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儿科望诊之“惟凭面色识因病”辨证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诊察小儿疾病,望诊极为重要。小儿肌肤娇嫩,反应灵敏,脏腑的病证与气血阴阳的变化更易形诸于外。《幼科铁镜》中说:小儿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30年的临床经验,特将几种望诊法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望而知之谓之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察色放置于四诊之首位:“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有了异常变化,就必然会在相应部位反映出来。

   诊察小儿疾病,望诊极为重要。小儿肌肤娇嫩,反应灵敏,脏腑的病证与气血阴阳的变化更易形诸于外。《幼科铁镜》中说:“小儿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30年的临床经验,特将几种望诊法总结于下,以飨读者。


  1  望眼睑

  小儿感冒后仅凭问诊、望指纹、舌象及按诊难以辨明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笔者仿效简文政[1]的方法观察患儿下眼睑血管襻的充盈度、色泽、形态等,辨证准确度较高。具体方法是:双手固定患儿头部,用大拇指轻轻翻开下眼睑,风热患者其睑结膜血管襻扩张充血、渗出、迂曲,甚至融合,血管裸露,如有食滞则眼眵黏稠、量多糊眼;风寒患者其睑结膜呈白色,血管襻细小隐约,如有食滞则眼眵少而清,甚至有眼泪汪汪之征象。据此而施以辛凉解表之银翘散或辛温解表之荆防败毒散,临床疗效大为提高。但是一定要掌握正常小儿睑结膜形态,方能识别病理状态下的睑结膜改变。

  2  望指纹

  望小儿食指络脉诊病始见于唐代王超《水镜图诀》,历经数千年不衰,说明有它科学性的一面。“浮沉分表里,三关测轻重,淡滞定虚实,红紫辨寒热”是每个中医师都熟悉并常用的,但是笔者临证30年,对“红紫辨寒热”颇有疑惑。因为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指纹本来是浅表静脉,而静脉血是血液在毛细血管内经过毛细血管壁借助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与气体交换后,使动脉血变成了微紫色的静脉血,怎么可能会看到红色指纹呢?笔者认为应从紫色的深浅程度辨别属寒属热。紫色较浅、活动流畅、患病时间不长者为寒证;如果紫色较深、活动不流畅、患病时间较长则为热证。这也符合西医病理。因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压就愈大,色泽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这也就反应了疾病的轻重和性质。因此笔者建议改为“紫色深浅辨寒热”。

  3  望上腭

  腭为口腔上壁,分为硬腭和软腭两部分,一般可分为4个区域望诊。(1)齿后部:位于腭前部、门齿后部的范围,代表肝。(2)分线:是由软、硬腭的色泽明显不同而形成的一条自然分界线,代表脾胃。(3)中柱:起于门齿后沿正中线直达悬雍垂的范围,代表心脏。(4)腭部:分线向后直达悬雍垂的部位。

  诊察疾病时,于饭后1 h进行,患儿取坐位,头部尽可能后仰,面对自然光,尽量张大口,使腭部充分暴露,按照顺序依次观察。留心注意各部位的色泽、形态及有无斑点、颗粒、凹陷、充血、扩张、瘀血等情况。正常健康儿童,其整个上腭部位红润而有光泽,中柱、硬腭、软腭均以粉红色为主,整个软腭很少充血、瘀血,中柱亦无小静脉出现。

  若见小儿上腭黏膜色黄者,提示罹患脾胃病。深黄为实证,浅黄为虚证。若见小儿上腭黏膜色白,如同蒙乳皮状,常为脾胃虚弱之征兆。若见小儿上腭黏膜淡红或淡白者,常为贫血、气血两虚之征兆。小儿罹患泄泻,若腭前、腭后黏膜呈深红色,第2臼齿处黏膜呈淡黄色改变,中柱黏膜呈淡白色改变为实热证;若腭前、腭后黏膜均呈粉红色,第2臼齿处、中柱黏膜呈乳白色改变,为虚寒证;如见第2臼齿处黏膜呈乳白色改变,且较厚者,提示泄泻次数频繁,脾肾亏虚明显,病情较重。

 

  血液病、血热证以及出血严重的患儿,其上腭分线黏膜、中柱两旁黏膜、腭前及臼齿黏膜均呈紫色改变,视紫色的深浅可辨病证的轻重。愈紫则病愈重。罹患出血性疾病者,其上腭黏膜可见紫红色小出血点,尤以中柱两侧黏膜出血点增多。

