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免疫学

四株中国狂犬病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糖蛋白抗原性分析

来源: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摘要: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P)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地区分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用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还可以在同一血清型内进一步的分组以及分析毒株传播的宿主动物和地理位置,从而有可能找到流行的线索。病毒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与病毒GP单抗的特异反应中。用特异性GP单抗进行中和试验对大量毒株的分析,认识到一些狂犬病街......

点击显示 收起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P)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地区分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用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还可以在同一血清型内进一步的分组以及分析毒株传播的宿主动物和地理位置,从而有可能找到流行的线索。病毒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与病毒GP单抗的特异反应中。用特异性GP单抗进行中和试验对大量毒株的分析,认识到一些狂犬病街毒在GP抗原结构上与疫苗株有明显不同,疫苗免疫的失败和疫苗株与街毒之间抗原差异的程度有关。为了解我国狂犬病毒NP和GP抗原变异情况,用抗NP和GP单克隆抗体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aG)、 实验室减毒株( CTN-181)及分离自宁夏的2株街毒进行了NP和GP抗原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试验所用病毒aG株为北京株经地鼠肾细胞传代适应的疫苗株;CTN-181为 1983年分离自狂犬,经鼠及人二倍体细胞传代成为减毒株;CNX8511和CNX8601是1985年11月和1986年1 月在宁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收集2例临床诊断为狂犬病的死亡病人脑组织分离的病毒,为街毒。22种抗狂犬病病毒核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RNPs)和10种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Gs)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供。

  经NP单抗免疫荧光试验证实,CNX8511和CNX8601株与CNT-181株反应类型完全一致,而与aG株稍有不同。这4株病毒与世界不同年代、不同动物宿主分离毒株的反应类型相比较,与犬分离毒株的反应类型一致,提示2株来自病人的狂犬病病毒是由犬传至人的。再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犬分离株反应类型比较,结果完全一致。

  4株中国毒株与10株狂犬病病毒GP单抗进行中和反应,除CNX8511和CNX8601两株分离自人的街毒中和反应类型完全一致外,其它2株均不相同,出现了3种反应类型。说明4株病毒在GP中和抗体结合位点上有差异;相比之下CTN表现出更多的中和抗体结合位点。 2株街毒基本上没有经过动物及细胞的传代;aG和CTN 2株病毒则分别经过动物和细胞的多次传代,已经演变为固定毒和减毒。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是病毒致病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毒力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毒株,糖蛋白抗原结构可能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会产生不同反应结果。4株狂犬病病毒与NP单抗和GP 单抗反应类型的分析可以看到疫苗株和街毒之间在NP和GP抗原结构上均存在差异;减毒株和保持了毒力的毒株在GP抗原上也有差异。从NP和GP单抗用于不同血清型狂犬病病毒的资料,可以推论我国的4株病毒属于血清Ⅰ型狂犬病病毒。

  本文工作系WHO资助

作者: 唐青杨为松Pam Yager赵秀芹斗智李志钢 2004-9-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