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中医疗法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一)

来源:www.th55.cn
摘要:拔罐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或抽气、排气等法排去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适用于范围较大的部位,如腰部、臀部。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清楚地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掌握起罐......

点击显示 收起

     拔罐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为工具,利用热力或抽气、排气等法排去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五十二病方》中早有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也提到角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又应用于肺痨、内湿等内科病证。如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罐得火气合于内……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现在妇科、伤科也常运用,且与针刺配合应用,是自我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一)罐的种类

    (1)竹罐竹筒长6~9厘米,一端留节为底,一端为罐口,口径有30、45、60厘米不等,厚2~3厘米。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摔碎。缺点是易爆裂漏气,不能看清罐内的瘀血程度。现仍被广泛应用。

    (2)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展,形同腰鼓,口径大小不一。优点是吸附力大,但笨重,且落地易碎。适用于范围较大的部位,如腰部、臀部。现较少应用。

    (3)玻璃罐用玻璃制成,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家庭可用广口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清楚地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的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缺点是容易破碎。是目前最常用的拔罐用具。

    (4)塑料罐用塑料制成,分大、中、小三型。具有透明的优点,质轻不宜碎。

    (5)抽气罐  用青、链霉素瓶或类似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滑),保留瓶口橡皮塞,以便在抽气时应用。目前,国外已有特制的橡皮来排气罐(穴位吸引器)和电动抽气罐(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

(6)可调式抽气罐  多用塑料制成,内部装有螺旋支柱,下连活塞,旋动螺旋支柱可调节活塞在罐内上下活动,借以调节罐内负压,产生吸拔力量。也可在活塞底部中央装置一磁铁,称“磁压罐”,成为拔罐与磁穴疗法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吸拔方法

    1.火罐法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将罐吸附在皮肤上,其吸拔方法有五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或棉火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其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即可吸附于皮肤。

    (2)闪火法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l~3圈,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即可吸附。此法因罐内无火,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3)贴棉法  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在罐内中上壁,用火点着后,将罐罩于应拔部位即可。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烧和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置一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罩上,内产生负压,将罐吸住。

    (5)滴酒法用95%乙醇或白酒,滴人罐内l一3滴(切勿过量,以免拔罐时流出烫伤皮肤),沿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住即可。

    2.水罐法先将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按拔在皮肤上,即能吸附。

  3.抽气、排气法先将青、链霉素瓶磨制成的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的空气。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以产生负压,就能吸附。

()拔罐法的运用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数十个罐。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许列吸拔数个罐。

    3.闪罐罐吸拔后,立刻取下,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疾病。

    4.留罐  吸拔后,罐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浅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游罐、行罐。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须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最好用玻璃罐,用前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后,用力握住罐底,稍倾斜,使后半边部着力,前半边部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综合拔罐法

   (1)煮药罐  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扎紧袋口,放人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放人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常用药物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为罐子的1/3~1/2),排出空气,使之吸拔在皮肤上。常用药液为辣椒水、生姜汁、风湿酒等。适用于风湿痛、咳嗽、哮喘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3)针后拔罐  先在一定部位施以针刺,针刺之后,再给以拔罐。

    (4)针罐  在留针的过程中加以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针刺,得气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用在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臀部、大腿,胸背部肌肉浅薄部位一般不用。

(5)针药罐  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

(6)刺络拔罐  即刺血拔罐。用三棱

针、皮肤针、粗毫针、滚刺筒等叩刺患处局部或小血管,使之潮红、渗血或出血,再拔罐。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等。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