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中医中药对其它肺外结核的治疗研究

来源:www.tcmer.com
摘要:其它肺外结核按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1998年制定的中国结核病分类法将其归为第Ⅴ类。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淋巴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等。而传统中医则根椐其部位及病变性质将其归于各种症型之中,如淋巴结核称瘰疬,骨结核称流痰,乳腺结核称乳痨,肾结核称肾痨,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则属中医的痨瘵、腹......

点击显示 收起

其它肺外结核按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1998年制定的中国结核病分类法将其归为第Ⅴ类。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如骨结核、淋巴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等。而传统中医则根椐其部位及病变性质将其归于各种症型之中,如淋巴结核称瘰疬,骨结核称流痰,乳腺结核称乳痨,肾结核称肾痨,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则属中医的痨瘵、腹痛、积聚、鼓胀、泄泻等范畴,其辩证论治既有他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现择要予以介绍。

一、淋巴结结核

(一)概述

淋巴结结核中医称瘰疬,多发生于颈部,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起病缓慢,初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瘰疬之名,首见于《灵柩. 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名称甚多,有以经络部位命名的,如生于项前的属阳明经,名痰疬;生于颈项两侧的属少阳经,名气疬;有以病因命名的如风毒、热毒;有以形态命名的,若累累如贯珠的称瘰疬;三五堆叠的名重瘰疬等等,总之,病名虽多,但按其性质可分慢性、急性的两类,急性的多因外感风温而发,是属风热、痰毒范畴,证治与颈痈相仿;慢性的多因气郁虚劳所致,为目前临床上所称的瘰疬。

(二)病因病机

瘰疬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此症,病之后期,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有时可转入虚损。

此外瘰疬也可先由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形成本病。

总之,本病多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以致结聚成核而为病。

本病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腋部等部位的。 初期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中期:结块逐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的数个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能活动。如果液化成脓时,则表皮转成暗红色而微热,接触有轻微波动感。后期: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厚,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

本病初起一般无全身不适,或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纳呆等气滞脾失健运之证。中期液化成脓时,可有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等;后期溃破,日久不愈,肝肾气损,气血虚弱,可有潮热、咳嗽、盗汗或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等虚象。若先由肺肾阴亏所致的,则在初起时就有上述虚象表现。

总之,本病结核如延之数年,仍按之能动,且既不破溃,也不长大的,其病较轻;如初起累累数枚,坚肿不移,并粘连在一起的,则其病较重。预后一般良好,但每因体虚而复发,尤以产后更为多见。此外,部分患者,有的结核未消,有的已液化成脓,有的结核溃破,可三者同时出现。本病必要时可取活体组织检查,帮助明确诊断。

(三)鉴别诊断

(1) 核:(淋巴结炎)可由头面、口腔等部疮疖或破损引起,一般多为单个结块肿大,起发迅速,压之疼痛,很少化脓。
(2)失荣:口腔、鼻咽、喉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颈部。多见于中、老年,初起肿起即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动,常伴有头痛、鼻血。破溃后,疮面如石榴样,血水淋漓。
(3)恶性淋巴瘤:男性青年多见,以颈部结块肿大为多,早期肿大,结块质中等硬,各自分开,活动度大(游离),与瘰疬相似,但后期即互相粘连,肿块较瘰疬大而坚硬,带有弹性(如硬橡皮样)。此外,全身的淋巴结(腋窝、腹股沟部、纵隔等)肿大以及肝脾肿大、严重贫血,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发热或不规则发热,可取活体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四)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
主证:情志不舒,胸中郁闷,善太息或烦躁易怒,或思虑过度,于颈项或腋下突然发现一枚乃数枚皮下结节,皮色不红,按之不痛,推之能动,触之坚实。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则 疏肝养血、解郁化痰。
方药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方中当归、赤芍、白芍、丹参养血活血;柴胡、黄芩、夏枯草疏肝清热;半夏、海藻、茯苓、陈皮解郁化痰。本方可用于淋巴结结核初起者。

2、肺肾阴虚
主证: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颈项部渐生结节,经久不变,午后低热,自汗盗汗,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 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党参、生地、山药、山萸肉、南沙参、茯苓滋补肾阴;生牡蛎、海蛤壳、象贝母化痰散结。本方用于素体阴虚或合并有肺结核等阴虚证明显者。

3、痰热互结
主证: 结节渐大,与皮肤粘连,或结节间相互粘连成串成团,推之少动,按之微痛,触之微热,皮色暗红,可以转化或出现波动。甚者可有较明显的红、肿、热、痛。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弦滑。
治则 清热化痰,托毒外出。
方药 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银花、连翘、地丁清热解毒;陈皮、半夏、夏枯草、生牡蛎化痰软坚;黄芪、皂角刺、穿山甲托里透脓。本方适用于淋巴结结核合并化脓性感染或寒性脓肿形成者。

4、气血两亏
主证:病久溃破,长期不愈,脓液稀薄,肉芽水肿,皮色暗红,同时可见有面色少华,精神不振,身体倦怠,动则汗出等气虚血亏病象,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则 补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 八珍汤加减: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益气血;黄芪、野菊花、夏枯草托毒化痰。本方适用于破溃型淋巴结结核。

(五) 其它治法

1、结节型淋巴结结核可用多种药膏外敷。各地经验不同,总的原则用温阳散结之法。如可选用冲和膏,阳和解凝膏、黑退消、紫霞膏等,若合并非特异性感染,则可用金黄膏。


2、脓肿初成,可用千捶膏或金黄膏加雄麝散外敷,脓肿形成后应行切开排脓。新鲜泽漆500g,(干品亦可)洗净,加水100ml,煎至500ml,去渣装瓶备用。用药液反复冲洗创面,或用注射器抽吸冲冼瘘管,日1次。


3、脓肿初溃,腐肉较多,用红纱条换药,也可用五五丹使化脓伤口愈合。已做清创手术而未能缝合的伤口,可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


4、窦道可用天龙粉30克,冰片1—2克,煅珍珠3克磨碎,拌匀,根据窦道大小将引流条置入窦道,日换1次,或以鳖甲粉50克与凡士林制油纱条100块,外敷或填塞病灶,隔日换药1次。
5、针刺及截根术 硬肿型在局部消毒后,用火针刺透淋巴结基底部,1日1次,软溃型针后,用猫爪草50克水煎,黄酒125克分两次同服,连服2—3剂,间隔10天继服。药后令微汗出。截根疗法方法是:俯卧,局麻下于左右膈俞,肝俞处切开长1.5寸(深达肌层为度)之口;尖刀轻轻挑下面部分肌纤维组织,局部用消毒纱布复盖并固定,1周后以同法于两侧肝俞处重复手术。可同时口服泽漆丸。


6、火针法 此法裁于《外科正宗》,现已少用。用此法治疗,诊断必须明确。本法适用于结节型者。选用粗的针灸针或缝衣针等,在酒精灯上烧红之后,用左手固定好欲刺的淋巴结,然后准确迅速地刺入结核上,留针1分钟,每个淋巴结核首次灼3针,隔3—4天重复1次,一般治疗4—10次。


7、拔核法 用白降丹粉与米饭捣和,捏成绿豆大扁形药饼,也可用下方做药饼;黑猫齿6克,白降丹30克,红升丹1克,黄升丹1克,轻粉1克。将药饼敷于肿核处,外盖太乙膏,每天换药1次,约10天左右可将核拔出,核拔后,用生肌玉红膏等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8、挑治疗法 在肩胛下方,脊柱两侧寻找略高于皮肤,其色微红,按之颜色不退的结核点,用三棱针挑之出血。亦可在肩井,肺俞等穴位,消毒,局麻后,将针尖与皮肤平行,挑起皮肤,造成0.5厘米裂口,针刺入0.3厘米轻轻上提,左右摇摆,直到把纤维拉出。针向一侧转动,使纤维缠于针体上,最后将针直立捻转,使产生得气感后出针,无菌敷料包扎,每3天1次,每次1穴。


