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检验医学

含人突变DHFR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对造血细胞的转导及造血功能的作用

来源: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摘要:含人突变DHFR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对造血细胞的转导及造血功能的作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第4期第19卷肿瘤免疫作者:张文卿许佐良于杰赵实诚徐光炜单位:100034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张文卿许佐良于杰张桂国王黎明徐光炜)。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所......

点击显示 收起

含人突变DHFR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对造血细胞的转导及造血功能的作用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9年第4期第19卷 肿瘤免疫

作者:张文卿 许佐良 于杰 赵实诚 徐光炜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 北京肿瘤医院(张文卿 许佐良 于杰 张桂国 王黎明 徐光炜);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所(赵实诚)

  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成功地将许多基因导入了造血干细胞,含人突变二氯叶酸还原酶(human dihydrofolate reductase,hDHFR)基因的产病毒细胞AM12-S31,能稳定产生高滴定、安全有效的非复制型逆转录病毒,并能成功转染小鼠造血细胞,表达hDHFR基因〔1〕。本研究应用该载体系统,将hDHFR基因导入小鼠骨髓细胞,通过ex vivo方式回输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于体内研究了其对小鼠造血功能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载体:DC/SV-hDHFRS31质粒由美国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所赵实诚教授惠赠。系衍生于Moloney小鼠白血病病毒的双拷贝逆转录病毒载体,克隆了655bp人31位突变(Phe→Ser)的DHFR cDNA片段〔2〕

  2.动物及细胞株:C57BL/6J小鼠,雄性,8~11周龄。购自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10只动物。由北京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钴源室照射。

  WEIHI-3b细胞、兼性包装细胞EP-EAM12(简称AM12)和产病毒细胞AM12-S31由本室冻存。后者是将DC/SV-hDHFRS31载体导入包装细胞AM12,经G418筛选生成的阳性克隆细胞培养而成。上述细胞生长于含20% FCS、1% L-谷氨酰胺和1%青、链霉素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

  3.小鼠骨髓细胞的分离和转染:雄性8~11周龄C57BL/6J小鼠3~5只,尾静脉注射5-FU(150mg/kg),3天后常规收集股骨和胫骨骨髓的有核细胞。以含20% FCS和10% WEIHI-3b培养上清的IMDM培养1天。转染前2小时以15Gy(1Gy=100rad)照射产病毒细胞和AM12细胞,然后与骨髓细胞以1∶1细胞数比共培养于含8μg/ml polybrene、1ng/ml mSCF和100ng/ml mIL-6上述IMDM中,转染48小时。

  4.骨髓移植和体内筛选:收集转导后的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入经(8.5~9.0)Gy照射的同系小鼠(2×106细胞/鼠)。2天后腹腔注射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筛选,第一周剂量为4mg/kg,每周2次;以后各周10mg/kg,每周2次。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压积、体重和总的生存率等指标。

  5.小鼠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3〕脾、肝、肾组织适量,加入2ml DNA裂解液以匀浆机匀浆,加20μl 10mg/ml RNase A;40μl 20mg/ml蛋白激酶K,37℃反应12~16小时,加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25∶24∶1),冰浴10分钟;离心后上清加0.5体积7.5mol/L乙酸铵、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DNA,3000r/min 4℃离心2分钟,75%乙醇洗涤2次,真空干燥沉淀 ,TE缓冲液溶解沉淀,定量、分装,4℃储存。

  6.PCR分析及其产物的Southern印迹杂交〔4〕利用PCR分析小鼠组织DNA中标志基因Neor的整合情况。50μl体系含5~10μl染色体DNA,1.25mmol/L dNTP,1×PCR buffer,1.5mmol/L MgCl2,两种引物各1μl(300ng/ml)。0.7μl Taq DNA polymerase。引物序列为:5'GGA AGC CGG TCT TGT CGA TC-3'及5'-CGA AAT CTC GTG ATG GCA GG-3'。利用自动PCR仪扩增。第一循环为94℃变性3分钟,55℃退火2分钟,72℃延伸2分钟;35~40循环之后为94℃1分钟,55℃1分钟,72℃1分钟。取5μl产物以0.8%琼脂糖凝胶电泳。按文献〔3〕进行转膜及烤膜,以地高辛标记的Neor基因探针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免疫沉淀、照像。

