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运用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单膝关节疼痛49例,双膝关节疼痛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点击显示 收起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运用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组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包括门诊和病房病人,其中男33例,女47例;年龄39~8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2年;单膝关节疼痛49例,双膝关节疼痛3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患者类风湿因子、抗“0”的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风湿病协会(ACR)的诊断标准。有膝痛,膝关节x线摄片示有骨赘形成,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任何一条者:①年龄>50岁;②受累关节僵硬<30min;③有骨摩擦音。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薄氏腹针疗法:患者平卧,取天地针(中脘、关元)、双侧大横、健侧的气旁(气海旁开5分)以及患侧的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外陵穴的外5分下5分)、气外(气海旁开1寸)。选用33号1寸毫针,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只捻转,不提插,根据病程长短、体质强弱而决定针刺的深度(分天、地、人三个深度),留针30~60min,同时加灸神阙(高血压患者不灸),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取梁丘、血海、犊鼻、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以30号2寸毫针刺人诸穴,施平补平泻法,并加温针灸1壮,留针30min。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膝关节活动自如,功能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膝关节功能部分改善;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40例,治愈19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治愈8例,好转20例,无效l2例,有效率70.0%。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有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讨论

  骨性关节炎(OA)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超负荷等因素反复持久地刺激而引起膝关节的关节软骨面和相邻软组织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导致作用于关节的应力和对抗该应力的组织性能失调;其次是由于中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减弱,造成骨质疏松,复经长期的磨损和外伤,最终形成骨刺或骨赘。其病理改变是一种关节软骨退行变化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滑膜的炎症是继发的。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痹证,由于年老体衰,肝血、肾精不足,骨髓失充,络脉空虚,阳气内虚,则寒湿外邪客于关节,使气血凝滞;或外伤劳作,损筋伤骨,则气血运行失畅,日久筋骨失去气血滋养而发病。

  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脏腑是经脉的内核,四肢百骸是脏腑的外延,而经络则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网络。因此腹针强调“从调理脏腑人手”来治疗疾病。腹针根据腹郝脏腑最集中经脉分布最多和腹部全息分布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大腹部存在一个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统,它对全身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天地针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有补脾肾之效。滑肉门、外陵是胃经之穴,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故针此两穴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下风湿点为膝关节在腹部的全息点,大横是脾经的经穴,二者配伍具有祛风滑利关节、消肿散瘀止痛之功;气旁穴属肾经穴位,为肾俞的全息点,故可补肾固腰。气外穴是经验穴,可调理下焦、通调气血,对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疗效。总之,腹针以调理脏腑为主,疏通局部气血为辅,充分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特色,故能取得较佳的临床疗效。此外,腹针只需要刺入腹壁的浅层,不像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感来发挥疗效,而只是强调“刺至病所”,不求针感。因此,腹针是一种无痛、安全、高效的针灸方法,它为惧怕针刺疼痛的人群带来了福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