9、针刺法 可直接针刺肿大的淋巴结,配以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度刺激,亦可用三棱针,选膀胱经的肺俞、膈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局部消毒麻醉后,直刺达肌膜,纵行划动9次,划幅1.5厘米,每日1次,每次1穴(双侧),21次为1疗程。


10、单验方
(1)用炮山甲45克,蜈蚣2条、僵蚕15克、火硝1克、守宫2只、全蝎2只,白附子45 克,做胶囊服。
(2)全蝎、蜈蚣、僵蚕、浙贝等量,共研为末。成人每次取1—2.5克,与鸡蛋1枚搅匀后,用植物油或不用油煎熟顿服。日两次,20—30日1疗程。
(3)用红大戟、甘遂、白芥子各5克,朱砂10克,共研作蜜丸(0.4—0.5克/丸)1—2丸/日3次口服。
(4)用过山虎30克,柞木40克,朱砂10克,飞天蜈蚣、川椒、乌药各10克(小儿酌减),日1剂。
(5)猫头骨一个焙干醋煅;活蝙蝠一个剖腹,内装朱砂10克炙焦为末;天南星、白矾各30克为末,黄蜡熔化后调诸末为小丸如黄豆大,每晚临睡时大米饭送服30粒。
(6)清创合剂 :银花15克,连翘15克,夏枯草20克,当归15克,丹参15 克,生黄芪20克,野菊花30 克,水煎服。本方为配合脓肿破溃型淋巴结结核清创术所拟,手术前后均可服用。
(7)水红花散:水红花,一半炒用,一半生用,共研粗末,水煎温服,每次6克,1日3次,治瘰疬、肿核、结硬不消。
(8)夏枯草散:夏枯草6份,甘草1份,共为末,每日2次,每次用3克,清茶调下。
(9)夏枯草膏,每次10克,每日2次。
(10) 内消瘰疬丸,每日1袋,分2次服。(11)红大戟120克,鸡蛋7只,同煮2小时,每日服鸡蛋1只。(12)猫爪草10克,水煎服。

(六)[预防、预后及护理]

本病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脓肿型和破溃型患者,应供给高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手术前后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鱼腥发物。手术后宜卧床休息,注意伤口引流情况,伤口处用砂袋(重约500克左右),加压,以助消灭死腔,促进伤口愈合,伤口引流条于术后24—48小时拔除,5—7天拆除缝线。应劝导患者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忌暴怒郁闷和思虑过度,对预防复发有一定意义。手术治愈的患者为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应坚持用抗结核药半年以上。


附 [各家经验荟萃]


王钧棠报道:用红粉、轻粉各2.5克,研成极细粉,再掺入提毒散5克及冰片少许制成五五、七三、八二、九一粉,直接或药粉作捻纳入疮口中,日1次或隔日换药1次,共治71例,26—102日后全部痊愈。[天津中医 1990;(2):16]

陈国才报道:对脓肿型淋巴结结核用穿刺后加压包扎的方法实行治疗,4例均获治愈。方法是:用9号针头,从脓肿边缘的健康组织刺入,进入脓腔,将脓液抽净,然后用无菌敷料叠成14层以上,其面积与脓肿面积等大,放于抽净脓液的脓肿上,进行加压包扎,用胶布固定,一般经3—4次抽脓,红肿或消失,并形成粘连。[实用外科杂志 1986 ;6(12):660]

李守信报道:将攻瘰丹(天龙、蜈蚣、黄连、麝香等)置入病灶,外贴消核膏,(大戟、蜂房、儿茶、乳香等)10天左右,在病灶与正常组织间之皮肤上出现一灰白色环形分界线,再沿分界线敷化离散(硇砂、白蔹、珍珠、凤凰衣等)外贴消核膏7—10天换药1次。治疗103例,结果痊愈99例,好转4例。[山西中医 1988;(4):11]
陈仕健等报道,用猪苦胆膏治疗淋巴结结核53例,治愈26例,有效21例,疗程2个月。药膏制法:猪胆10、醋13、松香0.1克,将胆、醋置于铁锅中,文火煎3—4小时,时时搅拌,成膏后加入松香末和匀,用时将膏涂于结节或脓肿之表面或创口内,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中医杂志 1980 ;3:38]

田秀璋报道,用猫爪草10 克,蜈蚣一条研末混合,清晨空腹一次服下,儿童减半。治疗210例,20至90日后,全部痊愈。[河北中医 1990 ;12(1);10]

赵瑞安报道,以四妙汤联合抗结核药治疗浅表淋巴结结核50 例,药用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银花、生甘草各10克。病灶在颈部加柴胡6克;阴虚加生地10克。气虚加太子参15克。日1剂,1 5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同时选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链霉素等抗结核药,2—3种联合使用。外用白降丹,以生理盐水配成0.5%、0.1%两种溶液,置入消毒纱条,溶液存放不超过1个月,病灶脓肿形成者予以切开引流,溃疡或窦道引流不畅者则扩创引流,首选0.5%白降丹液纱条充填创口连续3—4次,待肉芽新鲜时改用0.1%白降丹液纱条并逐渐减少纱条直至疮口愈合。间日换药,勿使纱条接触周围皮肤。结果:治愈45例,有效5 例,疗程50.1±27.2日,本组治愈率、疗程分别高于和短于单用抗结核西药对照组(P<0.05和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 ;12 (2):100]

曲学英报道:(1)硬结期:服瘰疬丸1号(全蝎、蜈蚣、僵蚕、土贝母、牡蛎、玄参、木鳖子、白芨、山慈姑、海藻、昆布、香附)。外敷1号圆芪膏(红娘子、硇砂、生半夏、生川草乌、生南星、肉桂、麝香、圆芪鲜根)(2)成脓期:内服瘰疬丸Ⅱ号(全蝎、蜈蚣、僵蚕、浙贝、木鳖子、白芷、桔梗、黄芪、当归、皂刺、夏枯草膏);外贴Ⅱ号圆芪膏(皂刺、生半夏、南星、浙贝、白芷、僵蚕、白蔹、麝香、圆芪鲜根)。(3)破溃期:内服Ⅲ号瘰疬丸,(黄芪、当归、双花、白芍、白蔹、肉桂、龟版、桔梗、熟地、党参、甘草、蜂蜜、)疮面撒三七丹、八二 丹、外贴圆芪膏Ⅲ号(生半夏、白芨、白蔹、龟版、象皮、龙骨等,圆芪鲜根煎熬成膏调匀)。共治131例,2——3月后治愈133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江苏中医1989;(2):12]

王爱民报道:在全身应用抗结核药6—12个月的基础上,用病灶清除术治疗体表淋巴结结核241例,临床治愈100%,平均疗程7天。术后随访半年,复发率3.3%[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 1986 ; 9(2):77]

王发强报道用黄石散治疗颈腋部破溃型淋巴结核2440例(中西结合杂志 1989 9(11) 691)药用黄连、黄柏、煅石膏研末备用,先局部清创,引流后将黄石散用陈醋调糊状,敷于创口内,每日换药一次,近期治愈率99.7%,瘘管闭合时间15—87天,随访68.8%,复发率9.4%。

冯昌荣等用控涎丹加味治疗淋巴结核95例(黑龙江省中医药 1982 (4) 29) 药用红大戟15克 甘遂15克 白芥子15克 朱砂10克为末制成蜜丸,每丸含药粉0.4—0.5克,每次服1—2丸,日服3次,结果支气管旁淋巴结核54例,治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颈部淋巴结核26例,治愈24例,无效2例。颌下淋巴结核12例,治愈11例,无效1例,腹股沟淋巴结核2例,均治愈。腋下淋巴结核1例,治愈。

