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论中医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癌症转移是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尽管抗肿瘤转移研究投入较多,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控制癌症转移,是当今肿瘤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

点击显示 收起

    癌症转移是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是癌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防止肿瘤转移即能控制肿瘤所致的死亡,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真正的抗肿瘤转移药物上市。尽管抗肿瘤转移研究投入较多,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控制癌症转移,是当今肿瘤临床研究的一大课题。近年来,癌症扩散路径图被揭示,如果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抗癌症转移将大有可为。

1  癌症扩散路径图被揭示

    据报道,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已经描绘出了癌症扩散的路径图。传统观点认为,恶性肿瘤细胞侵入局部淋巴管、血管或其它腔道后,瘤细胞便沿这些管腔种植到其它部位,继续繁殖增生。然而,康奈尔大学的大卫·林顿教授及其同事发现,这种观点忽略了癌细胞扩散前身体的关键性变化。研究人员发现,某个器官因扩散而产生癌变以前,癌变原发部位派出的“信使”早已为癌细胞侵入该器官创造了条件。具体步骤是:癌变细胞产生某种蛋白,让身体特定部位的细胞发生异常,使原本健康的部位变成癌细胞生长的温床。这个温床不仅令癌细胞聚集在一起,而且能让癌细胞数量激增,最终造成健康器官癌变。林顿教授对乳腺癌、食道癌和肺癌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项成果具有普遍意义。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提出癌症“转移前环境”的新概念,使癌症扩散的路径图更为清晰全面,有利于临床解决癌症扩散这一复杂问题。如果能阻止癌症建立“转移前环境”,就能遏制恶性肿瘤扩散,治愈就看到了曙光。

    以往抗癌症转移研究多着眼于两点:①怎么去?即研究癌症转移途径;②去哪里?即研究癌症转移部位。而癌症扩散路径图是研究癌症转移前环境,即准备哪里?扩大了抗转移研究领域,揭示了癌症转移的起始阶段,对抗转移治疗具有极其重要价值。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阐明,如癌变细胞产生的某种蛋白是什么物质?受什么指令?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转移处的环境?转移的靶向器官如何选定?影响的靶向器官是单器官还是多器官?此发现是否适合所有转移?能否预测去哪里?

2  癌症干预的意义

    癌瘤转移是个复杂的多阶梯瀑布过程,癌细胞从原发灶的增殖生长到远处转移癌灶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行程和诸多生物学应变阶段,只要在某个阶段受到阻碍,转移就将不能形成。

    癌转移的基本过程有7个步骤:①早期原发癌生长;②肿瘤血管生成;③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④肿瘤细胞进入脉管系统;⑤癌栓形成;⑥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⑦转移灶继续扩散。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有6个。①基因调控: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如k-ras、CD44V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nm23。②粘附因子:整合素、钙连接素、免疫球蛋白类粘附因子、选择素。③血管生成。④纤维蛋白溶解酶及其调节因子。⑤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抑制剂。⑥机体免疫状态。

    癌症转移具有器官靶向性倾向,Paget早在1889年就提出“种子一土壤”学说,认为转移的要素是特殊的肿瘤细胞(种子)和适宜的环境生长(土壤),但这种说法似乎牵强。常见肿瘤转移器官选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乳腺癌常见骨、脑、。肾上腺小细胞转移,肺癌常见骨、脑、肝转移等。

    现代研究表明,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具有4个条件:①靶器官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特异性表型。②靶器官基底膜成分表达特异性的基底膜蛋白。③靶器官内具有特异性刺激细胞移动及增殖的细胞因子存在。④靶器官免疫功能低下。可以认为,这4个条件就是癌症转移前环境。

    上述研究成果带给我们的思考有3个:①肿瘤器官特异性转移必须有转移前环境。②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是抗转移的新思路。③中医药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有独到之处。

3  中医对癌瘤转移的认识

    关于肿瘤的发生机制,中医学强调的是“正虚邪实”,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充沛,病邪难入,若正气为内因或外因所伤,就有可能造成肿瘤的发生,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壮人无积,虚则有之。”恶性肿瘤区别于一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其具有独特的致病因素——癌毒。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根本病因之一,既不同于一般的六淫邪气,亦不同于一般的内生五邪及气滞、血瘀、痰凝诸邪,而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长期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特殊毒邪。

