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高脂血脂的中药治疗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高脂血症的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在检查血脂时发现血脂升高。凡遇主诉疲乏无力、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的中年以上的体形肥胖患者。都应立即测血压、查小便常规、血脂分析、查眼底、心电图等。痰湿内阻:约占高脂血症患者的50%,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

点击显示 收起

  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即血清中胆固醇(TC)>5.7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6.9mmol/L,伴或不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1.0nunol/L。高脂血症是形成和加重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它的发生与年龄、体质、遗传因素有关。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血瘀、眩晕范畴。高脂血症的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在检查血脂时发现血脂升高。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病,还可以继发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长期营养不良及乙醚、氯仿、酒精、磷中毒等病,而且临床意义迥然有别。

  凡遇主诉疲乏无力、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的中年以上的体形肥胖患者。都应立即测血压、查小便常规、血脂分析、查眼底、心电图等。这样便可逐一辨明其病。然后则可根据其脉证以辨证论治。获得更好的疗效。

     痰湿内阻:约占高脂血症患者的50%,此型多见于肥胖之人。平时经常头晕胀痛.胸脘痞闷,甚者呕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脂。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苍白术各12克。瓜蒌皮12克,炒米仁10克,泽泻30克,陈皮9克,生山楂20克,丹参15克,甘草3克。水煎服。

     肝胆部滞:多见于女性患者,平素性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伴胸闷,少腹或胁肋胀痛。脘痞嗳气,泛酸苦水,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经前乳胀、腹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等症。治法:疏肝解郁,利胆降脂。处方:柴胡15克,郁金10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山楂15克.沉香6克,香附12克,赤芍l2克,白芍15克,川芎9克,炒山栀9克。水煎服。

     肝肾阴虚:多见于中年以上形体并不丰腴者,缺乏锻炼者(瘦人也会患高脂血症),常眩晕,耳鸣,头痛,肢麻,腰膝酸软,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健忘难寐。舌红少苔.脉来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养阴降脂。处方:首乌30克。玉竹30克。泽泻20克,丹参l5克.五味子6克,决明子12克,生地12克枸杞子15克,菊花9克。黄精12克,玄参20克,女贞子10克。水煎服。

  脾肾阳虚:本型多见于久病体弱者,患者多形体肥胖。形神衰退,常头晕,耳鸣,齿摇,腰膝酸软,形寒怕冷,手足欠温,腹胀纳呆,肠鸣便溏,阳痿滑精。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苔中根白腻,脉象沉细而迟。治法:健脾温肾,化浊降脂。处方:附子9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白术9克,仙灵脾12克,菟丝子9克,杜仲12克,肉豆蔻10克,淫羊藿10克,桑寄生15克。水煎服。

     此外.还可试服以下民间验方:

     生首乌30克.泽泻l5克,柴胡10克,大黄(后下)、红参粉(分冲)、三七粉(分冲)各3克.水蛭粉2克。每曰1剂,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晨起空腹l次.晚临睡前口。服1次。

     制大黄10克,猪苓、泽泻、白术、茵陈各20克,何首乌、生薏苡仁、决明子、金樱子各25克,柴胡、郁金各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