陈仕健等用猪苦胆膏治疗淋巴结核53例,(中医杂志 1980 21 (3)198)药用猪胆5千克(去皮) 食醋6.5千克 松香50克 制成膏剂外敷,53例全部有效,病变缩小至不能触及,痊愈26例,缩小大于1/2者21例,缩小小于1/2者6例,一般半个月见效,二个月治愈或好转。

万长行等自拟砒猪油膏祛腐生肌膏治疗化脓性淋巴结核98例,(吉林中医 1992 (3) 18)药用白砒50克 轻粉20克 红升丹30克 另配祛腐生肌膏(血竭50克 儿茶30克 没药15克 乳香15 克 轻粉25克 冰片5 克 樟丹250克 浙贝1000克如法炮制后外用。)98例均痊愈,痊愈时间14—45天。

李志民用复方全贝散治疗淋巴结核68例(新疆中医药 1987 (1) 31)药用全虫80克 贝母120 克 玄参 白芨各90克 连翘120克 山甲 僵蚕各60克 蜈蚣45克 牡蛎120克 壁虎45克 朱砂18克 露蜂房45克 蟾酥2克 血竭15克 麝香1.2克 信石1.5克 斑蝥1.5克 共为细末,一次服3克,每日2次,治68例,治愈62例,好转6例。

姜春水用消结散治疗颈淋巴结核67例(陕西中医 1993 14(5)197)

药用黄芪、猫爪草100克 海藻80克 夏枯草 山慈菇各60 克 川贝母 神曲各40克共为细末,每服8克,日三次,有破溃及窦道配合外用红升丹等治疗,结果67例中治愈42例,显效25例。

赵瑞安等用白降丹液纱条治疗溃瘘型颈淋巴结核44例,经19—64天治疗,43例痊愈。

朱松毅用白降丹敷贴治疗颈淋巴结核200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6) 33) 经3—5个月治疗全部治愈。

廖有业用独味夏枯草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5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3 7 (4) 146)药用夏枯草5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沸水浸泡当茶饮,全部治愈。

陈志祺等用红升丹治疗淋巴结核溃疡瘘管12例,药用朱砂15克 雄黄15克 水银3 克 火硝120克 白矾30克 皂矾18克 依法炮制后外用。12例中疗程最短20天,最长65日,平均35日全部愈合。

苏荣扎布用“希莫吉勒1号”治疗体表淋巴结核102例,(内蒙古中医药1993 12 (1) 16) 药用栀子 词子 紫草 紫草茸 文宫木 白芸香 草决明 红花 瑞香 狼毒 党 参 等19味制成丸散,每日3次,每次3克,内服同时配合30%哈布德仁软膏外用,结果结核性炎症者97例,痊愈78例,好转19例,脓肿液化型3例,痊愈2例,好转1例,溃疡窦道型1例好转,混合型1例,好转有效率100%。

二、骨与关节结核


(一)概述
骨结核中医称流痰,系发生于骨与关节的结核性化脓性的疾病,可在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命名为“流痰”。后期可以出现虚劳现象,因此又称“骨痨”。

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起病很慢,化脓亦迟,溃后不易收口。因发病在骨与关节,故多数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疾,重则危及生命。

本病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发病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下肢、上肢。

流痰一病,在中医文献中清代前大多混淆在阴疽(无头疽)、流注及鹤膝风等疾病中论述。清《疡科心得集》才开始把它区别开来,如说:“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症。小儿三岁五岁之时,先天不足,三阴亏损,又或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隐隐彻痛,遂发此疡。”并指出症状的特点是:“脓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块随之而出,肿仍不消,元气日衰,身体缩小,面显鸡胸鳖背之象。唇舌干焦,二便枯秘,或脾败便泄,饮食少纳,渐成童痨而毙。”以后《马培之外科医案》及《医门补要》等书亦续有阐述。


关于本病的病名,文献中尚有许多名称,如发生在背脊的叫龟背痰;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在环跳部的叫附骨痰;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在足踝部的叫拐痰等。但无论生在何处,其病因,症状和治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统称为流痰。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原因,多为先天不足,骨胳柔嫩,或有所损伤,致使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骨胳,才发本病。流痰的形成,与肾脏的亏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肾主骨,肾强则骨易合而骨质坚强,外邪不易侵犯,反之则生长有障碍而骨质疏松,外邪才有隙可乘。总之,流痰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胳空是病之本;而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或有所损伤,则是病之标。在整个病程中,其始为寒,其久为热;既有其先天不足,肾亏胳空之虚,又有其气血不和,痰浊凝聚之实;当其化脓之时,不仅寒化为热,阴转为阳,而且肾阴不足的情况更逐渐显露;此后阴愈亏,火愈旺,所以在病之中、后期,常出现阴虚火旺的证候,由于病久脓水淋漓不断,脓是气血所化,故又可出现气血虚的症状。


骨痨初起时骨内虽有病变,而外形并不明显,既不红热,又不肿胀,仅觉患处隐隐疼痛,继则关节活动障碍,动则疼痛加剧,但全身情况尚无明显变化。日积月累,在原发或继发部位渐渐肿起,身热朝轻暮重,此为寒化为热,进入酿脓阶段,如脓已成熟,则患处出现透红,按之应指。破溃之后,疮内流稀脓,或夹有败絮样物质,久则疮口凹陷,周围皮色紫暗,形成漏管,不易收口。如病变在四肢者,则肌肉日渐萎缩;病变在颈椎,胸椎、腰椎者,则四肢不遂,或浊痰不用,甚至二便失禁。若病久元气不支,而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此属气血两亏。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血、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此属阴虚火旺,到此阶段,则渐成骨痨,预后较差;倘脾胃未败,亦有治愈可能。凡病变在大关节者,治愈率较低,若在小关节者,则治愈率较高。


除以上辨证方法外,也可根据出现以下的特殊症状,以诊断各部的病变。


颈椎部: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其脓肿多出现于颈部。


胸椎部:脊骨外突,行路时常以两手支持腰胁,小儿若患此症,在俯卧时如将两腿向后拉高,则腰部不呈正常前凸曲线,相反地保持僵直状态与大腿一齐抬起,其脓肿大多出现于少腹、髂间或大腿内侧。


髋关节部:患肢关节不能伸直或弯曲,两臀部肌肉不对称,患肢先长后短,稍有跛行,患处不痛,痛仅在膝部。其脓肿可出现于原发病变附近,或大腿外侧较远之处。


肘、膝、腕、踝部:受累关节肿大,上臂和前臂肌萎缩,关节呈梭形状屈伸不利,脓肿出现在原发病变附近。


指关节部:以中指的掌指关节较多,指关节肿大形如蝉肚,脓肿穿破在原发病变附近。

(三)鉴别诊断
(1)附骨疽:大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起病较块,开始就有高热,病变处呈胖肿,疼痛也比较剧烈。
(2)流注:发于肌肉,无固定部位,随处可生,
大多为多发性,起病较块,疼痛较轻,成脓较快,溃后亦容易收口。
(3)历节风:本病虽亦生于关节,日久也可出现
肌肉萎缩,关节变形,但初起即有寒热、汗出,肢节窜痛无定处,且有多发性关节炎病史。
(4)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10—25岁,病灶多在肩关节下方或膝关节上方,初起隐隐疼痛,皮色渐变紫黑,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紧贴于骨,掣痛难忍,
终不化脓。

