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临床辩证施治

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探析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中有许多创新,其中清热除湿汤就是赵老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的基本经验方。1将温病学理论渗透于皮肤病的辨证体系赵老在传承前人中医疮疡外科辨证思想的基础上,将温病学的辨证体系特别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湿热辨证引入皮损辨证中,形成了......

点击显示 收起

    已故名老中医赵炳南先生是我国中医皮外科泰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中有许多创新,其中清热除湿汤就是赵老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的基本经验方。现将赵老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将温病学理论渗透于皮肤病的辨证体系     赵老在传承前人中医疮疡外科辨证思想的基础上,将温病学的辨证体系特别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湿热辨证引入皮损辨证中,形成了现代中医皮肤病的辨治体系。如把温病学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用于湿热性皮肤病治疗中。以湿疹为例,症见发病急,病程短,口渴,心烦,皮损潮红,掀热肿胀,继而粟疹起片或水疱密集、瘙痒无度,为热盛型,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为清热除湿汤。方中重用白茅根、大青叶和生地黄清热凉血;龙胆、黄芩、生石膏清热泻火;车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若皮损表现为斑疹隐隐,虽无温病之出血症状,但亦是热迫血壅之结果,必佐以凉血,药用龙胆、黄芩、车前草、生地黄、白茅根、大青叶、生石膏为主;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皮损增厚变粗,抓痕重,顽固瘙瘁,全身无明显症状,或见苔白腻,为湿盛型,治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用厚朴、陈皮、茯苓、黄柏、苍术、车前草、泽泻为主;若湿邪久蕴,由急性变为亚急性,皮疹泛发,呈米粒大、红色丘疹或水疱,糜烂渗液的湿疹,为湿热并重型,治以清热利湿并重,药用龙胆、黄芩、黄柏、茵陈、栀子、车前草、泽泻、生地黄等。     临证中,赵老既注重整体辨证,也注重皮损辨证。临床上,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其皮损往往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红斑表明血分有热;红色丘疹为心火过盛,外感风邪的表现;红色小水疱表明有湿热;糜烂渗出也是湿热的表现。其病因病机乃火热、血热、湿热相合,作用于皮肤,形成上述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特有的皮损表现。因此,治法应清热泻火、凉血利湿。 2异病同治,知常达变     赵老不仅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也用其治疗过敏性皮炎、药疹、带状疱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玫瑰糠疹等多种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病程短、病势急者,皮损多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且伴有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等,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略数。中医辨证为湿热壅盛、热重于湿型者,均可用清热除湿汤加减进行治疗。如针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时,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大便干者加大黄;如带状疱疹加板蓝根、薏苡仁、马齿苋等以加强抗病毒治疗;若伴有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气止痛之品。 3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l971年lo月30日初诊。主诉:全身出皮疹,搔抓后流水作痒4周。现病史:左踝内侧有一皮损,瘙痒流水已1年多,近l个月来泛发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并有灼热感。曾经诊治,效果不显,日渐发展。现夜寐不安,纳谷不香,口苦,便干,溲黄赤,心烦急躁,苔白中黄,舌质红。脉弦滑而数。查:头、颜面部及全身散发大小不等之红斑,呈播散性或簇集性散发米粒大小粉红色皮疹,期间可见绿豆大之水疱,部分水疱已搔破,呈鲜红色之糜烂面,附有黄色渗出物及痂皮。西医诊断:过敏性皮炎。中医治以清热凉血、除湿止痒。拟方:龙胆15 g,黄芩9 g,鲜茅根6 g,大青叶l5 g,生地黄30 g,青黛12 g,黄柏9 g,大黄15 g,白鲜皮30 g,黄连g g,牡丹皮9 g,赤芍15 g。7剂,每日l剂,水煎服。另外用祛湿药油、龙胆搽剂。     1971年ll月6日二诊:患者饮食增加,大便已通,小溲清,口不苦,心烦急躁已除,全身红斑、皮疹明显消退,无渗出,大部分结痂,自觉瘙痒,苔薄黄,脉缓。上方去槐花、鲜茅根、大青叶、大黄、黄连,加健脾祛湿之薏苡仁15 g、白扁豆l5 g、白术15 g、枳壳9 g、车前草30 g。外用同前。继服6剂后,诸症已除,全身红斑、皮疹全部消退,略痒,左小腿内踩皮损基本痊愈,脉缓,苔薄白。湿热已解,症已近愈,再投除湿丸内服,以除湿止痒而痊愈。     按:本案属全身性泛发的急性过敏性皮炎,多由脾胃湿热,蕴久化毒而入营血,外感毒邪而发于腠理之问。热为阳邪,热迫血壅,发于体表,则表现为掀红发斑,皮疹遍及全身;湿热阻于中焦而出现不思饮食,心烦易躁;湿热上泛故红斑、丘疹遍及头及颜面;湿热下注膀胱则小溲赤;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均为湿热熏蒸、热重于湿之象。方中白茅根、大青叶、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龙胆、青黛、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清热泻火除湿;白鲜皮清热祛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祛湿之功。继以培土健脾祛湿之薏苡仁利水渗湿,疏导下焦;白术、白扁豆健脾祛湿;茵陈清热祛湿,善利小便。最后改服除湿丸以除余湿止痒而痊愈。
作者: 李敏 蔡念宁 张广中 张苍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