  风热感冒兼有食滞的患儿,其腭前黏膜颜色常呈红色改变,分线左右黏膜呈橘黄色改变,二分线明显突出,臼齿处黏膜则为红色样改变。

  上腭或颊黏膜生疮,局部红肿凸出,胀痛明显,且影响进食者,称为“重腭”,常因外感风热邪毒或肠中有伏热,蕴积于脾而上攻于口腔所致[2]。

  4  望肛门

  肛门古称魄门,说明肛门的启闭不仅与神的作用密切相关,更与五脏的关系密切。肛门位于下焦,属肾所主司,通过察肛门周围的色、津、润燥、温度变化和排泄物的色、质、量,可为判断小儿泄泻的病因属性和分析病情增添更多依据。

  4.1  察肛色辨寒热

  察看小儿肛门周围的颜色变化,更能分辨疾病的寒热属性。若肛门周围颜色红,乃是湿热下注、热邪偏盛之征。若肛门周围颜色赤红如斑,是热入血分、耗伤阴液、热透络外之象。若肛门周围淡而不红,是肠道虚寒、寒邪凝滞不散之故。简而言之,肛门色红不肿为伤食泻,肛门红肿为湿热泻,肛门不红不肿为脾虚泻,肛门色暗为脾肾两虚泻。

  4.2  察肛润燥辨津液盈亏

  若肛门周围色鲜红肿胀灼痛乃为实证。若肛门周围干燥色红,肛周干萎而小,是高热、汗出、泄泻等病使津液耗损、局部失于濡润之阴虚证。若肛门周围湿润不红肿、色淡,则为素体阳气亏虚,重病、久病后期正虚而阴寒聚结为患之证。

  4.3  扪肛温辨虚实

   触摸患儿肛门周围的冷、热感觉,可知疾病的阴阳属性、证候虚实,为指导泄泻用药增添依据。若肛门周围按之有冷湿感、色淡者为寒证;若肛门周围扪之灼热、粗糙锉手、色红赤者是热盛津亏、阴液枯竭之证。

  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尤显使儿科望诊重要性。《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未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寒热……”小儿发育尚未成熟,气血未充,加之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气息和脉象,难以闻诊和脉诊;又因精神意识发育未完善,不能表达病情,故主要凭医生观察面色来了解疾病的转归。

  历代儿科医家均注重望诊。尤其重视望神、望形态、望面部五色、望苗窍及望指纹。面部是十二经总汇之所,五脏变化可从面部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五脏证治法则,重视面部望诊即面上证与目内证。曾世荣在其《活幼口议》亦云:“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望诊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望诊应注意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先将五色匹配五脏,指出“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并利用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变色大要,生克顺逆,指出:五行五色,黑复生青,如环常德。正色正病,为病多顺。病色交错,为病多逆。母乘子顺,子乘母逆。相克逆凶,相生顺吉。认为面部望诊不但同脏腑有关,而且面色同样也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为相生的关系。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为相克的关系。面部的气色,可根据五行生克,来判断病变的轻重顺逆,一般五部五色为相生关系的为顺,预后较好;为相克关系的为逆,预后较差。其生克关系在临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小儿肾病,五行属水,若出现面色微黑,则疾病预后较好;若疾病过程中出现了白色,金水相生,即使此时患儿呈现高度浮肿,甚至神昏抽搐,但经过一定的治疗,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预后,为相生之吉;相反若患儿面颊萎黄,为凶中之逆,即使目前一般情况良好,因土克水,也可能出现频繁抽搐,有肾功能急剧恶化的可能。《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还区别主气、客气,分析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其中有“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主色,可能一生都难以改变。而客气为四时之气,随春夏秋冬不同,符合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色黄的规律。一般而言,客气胜主气提示预后良好,主气胜客气提示预后较差。常人以客气为主要,若肝病的患儿在冬季面部出现青色,表示主胜客气,提示预后不佳。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根据五色与面部脏腑部位相互结合,来指导疾病的诊断。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萎黄诸虚,颧赤劳缠。其《幼科心法要诀》详细分析儿科的具体情况。如天庭部位出现了青色,是将要发生惊风的表现;红色是内热证的表现;黑色则因水克火,则可能预后不良。太阳部位出现青色也是惊风的证候,若青色蔓延至耳廓,则病属恶候,病势凶险。眉下的风池和眼下的气池部位出现了青色多为惊风;若出现了紫色,则为呕吐。鼻头出现红色为脾胃积热,若出现黑色则属重症。左腮发红多肝经有热,右腮红赤多为肺经痰热。承浆部位出现青色主惊风,现黄色主脾湿呕吐,现黑色多为反复抽搐之慢惊风。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还根据色泽的荣夭,对疾病的新旧、预后作出了判断。根据脉色相生、相克的原理推断疾病的预后。可以说,该要诀准确而详尽地阐述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指导临床价值,值得反复研读推敲。

作者: 2009-5-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