(四)辨证论治
1、阴虚阳凝
主证 全身无力 、面色苍白、形寒怕冷,患处肿胀,隐痛,苔薄白,舌质淡红或胖嫩,脉沉细。
治则 温经散寒,通络化痰。
方药 阳和汤加减:熟地、炙黄芪、鸡血藤各30克,党参、当归、干姜、赤芍、怀牛膝各15克,肉桂、白芥子、熟附子、炙甘草、鹿角霜(冲)各10克,地龙12克,麻黄6克。
2.阴虚内热
主证 午后潮热,盗汗、遗精、不寐,消瘦、患部漫肿无头,可自行破溃,脓水清稀,持续外出,久不收口,舌质嫩红,苔薄、脉沉细或细数。
治则 滋阴补肾,通络化痰。
方药 加味清骨散:党参、黄芪各20克,玉竹、丹参各15克,当归、白芍、青蒿、银柴胡、知母、地骨皮、鳖甲、丹皮各12克,胡黄连、炙甘草各6克。局部用3%双氧水清洗疮面,用生肌玉红膏纱条粘附滚脓丹(红升丹30克,广丹90克,冰片4克,麝香1克,共研细末)填塞窦道,外敷消毒纱布,2日换药一次。
3.气阴两虚型
主证 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疮口凹陷,脓水清稀,瘘管周围皮色暗褐,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
治则 补养气血,滋补肝肾,佐以托毒外出。
方药 托里消毒饮加减:党参、黄芪、熟地、鳖甲、龟版、茯苓各15克,焦白术、川断、黑杜仲、当归、鸡血藤各9克,山药、乳香、没药、穿山甲各4.5克,甘草3克。
骨结核脓肿溃破,先用五五丹提毒去腐,再敷七厘散生肌敛疮收口。

(五)其它治疗方法
1.外治法 初起可选用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外敷,或配合隔姜炙,雷火神针炙等法,以促其消散。破溃后,瘘管长期不愈合,可用九一丹或五五丹管线插入,或用骨痨散为细末作成药线插入以提毒去腐。若脓肿干净,疮面红活时,可用附子饼炙熨,以宣散寒凝,其后用生肌散或生肌象皮膏收口。
2.刺血疗法 取委中、阳交、足三里、委阳、上巨虚、阴陵泉和阳陵泉、委上等穴或其周围显露血管,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静脉血管壁,使之流出紫黯色瘀血约10---20毫升,血止拔罐,约3分钟去罐,继以2%碘酒棉球涂之。
3.单验方
(1)服用乌白散(蜀黍炭2.5克,乌蛇3.5克,乌木屑珍珠各0.5克,百草霜7.5克,白花蛇1.5克)。有窦道而久不愈合者,配合外用红丹粉(红升丹、白降丹各2.5克,轻粉、煅石膏各0.5克,或制成药条放入窦道或创面上引流并祛腐生肌)。结果:骨结核病例中痊愈42例,显效13例,好转16例,无效7例。
(2)结核散:白芨50克,川贝15克,炒大麦面20克,砂糖275克,雷米封5000毫克,共研极细末。3克/日2次口服。
(3)加味犀黄丸:乳香、没药各50克,麝香3.5克,汉三七13克,犀牛黄1.5克,用大黄米面50克,制粥与上药面为丸,每丸重2.5克,每晚睡前1丸用温元酒化服。
(1)阴虚火旺、肿痛化脓者予当归12克,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各4.5克,鳖甲、龟版、银花、连翘各15克,山药3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六) [预防预后及护理]
本病预防首先要按时接种卡介苗,避免接触结核病人,注意营养和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在患病之后,要积极系统地治疗,使关节功能损失尽可能小。要按疗程坚持用药,彻底消灭结核病灶,以防复发。其预后一般较好。

(七)[各家经验荟萃]

张秀兰报道:用狼毒、大枣(洗净)各1000克,加水300毫升,加盖,烧开后用文火熏蒸4小时,弃狼毒,取大枣备用。大枣5枚/日3次口服,无不良反应,改用10枚/日3次口服,直至感到轻微头晕止,原量维持,头晕消失,再增3—4枚,服至痊愈。脓肿切开或窦道形成,外用祛腐生肌膏(儿茶30克,乳香、没药各20克,血竭15克,冰片10克,轻粉6克,珍珠5克,麝香0.5克,香油1000克,白腊70克,熬膏),日1次。30日为1疗程。本组46例,治疗1—6个月,结果:痊愈4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4;(3):32]
齐现涛报道:骨痨复元汤治疗骨关节结核200 例。本方含当归、生地、,丹皮、女贞、骨碎补、枸杞各12克,黄芪、熟地、龟版、川断各15克,金银花30克,土鳖虫10克。阴虚潮热加黄柏、鳖甲柴胡;脓肿形成加白芷、白芥子、麻黄;瘘管久不愈合、气血双亏加阿胶,、首乌、党参、白术;病变关节疼痛重加乳香、没药,或三七。日1剂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儿童量酌减。病灶范围大、破坏重、发展快配合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脓肿表浅,范围较大,可穿刺抽脓,抽后注入链霉素1克,加压包扎,或切开排脓引流;瘘管外生腐肉用1:2红升丹、白降丹细末加等量,熟石膏拌匀,外撒;瘘管引流不畅,用红升丹、冰片、制乳香、没药、熟石膏,制成药捻,或将药粉撒在凡士林引流条上,插上瘘管;脓液排净,病灶稳定改用生肌玉红膏,结果治愈128例,好转6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4%。[山东中医杂志 1992;11(6):20]

周化熙报道:治疗骨结核骨髓炎,药用马前子、煅自然铜、地龙、当归、生草乌各50克,乳香75克,没药、干姜、茯苓各30克,僵蚕35克,五灵脂5克。上药共为细面,5岁1克、6—10岁1.5克, 11—15岁2克、20岁以上2.5克,均日3次,温开水冲服。雷米封片剂常规用量。随症配服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营丸。外用白降丹、二八丹、自制黑膏药(大黄、黄芩、白芷、当归、乳香、没药、麻油、铅丹为基质炼制。)病变部位以内服、外用药相结合。部位较深的以丹钉垂直插入法,外贴黑膏药。117例平均治疗521日,痊愈112例,显效1例,未愈4 例,痊愈率占95.7%。[内蒙古中医药 1992 ;11(4) :5]

陶慕章等报道,辩证治疗骨痨85例,分三期治疗。(1)初期:属寒痰凝聚,络道失宣。宜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用阳和汤加减,并服三味散每日9克,有肿胀者外敷克疔膏;无肿痛者用阳和解凝膏外贴。(2)中期:出现阴虚火旺症候,如冷脓疡已形成但未破溃者,仍以阳和汤加减。阴虚者用龟鳖地黄汤;若脓疡波动明显者,可穿刺吸脓。外敷克疔膏加桂麝散或丁桂散;肿如不消应切开排脓,用五五丹药线引流 并敷克疔膏。(3)后期:出现正气不足,无力化腐成脓者,宜阴阳双调、气血双补,以骨痨汤内服。外治:有死骨者,应先清除,如有瘘管狭小,用药钉扩张,待脓及腐肉减少后视脓液之厚薄而选用剥复散或九一丹药线引流,疮口凹陷不收者,用蜈蚣粉;疮口凹陷无脓液时改用八湿膏。85例中痊愈59例,好转25例,无效1例,作者强调治疗骨痨应处理好内治和外治、动和静、攻与补、收口与扩创的关系。[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1 ;(2):15]

俞朝栋等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椎结核131例。内服骨痨汤(虎杖、瓜子金、锦鸡儿各16克,赤芍9克,徐长卿12克,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 克,当归18克,皂刺15克,川牛膝、甘草各6克)骨痨片(蜈蚣、天龙、地鳖虫各60克,制乳没、三七粉、红花各30克,炮甲15 克,共研细末,加辅剂压片,)或阳和化疽丸;外用含汞丹剂;配用抗痨药,结合病灶清除术等治疗>1年者111例中治愈97例(87.4%),进步9例(8.1%),无变化 5例(4.5%)有效率95.5%<1年20例,临床治愈18例,进步2 例,其中截瘫26例,进步4例,无变化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1):39]

