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论中医理论构建的基本原理

来源:《世界中医药》
摘要:1理论构建原理中医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学知识系统,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托。近年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投人强度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但对中医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研究思路方法一直多存争议。本文在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构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析与揭示,以彰显其自身特点与规律,从而为今后研究方向提......

点击显示 收起

1理论构建原理

  中医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学知识系统,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托。近年对中医理论研究的投人强度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但对中医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研究思路方法一直多存争议。原理是在大量观察、实践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从原理出发,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原则、定理、命题,从而进一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本文在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构建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析与揭示,以彰显其自身特点与规律,从而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理论和方法论的依据。

1.1主体兼容,多元综合的构建原理: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建立了生理病理、诊断、防治、养生、康复等科学理论体系,包括着许多独特见解和创造,如藏象、经络、方剂、药物、针灸、气功等理论和技术均为人类科学史、认识史上的伟大发现与发明。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生态医学观,自稳调节的生命观,上工治未病的预防观,因人制宜、“以平为期”的纠正失衡的治疗观,“宝命全形”养身保健观等无不显示着东方生命科学整体综合的特征。中医学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与其他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地理、农业、数学等)、哲学(如气、阴阳、五行等)和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儒学、道学、佛学等)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显示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元构建的特征。在自然科学方面,如基于“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必须研究、吸纳天文、气象方面的知识。它以人和自然的密切联系为基本出发点,以四时六气为中心,把季节变化,昼夜交替,气候异常,地区环境的差异等方面对人类健康的关系和影响,具体贯穿到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医学气象理论,直接为医疗保健服务。在哲学方面,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内容均来源于古代哲学,古代医家将其结合到医学领域中来,演绎成为医学内涵,成为中医理论体系架构的基本要素,并作为哲学方法论成为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论之一。如“气”作为传统哲学学科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反映于以气为本的生命观。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人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核。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把世界所有事物或现象分解为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成为一切事物运动的根本动因和规律。中医学以此作为观察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论。

    中医学从整体联系的角度来认识人体及疾病现象,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五行”由物质发展到物性,再由物性发展到符号,把复杂事物纳入到五行系统。从系统结构的观点解析人体,不仅认识到动态信息分类作用,更显示了一些重要的规律和原理。如五行子系统从属于母系统的同构关系,体现了系统的有序原理和联系性原理;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即五行互相调节控制所揭示的“亢害承制”规律,体现了控制论的负反馈原理;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使中医学整体观得到系统表述,其实质是调整阴阳,制衡五行。

    基于上述,我们对中医学的表述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技术及养生保健思想与方法的医学体系,它以生物学为基础,与多学科相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有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是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自然科学,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它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活体取“象”,实体求证的认知原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认识,一直以活体生命现象作为研究的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思维抽象,从而有很多独特发现;而在其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实体求证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从而构成了认识世界的两种思想路线。

1.2.1  以“象”为生命与疾病信息链的认知模式:在中医“象”被理解为“动态、客观、真实地”折射内部机能的状态。中医理论重要的思维特点,是从“象”测“藏”,以表知里。在中医学中随处都可见到藏象、脉象、舌象、证象的表述,与重在“器”的形态研究是另一种认识路线。

