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探讨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摘要:软组织损伤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两大类。急性损伤常因各种原因使局部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损伤,造成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慢性损伤多见于长期从事某一种单一体位的工作者,由于人体在静止中相关肌肉、韧带、筋膜等经常处在张力增高、拉紧状态的静态紧张之中,使这些受累组织的血流减低、循环不畅、......

点击显示 收起

  软组织损伤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积累性损伤两大类。急性损伤常因各种原因使局部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性损伤,造成疼痛肿胀、活动不利等症状。慢性损伤多见于长期从事某一种单一体位的工作者,由于人体在静止中相关肌肉、韧带、筋膜等经常处在张力增高、拉紧状态的静态紧张之中,使这些受累组织的血流减低、循环不畅、缺血缺氧,导致纤维组织逐渐产生病变,迁延日久,逐步加重,形成慢性积累性损伤。在临床上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远远多于急性损伤,致病成因不同,可源于各种因素。但其发生与机体本身的解剖学特征以及个体的解剖学差异密切相关。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解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预后、转归。如某些慢性劳损,即便是一时临床治愈,由于它的解剖学特征,决定了该部位处于活动频繁而易受劳损的位置,其病变的转归也就可能受到影响,而表现为迁延难愈。其解剖特点又决定了包括针刺治疗在内的临床治疗的各个环节。

  诊断与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前提是准确判定病位。而要明确病位,就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学与病位的关系。软组织损伤常以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往往临床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感觉,即“痛处即病处”。在一部分浅表疼痛,如皮肤、筋膜、浅层腱鞘、骨膜引起的疼痛反映于体表,确实可提供比较明确的病位,但深层躯体结构如深层骨膜、韧带、关节囊、肌腱、筋膜和肌肉,其疼痛的特征则是钝痛、弥散和不易定位,并可远离原发部位。所以在治疗时我们首先需判定“真性压痛点”与“假性压痛点”。真性压痛点会呈现:①持久性的痛过敏;②能引起有强烈的痛觉与强力的痛反应;③能被封闭解除。而假性压痛点则是压痛点的牵涉痛,常常是病人诉说的疼痛位置与痛的实际发源地位于完全不同的地方,且不像病灶之压痛那么强烈而固定不变,而且不再另外产生牵涉痛现象。对这两者的分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法的成败。

  传统针刺的方向一般会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而定。笔者认为,根据疾病的位置,针刺方向更应考虑针刺所达到的组织结构,以使其治疗更有针对性。如浮针疗法治疗时,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向病痛部位,若出现偏差则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再如踝管综合征,是因踝管的相对狭窄,使踝管内结构,尤其是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一组症状。由于踝管是骨纤维管,缺乏伸缩性,当某些因素使踝管缩小或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时,均可形成踝管狭窄,致使胫神经受压。所以临床治疗时,对慢性患者,可从阿是穴进针,沿踝管方向平刺,重点松解踝管组织,才可能获得良效。

  既然软组织损伤的病因与解剖密切相关,在针刺时,针对病因治疗就更显重要性。如对软组织损伤性的颈肩腰腿痛,弄清它是否有压痛点的存在,压痛点发生在什么部位以及刺激压痛点时所引起的病变分布情况如何,研究压痛点的现象、形成、消失的生理病理,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选用治疗手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生理研究所冯德培所长指出:“有一大类的腰腿痛,压痛点是整个病的关键,是痛的发源地,把压痛消除和把病治好,几乎是一回事。”从解剖学与生物力学观点分析,软组织损伤的压痛点,较多地发生在人体的肌肉、筋膜、韧带的起止点,尤其是起点的部位上,即是软组织在骨骼上的固定点。以髋关节为例,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的压痛点都在靠近其起点髂嵴附近,相反在其止点股骨大转子附近,却没有压痛点。这是因为肌肉的起点是固定的,而其止点却是活动的。当肌肉收缩时,止点由于关节的活动而缓冲了对抗的张力不易发生损伤;起点则由于不能缓冲对抗的张力,便较容易产生损伤。又如阔三角形肌肉起点的损伤,其压痛点多发生在肌肉作用力方向纵轴所经过的直线上。如冈下肌是一块三角形的肌肉,起点宽阔,占肩胛骨内缘长度的2/3,肌纤维向肩胛外侧集中,形成肌腱,止于肩关节囊后侧面的肩袖处,其肌肉作用力的方向偏向下部肌肉处,即在肩胛冈下方平行走向的直线上。因此其损伤时,压痛点多位于肩胛内缘与肩胛冈相交的交点附近[1_。针对形成原因寻找压痛点,配合相应的针具与操作方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确实可起到事半功倍的I临床疗效。