王建平报道:土蚣丸治疗骨、淋巴结核9例。本品含地鳖虫30克,蜈蚣10条,全蝎、乳香、没药各60克,土茯苓120 克,土贝母100克,共研细末,与白面(炒半熟)300克,混匀,水丸成600粒,口服6粒/日3次。(1)结核未成脓者,用穿山甲、橘核、栝蒌仁、荔枝核、山楂核、海藻、昆布、川楝子各10克。水煎,日3次,冲服本品(下3组服法同此)(2)结核脓成未溃,配用夏枯草、鱼腥草、白花蛇草各15克,蒲公英、银花各20 克,连翘10克,白芥子6克,(3)结核已溃久不敛,配用珍珠母、鳖甲、牡蛎、当归、熟地、阿胶各15克,玄参、银柴胡各10克,五味子6克黄芪30克,(4)结核敛口恢复期,配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石斛、麦冬、花粉、秦艽各10克,甘草6 克,共治9例。结果:治愈6例,(2例属疮口久溃不敛者,均在4个月内愈合),有效1例,无效2例。(江苏中医杂志 1987 ;8 (2):32)

刘克墀报道:治疗髋关节结核87例,虚寒凝聚期用麻黄、白芥子各10克,赤芍15克,痰热脓毒期用黄芪30—40克,鳖甲20克,百部、黄柏各10克,溃破流脓期用黄芪30—40克,白术15克,红参、巴戟天各10克,鹿角胶20 克(烊化)。均日1剂水煎,兑服夏枯草流浸膏(夏枯草1000克,加水头煎600毫升,久煎2次,合并药液,加热浓缩,再加白芨末和蜜糖各250克,熬成流浸膏,候冷,用瓷缸收藏),10—15克/次口服,3型均外用木鞭芙蓉膏(木芙蓉根皮晒干,研末,加麻油适量调成软膏)分别加冰片少许;红升丹1.5—2 克,血余炭、百草霜、鸡内金炭各5克,敷于患部,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结果:临床痊愈58例,好转26例, 无效3例,总有效率96.6% [浙江中医杂志 1994 ;29 (4) :164]


赵凤莲用去痨散外用治疗骨结核95例(中医函授通讯 1993 <6> 19)药用麝香5克 冰片3克 赤石脂6克 红花10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共为细末,调匀,每次将药粉撒于患处用药布包扎,早晚各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骨结核95例,结果痊愈72例,显效15例,好转8例。
高志海用骨结核丸治疗骨与关节结核7623例。药用熟地、当归 鹿角胶 人参 白术 山药 甘草 百部 肉桂 生龙骨 丹参 麦芽等,结果治愈6616例,显效791例,有效144例。

曹殿明等用骨疽胶囊治疗骨与关节结核50例(中成药研究1988 (4)20)药用人参 黄芪 当归 红花 蒲公英 鹿角胶 穿山甲 补骨脂等制成胶囊,每日2次,每次2—5粒,90—120天为一疗程,治愈17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92%。
刘文渊用中九丸治疗骨结核38例(中医杂志 1958 (5) 321)药用1、灵药3克 金丹3克 银翠1.2克 锅烈6克 2、锅烈18克 金丹9克 石膏12克 灵药9克 蟾酥6克 熊胆9克 珍珠9克 银翠12克 麝香3克,用枣泥500克合药与枣泥混匀,丸如绿豆大,日服2—10丸,服至毒尽,服药期间忌食萝卜,豆浆疔疮及纯阳火证切不可服,血虚阴虚火旺者慎用。治骨结核38例中,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1例。
杨德昌用自炼白降丹治骨结核10例,(江西中医药 1981 (3) 21)药用朱砂 雄黄各6克 水银30克 硼砂15克 火砂 食盐 白矾 皂矾各45克 如法炮制,制成药条插入脓腔或窦道,治疗10例骨结核溃破患者,结果痊愈7例,无效3例。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用结核散治疗骨与关节结核32例,(中医杂志 1958 (11) 726)药用蜈蚣 全虫 庶虫共为细末,按比例混入鸡蛋,内搅匀蒸熟,即可服用。每日二次,每次10克,结果治愈26人,接近治愈1人,大部好转4人,好转1人,总治愈率81.3%,有效率100%。
谢景龙等用结核灵插管冲洗治疗骨关节结核性窦道81例,(中国医药学报 1991 6(2 ) 36) 药用连翘 二花 蒲公英各250克 黄柏300克 川贝20克 蜈蚣10条制成2500毫升液体冲洗结核窦道,同时配合内服中药,结果治愈80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三、肠结核

(一) 概述

肠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继发于肠外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
此外,还可由血行播散或腹腔内结核灶的直接蔓延引起。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溃疡型的、增生型的和溃疡增生型的三类。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诊断依据为:青壮年患者有肠外结核主要是肺结核;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发热、盗汗等症状;有右下腹压痛、肿块或原因不明的肠梗阻表现;胃肠X线检查发现回肓部有激惹钡剂充盈缺损或狭窄等征象;肺结核患者的肺部病灶已控制,但毒性症状反见加重,病情继续恶化。
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右下腹肿块、发热、盗汗等,因此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积聚、痨瘵等范畴。
本病可分为脾肾虚弱,气滞血瘀,本虚标实等三类证候。
脾肾虚弱症的特证是腹痛阵作,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腰膝疲软,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特征是右下腹痛、固定不移,且有瘀块;本虚标证则兼见脾肾虚弱证和气滞血瘀证的证候特征。

(二)病因病机

本病正气亏虚为内因,凡先天禀赋不强,后天嗜欲无节,如酒色过度、忧思劳倦,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均可导致正气亏虚,从而成为本病的内在发病基础。

感染“瘵虫”为外因,肺痨患者经常吞咽含有瘵虫之痰,或与肺痨患者经常共餐,忽视消毒隔离措施,或由其它途径导致瘵虫侵犯肠道,构成本病的外来发病条件。

本病以缓慢发病为多,但也有卒然腹痛而急骤起病者。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肾密切相关。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瘵虫是致病的病邪,侵犯人体以后,人体的正气势必与之相争,若邪盛正虚则为病势进展,若正胜邪退,则病势减退。
病机转化主要决定于病邪(瘵虫)与人体正气之间的斗争及其双方力量的消长,若病邪盛,正气抗邪能力明显不足,则为邪盛正虚;若病邪已减,正气也衰,则为正虚邪恋;正虚邪恋和邪盛正虚,均属虚实夹杂,但后者要比前者为重。至于正胜邪退者应仔细辨析,如尚有余邪而正气已虚,则为虚实夹杂,但以虚证为主;若邪已除尽而正气虚弱,则为邪去正虚。

(三) 辨证论治
本病的辩证主要在于辨别腹痛、腹泻、发热的情况。实痛多为拒按;饱则痛为实,饥则痛为虚;得热痛减为寒,得寒痛减为热;气滞腹部多胀痛,痛无定处;血瘀腹部多刺痛,固定不移;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触之可及是为瘀积。腹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实证;大便色黄褐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多属虚证。
本病患者的发热多为午后潮热、伴见形体消瘦,盗汗、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脉细弱或细数,为气阴亏虚所致,属内伤发热。
本病以补虚培元、理气活血和抗痨杀虫为治疗大法,补虚培元可增强人体正气,疏通气血壅滞,提高抗病能力,而抗痨杀虫,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扶正有助于祛邪,而邪去又有利于正气的恢复。

