关幼波先生所说,“治黄必治血,血行黄自却”,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 聂伟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