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类风湿 辩证治

来源:家庭中医药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起病较缓慢,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血管功能紊乱(感觉异常)、关节周围疼痛及晨僵(即清晨关节僵硬,活动后消失)。凡可引起气血经络阻滞不通,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关节活动不利的因素,皆为本病的病因。其发病机制为......

点击显示 收起

  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发病率为1%~3%,女性较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3,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病程长,病情顽固。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起病较缓慢,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血管功能紊乱(感觉异常)、关节周围疼痛及晨僵(即清晨关节僵硬,活动后消失)。急性发病者较少见。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凡可引起气血经络阻滞不通,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关节活动不利的因素,皆为本病的病因。其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或外邪直中,致使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凝而成痹。风寒湿邪多夹杂而感,证型也多错综复杂,故治疗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妥善选择方药。

  一、诊断与判定活动期

  1.晨僵;

  2.1个关节疼痛与触痛:

  3.1个关节肿胀至少6周;

  4.另一关节肿胀;

  5.对称性的广泛关节受累;

  6.关节周围有结节:

  7.类风湿关节炎的X线变化;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组织学的改变。

  以上9项,有7项阳性者为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有5项阳性者可确定为类风湿关节炎。

  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是否处于活动期有许多方法,介绍较为简单的方法如下:

  1.休息时超过4个关节有疼痛感;

  2.晨僵持续60分钟以上;

  3.5个以上关节肿胀;

  4.关节压痛数超过5个; 

  5.血沉,男性大于25毫米/小时,女性大于30毫米/小时。

  一般来说,具备上述5项中4项或4项以上者,即可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

  二、辨证施治

  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治疗本病分3型。中西医结合同时治疗,效果更佳。一定要坚持用药3~6个月,严重者至少用药6~12个月才能达到疗效高峰。一定要坚持长期、定量、全程用药,不能半途而废。

  1.风寒湿型:一般病为初发或病程尚不久,一个或多个关节肿痛,但局部不发热发红,晨僵,痛处得寒则重,得热则舒,常随天气变化而加剧或稍缓,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治宜:祛风逐湿,温经散寒。方用蠲痹汤加减:羌活、当归、赤芍、防风、炙黄芪各15克,制川乌、制草乌、桂枝、土鳖虫、蜂房各10克,甘草5克。

  2.久痹化热伤阴型:关节红肿热痛,僵硬,初得凉则渐舒,而稍久则又感不适,得温为舒,口干而苦,咽干口燥,失眠烦躁,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细数。治宜:散寒除湿,清热通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30克,赤芍、白芍各20克,知母、制川乌、制草乌、当归、乌梢蛇各15克,生地黄、僵蚕、地龙、甘草各10克。

  3.肝肾脾虚型: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疼痛不止,甚者彻夜难眠,日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纳呆,便溏,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培元益本,蠲痹通络。方用益肾蠲痹汤: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肉苁蓉、仙灵脾、鸡血藤各25克,僵蚕、乌梢蛇、制蜈蚣、制全虫、虎杖、土鳖虫各15克,羌活、苍术各10克。

  三、外治与针灸

  1.夕卜治法:

  (1)红花30克,蚯蚓250克,血余炭20克。上药共用醋炒,热敷关节痛处,冷后即换,每日3~5次。

  (2)生半夏、生南星、川乌、草乌各50克,加入50%酒精1000毫升浸泡l周后,用药棉浸药液外擦痛处。

  2.针灸:

  (1)主穴:肩髑、曲池、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风市。配穴:局部阿是穴或关节疼痛处的邻近穴位。上述穴位可用艾条每穴灸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穴位注射:选用中药红花或维生素B12注射液,轮流注射于受累关节相关穴位,包括阿是穴,每个穴位注射0.3~0.5毫升。每周2次,每10次为1个疗程。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如为多发性关节病变,可选重点穴位注射,或采取各穴位轮换注射方式。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