1、脾肾虚弱
证候: 脾肾虚弱,邪阻气滞,因而腹痛阵作,
脾为气血之源,故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肾虚则腰膝软。神疲乏力,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正气不足之证,多见于溃疡型肠结核。

治法:健脾益肾为主。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药用党参 白术 茯苓 淮山药 白扁豆 广陈皮 补骨脂 吴茱萸 百部 肉豆蔻。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健脾益气;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陈皮理气和胃;补骨脂补益肾阳;百部杀瘵虫。大便秘结者,可加肉苁蓉,火麻仁润肠通便;潮热盗汗者,可加银柴胡、知母、青蒿以清虚热。

2、气滞血瘀证
证候:瘵虫侵犯肠道,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痛;气滞又可导致瘀血内阻,因而疼痛固定不移,腹内结块,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多见于增生型肠结核。
治法:理气化瘀。方用:四逆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用北柴胡 枳壳 赤白芍 五灵脂 全当归 川芎 生甘草 百部 延胡索 没药。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五灵脂、蒲黄、当归、赤白芍、川芎、没药、延胡索活血化瘀;百部抗痨杀虫。腹部胀者,可加厚朴、槟榔、木香行气消胀;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代赭石和胃降逆。

3、本虚标实证
瘵虫入侵,邪气颇盛,而正气抗病能力已经明显不足,从而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证见右下腹痛,腹中有块,面色萎黄,潮热,盗汗,神疲乏力,大便时溏时秘,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多见于溃疡增生型(混合型)肠结核。
治法:扶正祛邪。方用:秦艽鳖甲散合保真汤加减。药用大秦艽 肥知母 当归 鳖甲 青蒿 醋柴胡 地骨皮 台党参 黄芪 白术 生地黄 天门冬 百部 赤白芍。方中秦艽、知母、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鳖甲软坚散结;百部抗痨杀虫,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生地黄、天冬养阴清热。便溏食少者,可去生地黄、天冬、鳖甲加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健脾助运。
另柯与参曾拟治肠结核方现收录于此,供大家参考。

治肠结核方 柯与参
组成 生黄芪60克 炒当归24克 茯苓24克 白术20克 诃子15克 薏苡仁45克 山药30克 枸杞子30克 炙鳖甲45克 仙茅30克 白芍24克 川芎15克 党参45克 补骨脂(炒)20克 煨肉蔻15克 炒吴茱萸15克 炒阿魏15克 升麻15克 云木香12克 枯白矾12克 甘草9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猪胰子1具在黄酒内都煮至半熟,连酒捣如泥状,拌入药末适量蜂蜜为丸,每丸重4.5克,瓷坛或大口瓶装贮备用,勿令受潮。每服2丸,于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送服。
功用 健脾温肾,养阴清热。

主治 肠结核

(四) 转归预后及康复

本病患者的转归与感染瘵虫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早期机体抗病能力尚盛,感染瘵虫较轻,多表现气滞血瘀证,以实证为主;若瘵虫未得到控制,病邪日盛,正气受损,可逐渐转化为本虚标实证或脾肾虚弱证;若患者突然腹中绞痛,伴有腹胀、肠鸣、呕吐、便秘、则提示本病已转化为走哺重证(肠梗阻),宜用大承气汤攻坚决壅,通腑泻实;若腑实不解,腹痛 拒按,腹壁板硬,应立即会同外科共商手术治疗。
本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合理地选用抗痨西药,保证充分的剂量,足够的疗程,也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在康复阶段可继续选用健脾补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方药,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六味地黄丸,桃红四物汤等,均有助于巩固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另患者可食用白凤膏。白凤膏制法:白鸭1只,大枣2升,参苓平胃散1升,陈煮酒1瓶,将鸭去毛,取出肠杂拭干,次将枣子去核每个中纳入参苓平胃散末,填满鸭肚中,以麻扎定,用砂锅盛鸭,文火慢煨,将陈煮酒分三次添入,煮干,然后食。枣子阴干,随意取用(摘自《十药神书》)

四、肾结核

(一)概述
肾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经血流传播到肾脏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其原发灶主要在肺,多数为单侧肾发病,双侧者少见,检查尿内有无结核菌是确诊有无泌尿系结核的重要方法;X线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结核的重要步骤,可以确诊是否为肾结核,对确诊为肾结核者,且能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本病属于中医学痨瘵中的肾痨范畴。

本病分肾虚火旺,脾肾阳虚两个证候。

肾虚火旺证特征是尿频、尿急、尿痛、尿血鲜红、五心烦热、舌红;脾肾阳虚证特征为尿频量少、尿血淡红、腰困畏冷、纳少便溏、舌淡。
本病初起多为实证,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的膀胱湿热证候,若湿热久留,血损伤阴,可转化为虚实挟杂证,出现尿频、尿急、尿血鲜红、五心烦热、舌红为特征的肾虚火旺证。阴虚日久,证候由实转为虚,形成尿频量少、血色淡红、腰畏冷,纳少舌淡的脾肾阳虚证,若病情恶化,肾元衰败,水毒留滞,则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水肿、呕吐为特征的关格证。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成因有二:一是正气不足,特别是肾元不足;二是瘵虫(结核杆菌)感染,正虚是发病的关键,瘵虫是重要的致病条件,导致正虚特别是肾虚的主要原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及药毒伤肾。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肾元充沛,阴平阳秘,虽有瘵虫感染,也未必一定发病。

本病发病多较缓慢,病位在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其间有经脉相通,生理功能颇为密切,因此肾结核病几乎无不累及膀胱。本病的性质是虚,晚期则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水湿为标,本病可向他处蔓延,最常见的是累及膀胱。

肾阴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肾结核初起,肾体受损,肾阴被耗。阴虚则阳亢,故而出现阴虚火旺证候,病程延久,阴损及阳,命火式微,脾土不得温煦,生化乏源,则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候。如 肾元衰竭,水毒潴留,最终可出现尿毒症症状。肾阳式微,气化失司,水湿内积,故腰府胀痛;舌淡,脉象细弱,是脾肾阳虚之证。

(三)辩证与论治
本病的辩证主要在于辨别小便,腰痛的情况。时欲解小便,尿短色赤,伴有急迫感,五心烦热。舌红苔少,多为阴虚湿热下迫膀 胱所致;小便频数澄清,畏寒、便溏舌淡苔白,脉象细弱,多为肾阳不足,气虚不能固摄,膀胱失煦,气化不利所致。肾虚火旺者,尿血鲜红量多,兼见五心烦热。脾肾阳虚者,尿血淡红,兼有畏寒怕冷,纳少便溏;阳虚腰痛者,多伴有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阴虚腰痛者,则多伴有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1、肾虚火旺证 本证为肾结核患者的初期表现。肾阴不足,水亏火旺,虚火内灼,故而潮热盗汗、口干少津,五心烦热,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病必累及膀胱,故尿频、尿急、尿痛;热伤血络,故尿赤血尿;舌红,脉象细数,皆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用:大补阴丸加减。药为山萸肉 淮山药 冬虫夏草 生地黄 黄精 黄柏 龟版 女贞子 旱莲草 白芨 杜仲 荠菜花 甘草。 方中冬虫夏草、黄柏、黄精、荠菜花补肾抗痨;龟版滋阴潜阳,山萸肉、山药、生地黄佐之,白芨、旱莲草、女贞子育阴止血;杜仲益肾活络,甘草降火解毒。尿频、尿急、尿痛甚者,选加滋肾通关丸,泽泻,车前子;血尿不止者,选加阿胶,小蓟 、仙鹤草;潮热不退者,选加银柴胡、地骨皮、盗汗不止者,选加牡蛎、瘪桃干、 糯根须;口干甚者,选加石斛,玄参、北沙参;腰痛甚者,选加川断、失笑散,遗精者,选加金樱子、芡实。
2、脾胃阴虚证
本病阴虚日久,损及肾阳,肾阳式微,脾失温煦,生化乏源,气血亏损较重,故面色皓白,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甚至怕冷,纳少、便溏;腰为肾府,肾病故腰酸,腰痛;舌淡,脉细弱。
治宜:温养脾肾,扶正祛邪。方用:邹云翔教授经验方加减药用冬虫夏草 紫河车 黄芪 潞党参 枸杞子 桑寄生 芡实 茯苓 炙甘草。方中冬虫草、紫河车、枸杞子、桑寄生补肾之精血;党参、黄芪、 茯苓补气健脾,炙甘草安中解毒。尿频量少,肾有积水者,选加仙灵脾,鹿角霜。神疲乏力严重者,选加人参;贫血、面色皓白者,选加鹿角胶,阿胶,遗精者,选加金樱子、五味子。

