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八纲”纵横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八纲辨证是中医基本辨证纲领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传统概念。但是无论其概念与内涵,始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八纲之源流《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术语,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的论述。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点击显示 收起

 

  “八纲辨证”是中医基本辨证纲领之一,自新中国成立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传统概念。长期以来,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无论其概念与内涵,始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作为一种传统理论,更存在着继续深入研究、加以提高的必要性。

  “八纲”之源流

  《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术语,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已经提示阴阳是辨证的总纲。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王执中在《东垣先生伤寒正脉》中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在“六变篇”中说:“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张氏的贡献在于将阴阳两纲置于其他六纲之上,并对表里、寒热、虚实诸纲进行了系统分析。我们现在所说的八纲辨证论治内容,基本上都还是张氏之“两纲”、“六变”为蓝本的,故其对中医八纲辨证的确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关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辨证纲领,后世医家多认为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中首先提出:“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外此”。而“八纲”一词的明确提出,则始于近代医家祝味菊。他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夫病变万端,大致不出八纲范围。明八纲,则施治有所遵循,此亦执简驭繁之道也。”20世纪60年代第2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八纲”之逻辑不足

  众所周知,一个概念不能与它衍生的概念再组合,可以称之为概念组合伦理原则,如水果与苹果、香蕉便不是同一层次概念,“两纲”与“六变”亦是如此,因此六变之间均可自由组合,而阴阳两纲却不可与六变相合。如阴阳不能与表里寒热组合,没有表阳证、阳寒证等,这是因为这种组合并未使新概念增加信息量或实际上与逻辑上均不可能;而阴阳与虚实组合,其实与寒热虚实组合同义,如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季绍良主编)即认为“阳虚证即虚寒证,阴虚证即虚热证”。

  另外,理论研究、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均应注意概念要恰当匹配,否则便会导致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的思想混乱。

  近代通过2+6—8的简单计算,将阴阳与六变并列,改称“八纲”,抹杀了阴阳重要的总纲和法纪作用,降低了阴阳的层次与级别,是不太恰当的。即便是提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辨证纲领的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仍强调“两纲”统“六变”:“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

  然而近百年来,“八纲”这一概念已经伴随其重要作用广泛普及,深人人心,很难更改。如何使“八纲”名实相符,是数十年来中医界始终在探讨的课题之一。前贤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想以上下、标本、气血、燥湿等等加入“八纲”或取代阴阳,但由概念组合伦理原则可知均不太可行。多数学者认为,阴阳在“八纲”中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取消。那么,如何既能加强阴阳的总纲和法纪作用,又能保持“八纲”的名称呢?当然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就是恢复“两纲六变”之说,并在教材中对“八纲辨证”一章分节论述“两纲”和“六变”,这样既可以保证“八纲”的完整性,又能突出阴阳的纲纪作用,充分体现出“两纲”与“六变”的层次性。

 

 

作者: 张 煜 2009-8-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