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教材类青岛卫生志

第一节内 科

来源: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
摘要:建国初期,医生为病人诊断疾病主要采用望、触、叩、听,辅以化验三大常规和X线透视等方法。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疟疾、性病以及其他传染病为当时常见病,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较低。50年代初,各医院添置了部分中小型医疗设备,内科医生初步掌握了胸穿、腹穿、肝脾穿刺活检、骨穿等诊疗技术。1956年后,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

点击显示 收起


  建国初期,医生为病人诊断疾病主要采用望、触、叩、听,辅以化验三大常规和X线透视等方法。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疟疾、性病以及其他传染病为当时常见病,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较低。50年代初,各医院添置了部分中小型医疗设备,内科医生初步掌握了胸穿、腹穿、肝脾穿刺活检、骨穿等诊疗技术。静脉输液给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抢救成功率也有提高。1956年后,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硬质胃镜、腹腔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1958年后,开展了A型超声波检查,用以诊断各种肝病。1959~1962年,肝炎是各医院内科的主要病种。60年代,省属和市级医院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已能正确诊断和处理。1978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人民医院、胶县中心医院成立各专业治疗组,以青医附院、市立医院科别设置较全,大致分为7个专业。
  心血管专业 50年代末,省属及市级医院内科虽不分专业,但已有医生开始侧重诊治心血管疾病。1958年青医附院购置德国产心电图机1台,较早开展了心电图检查工作。1959年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各购置1台国产心电图机,用于临床开展心电图检查。同时开展心冲击图、吸烟、马氏二级梯运动试验,初步完善了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同年,人民医院在技术革新中,自制1架体外循环机,在狗身上进行心脏手术试验成功。1962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人民医院均购置了瑞士产电了管喷水式心电图机。1965年购进日本产晶体管执笔式心电图机,提高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据1969年统计,青岛市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为1:1.8,风心病较多。1972年后冠心病有上升的趋势。据1978年统计,冠心病与风心病病人比例为24:1。中老年冠心病病人逐渐增多,1969年50岁以上病人占20.9%,1978年增至36.9%;1969年61岁以上者为5.5%,1978年增至9.4%。1975年后,各市级医院先后开展了心电向量检查,成立了心血管病房。
  1978年以后,各医院心血管病房开展了心电监护。据市立医院统计,70年代初,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病死率为25.42%。由于心电监护的开展,病死率逐年下降,至70年代末为12.89%,80年代为9.32%。
  1981年人民医院运用生理记录仪配合脚踏车运动试验开展心肌功能检查,利用B型超声诊断仪做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观察心内、心外分流,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1983年4月,市立医院为首例病人安置埋藏式起搏器。1984年4月首次开展心房调搏术后,相继开展了心电生理检查。1985年6月在国内首次开展右心室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是年9月,开展多功能心脏程序刺激仪(FD-I型),临床使用体外反搏。1986年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成功率达83%。据市立医院统计,1969~1978年,内科住院总人数为12230人次,因心脏病人院2614人次,其中冠心病829例,急性心肌梗塞310例,风湿性心脏病697例,10年中主要收治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病人。
  血液病专业 青岛市各医疗机构血液病专业始于70年代初。1973~1975年市立医院共收治33例白血病病人,17例经过两个疗程以上化疗后,有7例完全缓解。1974年,市立医院内科血液病专业对5个长期接触苯工作的工厂1133名职工进行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特点分析,发现苯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小,同时还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苯中毒的早期诊断有参考价值。70年代中期,为配合临床需要,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分别建立了血液病实验室。1984年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均添置了血液粘度计,开展微循环检查。1985年成立了微循环检查室。
  消化专业 50年代,内科诊治的大多数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病出血、肝硬化、肠炎、菌痢等。对胃肠病的诊断主要靠X线钡剂造影,并逐步开展了硬质胃镜诊断胃肠疾病。60年代初期,青岛地区肝炎流行,医院主要收治肝炎病人。70年代初,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普遍开展了胃镜、十二指肠镜等导光纤维内窥镜的应用,提高了胃肠疾病的诊断率。1976年青纺医院首创重度有机磷中毒的胃造瘘洗胃救治法。70年代后期,各医院引进B型超声诊断仪,开展胰胆管造影。