(四)转归预后及康复

[转归] 正气的强弱,影响着本病患者的转归,治疗是否及时、正确、对本患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仅有尿频、血尿膀胱湿热证候,而无全身虚弱见症者,选用大补阴丸加减,以滋阴清热,抗痨解毒,若再配合必要的西药抗痨,病情可很快控制,直至痊愈。如发现病变较晚,或因治疗不当,阴虚及阳,出现脾肾阳虚者,使用邹云翔教授经验方,配合必要的抗痨西药,病情亦可控制。
迁延不愈,正气日衰,病灶恶化,尿频而尿量极少,腰胀痛甚者,多提示有肾积水等,应加重扶正抗痨和络行水之剂,配合应用抗痨西药以希转危为安。
本病患者若被早期发现,治疗正确,一般预后良好,晚期常会合并严重的膀胱结核及对侧肾积水,预后不佳。如影响肾功能,出现尿毒症者,预后不良。
另本病治疗中辩证施护也很重要,阴虚火旺证血尿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同时可用白茅根60克煎汤代茶, 以甘寒止血。盗汗多者,用干毛巾抹汗后,更换内衣, 同时可用糯根须30克煎汤代茶,养阴敛汗。遗精者,可于临睡前用龙骨、五倍子研粉,适量水泛做丸如豌豆大置脐中,用带固定过夜,固精止遗,亦可用芡实粥,(芡实30克 粳米30克煮粥,10天为一疗程) 空腹服之。涩精止遗。脾肾阳虚症自汗多者,可用黄芪10克,浮小麦10克 瘪桃干10克 红枣10枚煎汤代茶,以益气固表敛汗,食少、便溏者,可食莲子、芡实、山药、红枣粥(莲子、芡实、山药各10克,红枣10枚,粳米20克同煮粥,10天为一疗程)健脾养胃止泻。
注意让患者情绪乐观,避免恐惧,禁忌房事,以防再耗伤肾阴,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辛辣醇酒,以防助火伤阴,注意勿再使用肾毒药物,以防药毒伤肾。

[康复] 本病患者初愈,正气未复,应以药物,饮食等疗法综合调治,促进早日康复。同时可继续辩证地选用补肾健脾,扶正固本的方药。阴虚者,可继续服大补阴丸,精气不足者,可服无比山药丸。脾虚便溏者,可服用资生健脾丸以巩固疗效,康复机体。
亦可辨证选用冬虫夏草鸡,鸭或天冬,枸杞子粥等。
(1)冬虫夏草炖鸭:适用于阴虚未复者,取冬虫夏草10—15 克,塞鸭腹内。炖熟后3—4天食完。可连服1——2月。
(2)冬虫夏草炖鸡:适用于脾肾阳虚未复者。取冬虫夏草10—15克,黄芪15克,板粟20克,塞入鸡腹内,炖熟后3—4天食完,可连服1—2个月。
(3)天冬粥。 适用于阴虚未复者,取天冬15 克,山药20克粳米30克 煮粥食之。
(4)杞子粥:用于阳虚未复者,取杞子10克,黄芪10克,大枣十枚,粳米30克,煮粥食之,每日两次,10天为一疗程。

[预防]
肾结核的发生是由瘵虫乘虚而入所致。因此,预防本病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彻底治愈原发病。肾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经血流传播至肾脏而引起的的继发性感染,其原灶主要在肺。因此,彻底治愈肺结核是预防肾结核的最好方法。

其次,增强体质,保养肾气。瘵虫感染是致病的条件,肾虚是发病的关键。“人能平时护理元气,保养精血,瘵不可得而传”,因此,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养肾气,使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

首先注意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和不良的精神刺激。其次注意节制性生活,保养肾气,以免房劳过度,耗伤精气,损伤肾阴。另外注意锻炼身体,如作五禽戏、太极拳,各种体操。体育活动等,皆可达到强身防病的作用。最后慎用各种对肾脏有损伤的药物,这出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其它方药

《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曾报导部分治肾结核方药,现摘录供大家参考。

(1)养阴息痨汤
组成 黄精30克 山萸肉15克 黄柏15克 连翘30克 萱草根10克 白芨60克 旱莲草15克 紫地丁60克 龟板15克
功用 滋阴清热,杀菌抗炎。
主治 肾结核,肾阴虚型。症见:潮热盗汗。口干津少,五心烦热,尿频、尿急或尿血淋痛,舌质红或舌尖红,脉象沉细而数。

(1)扶正息痨汤 李兆华
组成 党参15克 白术12克 鹿角15克 续断20克 黄精30克 羌活25克 漏芦15克 黄芪24克 山萸肉15克 萱草根10克 白芨60克
功用 温补脾肾,扶正抗痨
主治 肾结核,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皓白无华,倦怠神疲,消瘦,纳呆便溏,腰酸、腰痛或胀痛,或有低热盗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无力。若证见低热盗汗者,可加用黄芪、柴胡;如有滑精、尿频者,可加用五味子、金樱子。

(2)肾结核特效方 陈念真
组成 煅鳖甲30克 炙龟板30克 冬虫草6克 盐肤木30克 功劳叶30克 川黄连6克 大麦冬30克 西党参30克 北五味4.5克 蒸百部15克 干百合30克 白芨片9克 天葵子30克
主治 肾结核、泌尿系结核

(3)益肾除蒸汤 汤承祖
组成
①生地18克 熟地18克 杞子15克 炒白芍12克 肉苁蓉12克 嫩白薇12克 炙百部12克 糯稻根30克 炙鳖甲30克 粉丹皮9克 煅人中白9克 水煎服,10剂。
②生地300克 熟地300克 炒白芍300克 肉苁蓉300克 桑椹子300克 淮山药300克 生牡蛎360克 煅牡蛎360克 山萸肉150克 五味子75克 糯稻根750克 煅人中白480克 地骨皮240克 杞子240克 白薇240克 炙甘草60克 夜交藤600
克 金樱 子360克 阿胶(另烊)360克 龟板胶(另烊)120克 上药水浸一宿,煎3次,取汁去渣入阿胶,龟板胶,以白蜜3斤同收膏,1日3次,每次一匙,约50天服完。另用海狗肾90克切片微焙后研细粉,每天3次,每次9克开水冲服。
功用 滋阴补肾, 清热除蒸。
主治 肾结核

五、结核性腹膜炎

(一)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结核病灶,可由腹腔内器官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来。亦可由血行播散而致病。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的三类。

对本病可综合以下几点作出诊断:青壮年患者伴有腹膜外结核,尤其是肺、肠、胸膜或女性内生殖器官结核者;发热原因不明达两周以上,伴消瘦、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者;体检发现腹水,腹部压痛,腹壁柔韧或腹内肿块等体征者;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增高,血沉增速,腹腔穿刺获得渗出性腹水者;胃肠X线检查发现腹膜粘连、肠结核、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核等征象者。

据本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腹痛,腹内肿块,腹胀大等分析,本病属中医学的痨瘵、腹痛、积聚、鼓胀等范畴。