    《内经》将转移称为“传舍”。传,即传播、扩散;舍,即居留。传舍内涵:传,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播散;舍,指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所谓“邪气淫溢,不可胜论”。传舍包括三要素:①癌毒;②正虚;③气滞、血瘀、痰凝。传舍途径:经络系统是癌毒传舍的途径,孙脉一络脉一经脉一输脉一伏冲之脉一脏腑、组织(胃肠、募原)。

    转移前环境的中医认识有二:①正虚。“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②气滞、血瘀、痰凝。这是癌毒扩散和转移的适宜土壤与环境,“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也”。即癌毒在沿经脉、络脉播散过程中,为诸邪所阻于“最虚”之局部,气血失和,痰瘀毒聚,即可形成转移瘤。

4  引入“治未病”思想抗癌转移,阻止癌症建立“转移前环境”

    中医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治则有二。①整体观念。补虚(气、血、阴、阳)、行气、活血、化痰。②“治未病”思想。 一脏有病可以影响相关的脏腑,防治疾病时必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预先治疗未病的脏腑,既要防止传之于所克之脏,又要防止传之于所侮之脏。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宗旨就是调整机体内环境,干预癌症转移前环境,抗肿瘤转移。很多中医肿瘤专家应用“治未病”思想抗肿瘤转移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如江苏省肿瘤医院顾奎兴主任创立了防止消化道系统癌症转移的“治土护木法”,倡导在治疗胃肠道癌症的同时,努力保肝,可减少转移性肝癌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肿瘤之所以转移,从中医角度而言,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癌症的邪气盛,二是被转移的部位正气虚。邪气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癌毒毒力和瘀血阻滞。一般情况下,癌毒毒力强,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发生转移的时间也越早。另外,瘀血阻滞则癌毒易于停留于机体某处而成积。被转移的部位正气虚就使癌症建立了“转移前环境”,有利于癌症转移。故中医防止癌症转移时,要有一个治未病的思想。《金匮要略》说:“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说明脏腑之间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这就是治未病。其目的是使脾脏的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在肿瘤临床上,目前尚无法准确判定肿瘤转移的部位,故提高整体未侵犯部位的正气应属当务之急,即阻止癌症建立“转移前环境”。抗转移的中医治则仍然是扶正祛邪,r扶正以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祛邪以遏制癌毒,使其无法过于嚣张而四处为害。现代医学证明,应用中医药可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环境及直接抑癌作用和消灭残留的癌细胞,清除癌细胞转移着床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从而起着延缓复发、防止转移的作用。

5  抗癌瘤转移的方法与原则

    要控制肿瘤生长和防止扩散转移,其根本治法是扶正祛邪法。要把扶正祛邪辨证地统一起来,必须视病情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在肿瘤的早、中、晚期灵活地掌握。《医宗必读》云:“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较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大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肿瘤早期以祛邪为先,中期攻补兼施,晚期侧重扶正。早期肿瘤尚小,正气尚盛,正盛邪轻,多采取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补的原则,即所谓“祛邪即所以扶正”。中期,肿瘤发展至一定程度,正气亦伤,但正邪相争处于“势均力敌”阶段,应取攻补兼施并重的原则。晚期,肿瘤至恶液质阶段,正气极度衰弱,正虚邪盛,治疗以补为主,或大补小攻,或先补后攻,即所谓“扶正所以祛邪”。

    具体治法上,扶正培本有益气补血法、养阴生漳法、滋阴填精法、温阳固肾法、益气健脾法等,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故扶正法要重视培补脾肾。祛邪法有清热解毒法、行气活血法、化痰软坚法、攻下逐水法、温下逐瘀法等。总之,通过辨证分型,确定具体治法,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选方用药,以达到补益正气、调整阴阳、祛除邪气的目的,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防止扩散转移。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有针对性地、自始至终地按照抗肿瘤谱并结合辨证论治,选用一些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对于抑制肿瘤生长,防止扩散转移可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应该遵循“治未病”的思想,在防止肿瘤转移时先安未受邪之地,并且强调扶正祛邪并用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阻止癌症建立“转移前环境”。

 

作者: 徐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