  针具的选择与针法必须与疾病的病理变化相适应。如引起软组织损伤的原因很多,致伤的因素决定了损伤的性质。但其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在急性期与慢性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急性期通常表现为充血、水肿、渗出、局部贫血、变性、坏死;慢性期的病理变化则表现为变性、增生与粘连。所以急性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宜在局部多而强地刺激,以免加重充血、水肿与渗出;慢性期如不加强局部刺激,则不能松开与分解粘连组织,难以改善功能障碍状况。因此,须根据病理变化采取相应针刺方法。如毫针刺法,无论对于急性与慢性软组织损伤,只要刺激量选择恰当均可使用。但急性水肿期患者,以远端取穴为宜,即便局部取穴,亦以轻或中等度刺激为宜,过重刺激有时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位置明确、痛点局限、慢性者,可“以痛为腧”,有利于缓解功能障碍。再如穴位注射疗法,急性损伤时,用麻醉、镇痛或止痛等药物注入穴位、痛点、患处,借药物、穴位、针刺三结合的作用,可迅速缓解疼痛。对于慢性损伤而致的神经受压,则可选择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81、维生素Bl2等。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时,临床可选用火针与小针刀疗法。火针可将炽热的针体迅速刺入粘连瘢痕组织,从而造成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的微小灼伤,当损伤处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被清除后,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修鼻瞩河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小针刀融则将针刺疗法中的针与手术疗法中的刀结合在一起,酡可以剥离粘连,如松解肌肉与韧带、神经、血管之间的粘连,使组织恢复到原来的动态位置,因而能有效地改善局部组织的疼痛与功能障碍现象。刺血疗法也是无论在急性期与慢性期均可采用的方法。急性期放血可使水肿、渗出等有形之物“邪有出路”,减轻组织压力,加快炎症吸收;慢性翻则调整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粘连现象。

  正确判定原发病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与前提,它使得临床治疗更有针对性。因此,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与判断,对局部病理变化进行分析,找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的主要环节,才可能选择最佳针刺点进行治疗。如坐骨神经痛,同样见臀部压痛并伴放射痛,属坐骨神经间质炎所致者,可选用坐骨神经通路上的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属梨状肌损伤压迫所致者,则当按照梨状肌的解剖结构,着力于缓解痉挛的梨状肌肌束,而重点选择臀部的相应穴位。再如临床常见的足跟骨骨刺。其病因主要是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挛缩引起跟骨附着点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人体为了加强此处的强度,防止被拉断,就使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所以针刺时,可给合X线片,使针尖尽可能到达骨刺尖部,尽量松解挛缩及与骨刺粘连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才可能获得良效。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该角度的大小,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但根据疾病的解剖学特点与位置而采取相应的角度,可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如髌下脂肪垫损伤引起的膝痛,如按传统选穴,一般以内、外膝眼为主,针刺一般与皮肤表面垂直,即保持在90。左右,但脂肪垫是紧贴在髌韧带下的组织,若以90。针刺,是刺激不到脂肪垫的,自然就不会有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的临床体会是同样取两侧膝眼穴,但以多根针均以15~30。向对侧膝眼针刺,这样可针对病位,直接松解脂肪垫与髌韧带之间的粘连,很快缓解临床症状[2]2。腧穴针刺法的深度必须注意两点,即第1是针刺的安全深度,第2即穴位的有效深度,而后者必须根据具体病变的解剖位置来决定。如临床常见的网球肘,针刺的深度必须直接到达骨膜,才有可能松解粘连与机化的组织。而股外侧皮神经炎等皮神经损伤,根本无需深刺,只要浅刺或毛刺即可。所以针刺中“的”,从临床效果来看,更需强调有效深度。

  传统针刺法强调需考虑正邪两方面的虚实情况来掌握针刺的刺激量。从临床上看,穴位的位置及疾病的解剖特点也是决定针刺刺激量的重要内容。如急性或轻度的软组织损伤,位置表浅,或周围血管、神经丰富者,一般刺激宜轻、宜弱;而损伤面积大,病程长,多为肌肉、筋膜、肌腱等组织受损,且发生增生、机化、粘连、结疤等病理改变,对于病变处肌肉丰富或血管、神经分布较少,治疗相对安全者,则可采用较重、较强刺激。否则会如隔靴搔痒,无济无事。针具的选择应根据疾病的病因、病变位置、病理特点来考虑。如急性软组织损伤,病位表浅者,局部刺激宜轻,多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或毫针轻刺、浅刺;病位深者,毫针可适当深刺,但不宜强刺激。慢性陈旧性损伤,病位浅、痛点局限者可用火针、锋钩针;病位深者,则可用芒针、粗针以及毫针多针刺等。如局部粘连较甚,一般针具因针体较细、较软,无法做定向切割、剥离等动作,则需采用小针刀治疗。只有选择与疾病解剖特点相对应的针具,才可能提高疗效。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应从解剖学角度和层次,系统分析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临床表现特点,在中、西医两方面分析、诊断的基础上,结合针灸疗法本身的特点加以研究与运用。在前人大量研究与个人长期体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从解剖学方面,更深入地研究针灸疗法与疾病的对应关系,使针刺治疗更具针对性,以拓展临床治疗思路,从而对临床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 许万松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