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中医中药中医文化

现代医学模式与中医药文化和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中医学重视疾病诊治与患者所处环境的结合、重视疾病诊治与个体因素的结合、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健康体系的建设、注重医药结合与辨证用药。现代医学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1因地域而异的医学理念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重视疾病诊治与患者所处环境的结合、重视疾病诊治与个体因素的结合、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健康体系的建设、注重医药结合与辨证用药。现代医学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现代医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1 因地域而异的医学理念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由于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医学模式一经形成,便会成为医学实践的指导。现代医学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模式源于生物医学模式,从生物学角度研究宿主、环境和病因三大因素的动态平衡。随着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有医学模式的不足。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中医学模式是:人一自然一社会(天人合一)。《内经》曰“形与神俱”,提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学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中医学从社会、文化、生活、心理等多角度描述生命规律,提出了情志与五脏的相关理论,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通过心神调理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医学以“阴阳”哲学推演人体“阴阳”,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用宏观、综合、系统的方法及实践手段,研究和认识疾病,注重分析人体功能失调。疾病是在一定病因条件下,外感或内生的病邪,同人体正气相搏,从而导致机体内部和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时所呈现的异常状态。治疗上,依靠人体的自身康复能力,用药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调整体内外的平衡。    中医药文化和生物医学文化均为独立发展起来的,是医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是非同质因素产生的医药文化。今天人类很多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新学说、新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而正是这些交流过程,加强了各种文化的互相影响。世界范围的文化发展有--900“和合”和综合的趋势。中医学模式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健康和疾病都做了全面考虑,在重视健康和疾病生物因素的同时,更强调心理因素和社会过程的重要性。避免了陷入生物机制这。一单纯致病的误区。

  2现代医学模式提出的社会背景

  任何形式的医学模式都与其时代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密不可分,均受到产生时代经济水平的制约,是时代经济、政治形态的反应。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保证下,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扮演了全球货币角色。1967年英镑危机和1968年美元危机,最终在1971年8月彻底瓦解了布雷顿森林金本位制。1992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以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EU)取代了成立于1958年1月1日欧洲共同体,这是20世纪区域经济实体和经济全球化深度依存而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出现的以核子、电子、空间技术为标志的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国开始。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工业迅速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过程转向自动化:石油开始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肥化;汽车和飞机的广泛使用,逐步取代铁路成为主要交通工具,并使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正是科技革命的推动促使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越来越细的国际分工,使经济生活进一步国际化。

  市场的存在与扩张,导致了生产率的猛增。但生产与消费的分裂,也导致了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矛盾与冲突,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生活和两性身份,甚至个人的精神与个性。“贪得无厌,商业腐化,人际关系的冷酷,并非利润制度独有的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反映,而是工业化的后果,是所有以市场为中心的社会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行为方式。以征服诸如心、脑血管、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NCD)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流产,启发了人们对现代医学模式一生物医学的反思。一项对死亡率居前10位疾病的致病因素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1岁以上人群,美国)结果表明,对于NCD的发生而言,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作用远大于生物学因素,以死亡率剧前三位的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为例,包括遗传在内的人的生物学因素分别为25%、29%、21%;生活方式和行为占54%、25%、50%,环境因素分别占9%、24%、22%。90年代WH0的全球调查更表明,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主导作用(60%),环境因素次之(17%),遗传因素占15%,医疗服务条件占8%。显然,非传染性慢性病的有效控制,要求医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在此背景下,George LEngel提出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自这一模式提出以来,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21世纪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文化全球化的原动力。信息化促成全球文化兼容和多元化的形成,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的方式。经济运行形态的变革要求现代医学模式的跟进。

  3文化交融性与文化认同

  不同的文化铸就了不同的民族个性、认知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基本心理定势。这些特质将影响国民的价值取向和对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化认同具有地理、历史和文化相似性和交融性根源。中西医文化渊源各异,不具备地理、历史相同性特征。但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个患者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治法的综合作用”。。诚如20世纪末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普列高津在其《对科学的挑战》中所写:“我们(指科学家共同体)正向着新的综合前进,向着新的自然主义前进。这种新的自然主义将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她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与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的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在医学领域,何尝不存在这种趋势?这种趋势与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态势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6]。