    中医对生命现象的认知上,以中医藏象学说为例,“以表知里”,运用“司外揣内”的方法“视其外应,以知其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这是一种通过观察表象去理解体内变化的方法。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指出,“经脉与内脏有联系堪称中世纪中国在生理学方面一大发现,因为它已经涉及了今天称作内脏一皮肤反射作用的问题”。“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有连接、有序的“信息链”。“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了一个系统,如肝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这一系列的“象”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反映机体内在的状态信息。全息脏象提出人体某一局部有全身缩影的全息特征,如按五行藏象系列之面部色诊全息(《灵枢·五色》),眼诊之五脏全息(《灵枢·大惑》),耳穴有体病之全息(《灵枢·厥论》),舌诊之脏腑全息(《灵枢·经脉》篇等),寸口脉之全息(《素问·五脏别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经络现象的发现也是通过把握人体活体信息观察,把一些穴连成经,或据以往的特性推出经上孔穴的功能,根据穴位的特性又配以相应的脏腑而逐步形成的。临床上,具有不同特征的信息条目间相互关联,这些信息包括时间和空间信息、生命和疾病信息、线性和非线性信息、局部和整体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等。通过四诊采集到这些信息,再将其融合便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得出疾病诊断。如风寒感冒多发于冬季(时间信息)或北方寒冷地区(空间信息),患者多表现出恶寒、无汗(整体信息)、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局部信息)等症状,对疾病的治疗经过(反馈信息),加上对舌象、脉象的把握,基本可以进行诊断,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信息(象)问的关联和融合,是中医的理论特质之一。

1.2.2实体、求证的认知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构建中,同时也注重实体与求证。在生理认识上,把人体解剖作为认识人体的重要途径。《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素问·痿论》、《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肠胃》、《灵枢·九针论》等皆有关于人体解剖知识的描述。可见通过解剖,对五脏的质地、六腑的容积、经脉的长短以及动静脉的情况均已有所了解。古人对形体、骨骼、血脉、筋膜等均有度量,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称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这种思想路线从中医学理论构建起始到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如解剖学自黄帝内经以后,北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人体学解剖图谱——《欧希范五脏图》与《存真图》,表明lI世纪以前中国解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直到清代王清任仍投身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提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这些直观的解剖和度量方法,体现了通过实证认识世界的思维与方法。

    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也是不断求证的探索过程。通过长期对不同疾病的表现及不同病理损害的观察,中医对疾病的归纳有3个表述层面。一是功能状态改变,如梅核气、郁病、痞病、伤湿、疰夏等;二是形质改变,如鹤膝风、瘰疠、瘿病、疮疡丹毒、痿疝等;三是脏器损伤,如肺痈、肺痿、肠痈、肠覃、石瘕、卒中、鼓胀、血臌等。中医病名约3900余种,大多反映了古人求证的认识过程。在药物分类及功效的认识上,运用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进行实证。如本草名著《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采用实物观察与实地观察及动物解剖等方法进行药物分类,通过人体实验进行药物气味功效的确定。

1.3虚实互见、多态模式的思维原理:人的生命与疾病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既有实体的形态结构,又有抽象的功能状态,既有生物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社会的内容,因此中医学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既表现为理论思维的高度抽象,又反映实体描述的含义,是理论抽象与实体概念的综合,从而体现对人的生命现象有多态模式的思维特征。

  在对生命的产生及其活动认识上有3个层面。一是男女生殖之精交媾而产生生命;二是人的生命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三是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体。如“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父母两精结合而成的,两精结合之时,即是个体生命孕育之始。《灵枢·天年》进一步指出“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而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过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灵枢·岁露》),从生态学意义上表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在脏腑生理上,如中医藏象学约有五个理论模型,一是解剖学模型即实体观察描述模型,如《内经》对五脏实体、张力硬度、六腑大小形态、血脉长度等均有表述,《灵枢·胃肠篇》还记载了解剖实例,指出人体食道长度与大小肠长度比例约l:35,与现代解剖测量结果相近似。二是方位数学模型,如《灵枢·九宫八风》篇,依洛书格局配布脏腑和四时方位,根据河图、洛书赋予五行方位和生成数概念等。《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亦载有河图、洛书方位数,五脏系列和四时、四方关系的定位,而其生成数则是指导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三是时间节律模型。“六节脏象”以人之六脏六器与一年时问节律的天地时序三阴三阳六节相应;“脏气法时”则言人的脏腑功能在一年四季功能各有旺衰,而且具有周期性变化,其所论述的生命节律和疾病应四时日月等生命现象特征是人类对生物节律的早期发现。四是全息关系模型。主要以五行理论体现结构,除以五行分别归类各个脏腑及脏器相关联组织外,还

作者: 2007-10-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