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针刺疗法

输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颈性眩晕178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笔者自2000年2月~2005年2月,采用输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颈性眩晕1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诊断标准:①患者头晕,偏头痛,耳鸣,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颈枕部酸痛,并有一过性眩晕,严重者有猝倒病史。②查体:颈枕部及颈椎椎旁横突尖有压痛,颈椎旋转诱发试验阳性。③X线:颈椎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变直......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20002月~20052月,采用输刺加梅花针叩刺治疗颈性眩晕17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8例,男76例,女10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6岁;病程最长55年,最短7天。

    诊断标准:患者头晕,偏头痛,耳鸣,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颈枕部酸痛,并有一过性眩晕,严重者有猝倒病史;②查体:颈枕部及颈椎椎旁横突尖有压痛,颈椎旋转诱发试验阳性;③X线:颈椎生理曲度有不同程度的变直,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④鉴别诊断: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治疗方法

    针刺取穴:主穴:风池、新设(位于颈部,第四颈椎横突尖端斜方肌外缘,后发迹下15寸处)、百劳、大杼、阿是穴(在后枕部项平面寻找压痛点或敏感点作为阿是穴,多为枕肌、头半脊肌、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的附着部)。辨证分型:①风寒外袭:加外关、合谷。②肝阳上.亢.力Ⅱ太冲、太溪。③肝肾亏虚:加太溪、肾俞、肝俞。④痰浊上犯:加丰隆。

    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应用2815寸毫针。阿是穴:针尖垂直枕骨缓慢刺人,直达骨面。新设:针尖垂直刺入直达第4颈椎横突尖。百劳:针尖垂直刺人达第5颈椎横突。风池穴相向对刺O812寸。大杼:针尖向椎体方向刺入O508寸。各穴刺入后局部产生酸胀感。于颈部穴接上电针仪,选用连续波。①风寒外袭型:合谷、外关用泻法;②肝阳上亢型:太冲用泻法,太溪用补法;③肝肾亏虚型:太溪、肾俞、肝俞均用补法;④痰浊上犯型:丰隆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

    梅花针叩刺:主穴:阿是穴、病变夹脊穴。配穴:督脉神庭穴至大椎穴为第一线,膀胱经通天穴至大杼穴为第二线。梅花针采用正刺法,轻叩以上主穴、配穴35遍,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

    以上两种方法联合使用,7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头晕、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头晕、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可以工作生活;有效:头晕、头痛症状缓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本组178例中痊愈134例,占7528%;显效22例,占1236%;好转16例,占899%;无效6例,占337%。

体会

    颈性眩晕目前认为主要机理是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由于骨质增生、错位、颈肌的异常等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使其管腔变窄,而致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属中医学的“眩晕”范畴。

    输刺指刺四肢部的井、荥、俞、经、合等穴位和背部的脏俞穴,取穴宜少,用于治疗骨痹。大杼穴为骨会,主治全身骨骼疾患。风池、新设、百劳及颈枕部阿是穴等均是局部取穴,采用输刺法,可直达病所,解除颈部肌群和椎枕肌群的痉挛、紧张等,椎动脉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得到改善恢复,减轻对椎动脉的刺激,缓解椎动脉的痉挛,提高脑部的血供。同时应用电针可以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梅花针循经叩刺,有通经活络、醒脑开窍定眩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无菌性炎症。输刺与梅花针叩刺联合使用,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 李怀章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