  经济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的内在动力和基础,文化的全球化是其直接后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其原因是文化具有交流、吸纳、扩散、涵化、融合等功能,可通过文化的世界化来推动全球化的进程。文化全球化,是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碰撞和融合,并不断形成共识的历史过程。如同经济全球化为不争的事实一样,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将成为客观现象,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集体认同虽然也具有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相似性和交融性根源,但主要依靠有意识的长期培育。

  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因素或文化成分彼此接纳与调和,形成一个有机文化整体的过程。目前世界上的文化融合,主要指各国通过对其他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收,不断丰富和更新本国文化,进而发展和创新更多和更高级的人类共享的文化。依据上述比较,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相似性可能成为打破中西医之间壁垒的突破口。文化的交融性是异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现代医学模式与中医药文化和合的基础。

  4  中西医医学行为模式的和合场

  和合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不同事物统一于一个和合体中,并在和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和合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普遍和谐意识、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其意即事物相异相同、相反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相同事物简单相加,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多样性有利于取长补短并促进事物的变迁和发展,单一性使事物没有活力并导致生机窒息。美国文化的诸多优势与大量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及和合不无关系。

  《内经》告诫后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包含三层含意: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治未病”是传统医学的最高理念。19世纪以来,随着哈维(Harvey)的实验生理学和魏尔啸(Virchow)细胞病理学的出现,以及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生物科学本系的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研究逐步从宏观步入微观,并已进入分子水平。生物医学模式对现代西方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异质的。从自然观、方法论到具体的医学行为均如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范围内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传播,碰撞与交汇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这种文化的交汇既表现在社会观念方面,也体现在对世界认知的方法上。文化的互补开创了文化交融的新局面。和而不同,互为包容,异质的文化处在同一的合体中,相互依存。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发展规律作用下,现代医学(西医学)和传统医学(中医学)置于统一的和合场内,有可能成为对立统一体。物质在各自运动发展中呈现出和谐协同与竞争,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现象。物质世界的事物,因结构上的对立而竞争,又因统一而和谐,或称协同。中西医文化的差异,是各自文化的特色,也是各自文化的不足。换言之,差异为对方的优势。在和合场内,中西医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丰富场体,促进现代医学的进步和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治未病-生物医学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行为模式是中西医文化和合的最佳异文化统一;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与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结合,形成对立统一之和合,将集中体现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行为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

  5  中医药大学在建立一体多元新医学行为模式的引领作用

  2007年10月15日,卫生部长陈竺在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重点是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发挥;如何使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传统文化今后能否发展,取决于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她的特性;②必须敢于吸收外来文化和融合外来文化,以适应文化全球化和现实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前者表明中医药文化对全人类文化独特价值,如果不保持其特性则将要在历史上消失;后者表明有生命力的中医药文化在保持其特性的条件下,又能伴随时代的发展吸收异文化的先进内容。如果中医药文化丧失了吸收新文化(异文化)的能力,这种文化将丧失其保持自己特性的文化而存世。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基础教育和研究机构,担负着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任务,什么是中医药,什么称之为中医药科学,如何实践中医药理论,是大学基础工作,是在为文化发展作贡献,引领文化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

  向世界的前提是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如果中医药不能完成文化认同,那么西方社会很难接受中医的理念并接受中医治疗。只有广为传播,人们才能了解和接触,真正去研究中医药,才有条件去认同。只有获得广泛性认同资源的支撑,才有可能建立中西医学行为模式的和合场,建立治未病一生物医学一心理一社会的医疗行为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大学是引领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主体和跨文化传播的主体。

  6结语

  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同类不同源的异质文化,这种异质性恰恰具备了事物相异相同、相反相成的要素和对立统一之和合场的基本要件。中西医文化和合,治未病一生物医学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行为模式将集中体现医学目的调整和医学行为模式转变的价值,将是高于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