腹痛,腹胀大、腹内积块、发热是本病的中心证候。腹痛以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为多,但亦有阵发性者,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偶有腹部特殊的揉面感,少数患者压痛严重且有反跳痛。腹胀大感起时即有,但多不见腹部膨隆,也无明显腹水;此后,本病以腹胀为主者约占2/3,但腹部发现有腹水体征者仅占1/3,腹水量以中量或小量为多见,腹部可触及肿块,位于脐周及其它部位,腹块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状,容易误诊为肿瘤或与腹内肿大的脏器混淆,发热者占67%—95%,热型以低热中等热为最多见。一般为午后潮热,有时亦有壮热持续不退者,发热时多伴有盗汗。轻者睡眠中盗汗蒸蒸而出,醒后渐收,重者通身如浴。

本病多因正气虚弱,痨虫侵袭所致,其病程长,病变表现复杂多样,发病之初即可见气阴两虚,水湿停聚,痰瘀凝结证类,而各证类间又相互交叉及互相转化,如气阴两虚证,脾肾受损,运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内停,而表现为水湿停聚证,而水停成痰,气虚脉道滞涩,血停成瘀,则成痰瘀凝结证。

(二)病因病机
正气虚弱: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均可导致正气虚弱,在正气怯弱的基础上,“瘵虫”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诚如《古今医统。痨瘵门》所说:“凡此诸虫……着于怯弱之人,……日久成劳瘵之证。
感染“痨虫”:其感染的途径,可由肠结核直接蔓延到腹膜,也可由盆腔内结核病灶蔓延而至,少数病人可由血行播散所致,痨虫侵犯腹膜,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本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临床证候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发热、腹胀或痛,但少数病人可发病急骤, 主要表现为急腹痛或突然高热。
本病病位在腹部,由于腹部为足三阴经脉循行之处,因此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水聚为标。
痨虫侵袭人体之后,人体的正气势必与之相争,若邪盛大正虚则为病势进展,若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或病情好转。
病变过程中病机是不断转化的。主要决定于痨虫的致病力、数量与人体正气(抗邪能力)之间的力量对比,若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痨虫入侵,则表现为邪盛正虚的急性发病;若痨虫的致病力较弱,人体又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慢性病变过程。

(三)辨证论治
扶正祛邪为治疗本病之大法,气虚者益气,阴虚者滋阴,抗痨杀虫,以绝其致病之因。瘀血阻滞者兼用活血化瘀,水湿停聚者可用化湿利水。
1、气阴两虚:痨虫入侵,伤阴耗气,可导致阴虚内热。可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颧赤、消瘦、舌红,脉细数。气虚则面色皓白,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腹痛腹胀则属气滞。
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四君子汤合清骨散加减。银柴胡 地骨皮 青蒿 肥知母 百部 太子参 炒白术 茯苓 麦冬 黄精 玉竹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黄精、玉竹、麦冬益气养阴,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知母清虚热,百部与黄精,玉竹并能抗痨杀虫。腹胀腹痛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水湿停聚:劳瘵日久,肺虚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聚。故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小便短少,纳食呆滞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缓。
治宜:化湿利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加减。药为厚朴 枳壳 片黄芩 半夏 茯苓 泽泻 猪苓 大腹皮 车前子 百部。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胀;厚朴、枳壳、半夏化湿理气宽中;黄芩清郁热;百部杀痨虫。无腹泻便溏兼有便秘者,可加大黄。

3、痰瘀凝结:痨虫侵袭腹部,致气机阻滞不畅,痰凝血瘀,以致形成瘀积,腹内有块,腹大而坚或腹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象。或见腹痛腹泄、呕吐便秘之证。治宜: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为柴胡 枳壳 京赤芍 当归 净桃仁 红花 川芎 生地黄 百部 海蛤粉 鳖甲 京三棱 莪术。方中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海蛤粉、鳖甲化痰软坚。柴胡、枳壳理气;百部杀痨虫。

(四)转归与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过程中各证类可交叉重叠或互相转化。如气阴两虚,脾运失司,腹水明显,则可转为水湿停聚证,水湿停聚而血行瘀阻,痰浊内生,瘀积形成,又可兼有痰瘀凝结证。治疗当权衡其标本轻重缓急,灵活处理,若卒然腹部剧痛,伴有呕吐,便秘,则提示本病转化为走哺重证(肠梗阻)宜用肠粘连缓解汤之类通腑泻实;若腑实不解,腹痛拒按,应会同外科共商手术治疗。
本病患者的预后与病变的类型密切相关。渗出型者的预后较佳。粘连型者次之,干酪型者最差。持久发热,胃纳呆滞,迅速消瘦,并发走哺重证者为不佳现象。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地选用抗痨西药,保证有充分的剂量,足够的疗程,也为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五)其它方药
另曾有报导用五参五皮饮等方式治结核性腹膜炎,现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1)五参五皮饮 魏长春
组成 丹参9克 苦参3克 西党参9克 北沙参9克 玄参12克 丹皮9克 青皮3克 生黄芪皮9克 地骨皮 9克
制用法 先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 调和气血
主治 久病正虚之结核性腹膜炎,症见腹胀痛,时有潮热,脉弦滑,舌深红者。

(2)单味蟾蜍心 梁学恭
组成 中华大蟾蜍(亦名癞蛤蟆)之新鲜心脏1—2个。
制用法 取出活蟾蜍心脏,洗净,直接吞服,每日1—2个,每次只服一个。
功用 破腘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主治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淋巴结炎;恶性肿瘤;泛发性湿疹。

六、乳腺结核

(一)概述
乳腺结核中医称乳痨,是妇女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又名乳痰,其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上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本病临床少见,约占所有乳房疾病的1%,多发于20—40岁的已婚、生育妇女。
乳痨病名最早见于明《外科理例》中说:“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成》论症更为详细,其说:“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愈,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不但叙述了局部症状,而且还指出了阴虚的全身情况,《医宗金鉴》还指出:“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其实不是轻与重的问题,而是早期乳房结核的肿块,不易与乳岩鉴别,至后期瘘管或溃疡形成,诊断并不困难。

(二)病因病机
多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肝郁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该病初起:乳中 一个或数个结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成脓期:结块渐大,皮肉相连,皮色不红或微红,肿块变软,形成脓肿,常可延及胸胁、腋下,舌苔白或黄,脉数等。脓肿溃破后,形成一个或数个溃疡,出败絮样稀薄脓液,或日久形成乳漏,身体瘦弱,伴有潮热盗汗,食欲减退,舌质红而少红苔,脉象细数等。即前人谓“疮痨”之症。

(三)辨证论治

1、内治 《外科大成》中说:“初起宜……蒌贝散消之,已成者用瓜蒌散调之,兼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已成者必见阴虚等证,兼用六味地黄丸料,以培其本。”可见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论述较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初起为肺肾阴虚,肝郁痰凝,治宜疏肝解郁,滋阴化痰用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药有柴胡、当归、白术、茯苓、香附、郁金、天葵草、全蝎、白芥子、炙草等。成脓:脓已成而不破溃,治宜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药用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等。溃后:阴虚者,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气血虚者,宜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加减。不论已溃未溃,均可兼服小金丹或苓部丹,(黄芩、百部、丹参)。

2、外治
(1)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
(2)成脓:波动明显宜切开排脓。
(3)溃后: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腐脱肉鲜,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形成瘘管,用白降丹或红升丹药捻条插入,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张予曾用二甲消坚汤 [内蒙古中医药1986(3)6]治疗乳房结核 药用鳖甲 牡蛎 海藻 夏枯草各18克 柴胡12克 连翘12克 瓜蒌 蒲公英各20克 24例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5例。

作者: 2008-5-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