  1978年后,仅市立医院开展的内窥镜下治疗项目就有:(1)胃镜下取胆道、胃及十二指肠蛔虫。(2)取食道贲门异物。(3)拆除残胃残留缝合丝线22公分,使病人腹痛缓解。(4)治疗巨大胃石2例。(5)内窥镜直视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孟氏液治疗急性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近期疗效100%。(6)内窥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7)内窥镜直视下用高频电凝器为一食道贲门肿瘤阻塞而致食管狭窄的切割。(8)内窥镜直视下行胃、结肠息肉电凝切除术。1981年9月,市立医院率先开展五肽胃泌素法胃液分析,用于诊断萎缩性胃炎。是年,采用甲氰咪胍(静滴加口服)、生胃酮、甘草锌、雷尼替丁加得乐冲剂、灭滴灵、痢特灵等治疗溃疡病出血有效率达90%。同时还应用灌肠合剂滴肛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有效率97%,复发率低。1982年应用细针肝穿刺成功,对肝内炎症、肿瘤、肝硬化等获明确诊断。1985年市立医院采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0.2~0.4单位/分)取代三腔二囊管压迫,治疗门脉高压大出血,疗效显著。80年代后期,用持续补充高渗氯化钠(13.6克/日)、氯化钾(4~8克/日)加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平均消腹水时间缩短至19.6天,无不良反应
  青医附院及市级医院消化专业病房自成立以来,主要收治溃疡病、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并发症、肝昏迷、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部包块、慢性腹泻、胰腺疾病等。
  呼吸专业 50年代,内科已有医师侧重诊治呼吸系统疾病,但治愈率较低。60年代,呼吸系统疾病占医院首位,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病逐年增多。市立医院于1964年开展了肺脓肿经皮穿刺抽脓治疗。70年代中期,各医院将国产人工呼吸机应用于临床,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1978年,市立医院呼吸专业采用支气管药物滴入法治疗肺脓肿。是年,人民医院成立了肺心病病房,开展血气分析,提高了酸碱失衡检验的准确率,对肺心病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可靠依据。70年代后期,各医院呼吸专业组及病房先后成立。
  1979年后,市立医院和第五人民医院分别成立了脱敏门诊,检查治疗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等疾病。1979~1980年用10联菌苗治疗内源性过敏性哮喘,用粉尘螨注射液治疗外源性过敏性哮喘。1983年秋,市立医院用花粉抗原治疗外源性过敏性疾病,疗效达87%。1984年8月,第五人民医院变态反应科成立,引进日本产过敏因子仪2台。同年进行青岛地区致敏原如空气中毒菌、尘螨、室尘、贝尘等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1986年完成2113例支气管哮喘病人致敏原的调查,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1985年人民医院开展小气道的检查,加强了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早期防治。1986年市立医院呼吸专业组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采用血清及胸水B-微球蛋白的测定及癌胚抗原测定。
  内分泌专业 70年代后,各医院的内科开始有医师侧重内分泌专业。1978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内分泌专业组成立。1986年底设内分泌专业病房。
  1981年青医附院、市立医院、胶县中心医院均运用甲状腺功能测定仪,开展碘131、甲状腺功能测定及甲状腺扫描。同年,购置r-谱仪,开展放免分析,先后进行T3、T4、胰岛素释放试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等项目的检测,使临床诊断前进了一大步。
  神经专业 1964年青医附院和市级医院开始有医师侧重于诊治神经系统疾病。1965年12月,青医附院神经内科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1例神经性瘫痪13年的女性病人,此后一年中又治好40例。70年代,各医院开展了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80年代开展血液流变学测定,提高了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依据。
  1985年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成立,开展了颈动脉脑血管造影。1986年开展脊髓椎管造影、头颅CT扫描和脊髓CT扫描等各项检查。至1986年全市有4个医院设神经科,收治的病种主要有急慢性脑血管病、急慢性脊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常见肌病、部分颅内占位性病变和功能性疾病,除常见病、多发病外,还收治部分神经系统少见病。
  泌尿专业 内科泌尿专业开展最早的是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1968年对尿毒症病人开展结肠透析和腹膜透析。1976年市立医院引进人工肾并设病房,提高了对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1986年市立医院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成功,用低蛋白饮食加必需氨基酸加尿毒灵(保留灌肠)三磷酸腺苷综合疗法治疗6例尿毒症,病情缓解。

作者: 2007-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