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吴银根:咳嗽以治痰为先

来源:保健时报
摘要: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卑湿.咳而且嗽也。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

点击显示 收起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嗥湿动而为痰也。咳嗽为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卑湿.咳而且嗽也。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未有不涉及痰者。痰液留滞气道,未有不经咳嗽而排出于外的。因此,治咳嗽应以治痰为先。痰液得清,咳嗽未有不愈的。清痰一是用宣肺肃降之类的“动药”;一是用柔润甘淡或敛涩之类的“静芍”。另外,防痰之未萌,更需着意,不可忽视。

  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日: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秋之气宣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是知脾无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矣。《内经》日:“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恶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历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120克,加石膏30克。知母l5克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

  刘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属,似得治敕之法矣。此其意谓嗽必因痰,故胜其痰而嗽自愈,则理有不然也。盖外感咳嗽,必因风寒,风寒在肺则肺气不清,所以动嗽,动嗽然后动痰,此风邪痰嗽之本,本于外感,非外感本于:痰也。又如内伤之嗽,必因阴虚,阴虚则水涸金枯,所以动敕。脾虚肾败,所以化痰,此阴虚痰嗽之本。今日治嗽当先治痰,岂求本之道乎?然治外感之嗽,惟二陈之属最效。何也?盖南星、半夏、生姜、陈皮、枳壳之类,其味皆辛,辛能入肺,辛能散寒。寒邪散则痰嗽自愈,此正所以治本而非实以治痰者。若内伤阴虚之嗽则大忌辛燥,《经》日:肺欲辛,以辛润之。此肺实者之宜辛也。

  一般将痰分为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

  风痰

  是指风挟痰邪蒙蔽清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头风眩晕、昏仆癫痫、四肢抽搐、喉中痰鸣等症。治宜化痰熄风.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牙皂、明矾等祛痰药与天麻、钩藤、防风、僵蚕、全蝎、牛黄等镇肝熄风药配伍成方。

  热痰

  是指热与痰结.内蕴于肺或蒙蔽心窍所致的一类病证,临床可见胸满身热,咳嗽喘促,咯吐黄痰,或见喜笑癫狂、烦噪口渴等症。治宜清热化痰,常用瓜萎、贝母、竹茹、橘梗、橘红、法半夏、胆南星、桑白皮、海浮石、青礞石等清热化痰药与黄芩、知母、石膏、栀子等清热解毒药配伍成方。若热盛伤阴者。可配合养阴而不滋腻之品,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五味子之类。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