  结果与讨论

  1.骨髓移植和体内筛选下小鼠血象、体重及生存情况:以不同剂量照射小鼠,在不同的移植和选择条件下,观察小鼠造血功能重建情况,8.0Gy照射剂量为亚致死剂量(8.5~9.0)Gy照射剂量为合适的致死剂量。将转导后的骨髓细胞回输给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后,用MTX筛选。结果第14天致死剂量照射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白细胞、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随后实验组血象逐渐恢复,第28天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恢复正常,白细胞明显回升。致死剂量照射的对照组小鼠于21天内全部死于严重贫血、胃肠道出血和极度消瘦。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对照组血象变化类似于实验组,但第14天其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致死剂量照射组,说明8.0Gy剂量不能完全破坏小鼠造血功能。致死剂量照射的实验组和亚致死剂量照射的对照组生存率(第21天分别为100%和87.5%)明显高于致死剂量照射的对照组(第21天,0%),生存期亦较后者延长(图1)。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第14天明显下降,以后对照组继续下降,而实验组小鼠体重逐渐回升。说明小鼠移植转导了hDHFR基因的骨髓后,在MTX选择压力下,能够重建致死剂量照射后小鼠的造血功能并保护其免遭MTX的细胞毒作用。

图1 骨髓移植和MTX筛选后小鼠的生存率

  AM12-1:8.5Gy照射小鼠;AM12-2:8.0Gy照射小鼠;AM12-S31:9.0Gy照射小鼠

  2.含突变hDHFR基因的前病毒DNA在小鼠基因组中的整合:为了解目的基因在体内的整合情况,以小鼠肝、脾、肾和骨髓细胞的DNA为模板,利用Neo 1和Neo 2引物行PCR分析,扩增前病毒DNA中的Neor基因。结果所有实验组脾脏、骨髓细胞和部分肝脏、肾脏组织均出现了415bp的条带。内脏组织PCR产物非特异性带较多,为确定特异性条带,我们用Neor基因探针进行了Southrn印迹分析,所有实验组脾脏、部分肝脏和肾脏均有特异阳性带。非特异性带没有显色(图2)。对照组没有阳性带。脾脏阳性信号系转导后的造血干/祖细胞着床脾脏并增殖分化成脾集落所致;肝、肾脏的阳性信号可能是其混有外周血有核细胞所致,亦不排除有髓外造血(尤其是肝脏)因素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图2 BMT和MTX筛选后小鼠组织Neor基因PCR产物的Southern印迹分析

  1.DNA marker(λDNA +EcoRⅠ/HindⅢ);2.阳性对照(DC/SV-hDHFRS31 plasmid);3.阴性对照;4.实验组-1 肝;5.实验组-1 脾;6.实验组-1 肾;7.实验组-2 肝;8.实验组-2 肾;9.实验组-2 肾;a.实验组-3 脾;b.实验组-3 肝;c.空白;d.实验组-4 肝;e.实验组-4 脾;f.实验组-4 肾

  DHFR是细胞内叶酸代谢和细胞合成DNA 、RNA及蛋白质的关键酶。快速增殖细胞,抑制DHFR活性会导致四氢叶酸耗竭、DNA合成下降乃至细胞死亡。MTX是一种叶酸类似物,能与DHFR的活性位点紧密结合使其失活,常用于治疗乳腺癌、急性白血病、胃癌等肿瘤。但因肿瘤细胞很快会对其产生耐药;且其骨髓抑制和胃肠道粘膜的损伤作用亦较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

  MTX耐受的主要机制之一是DHFR基因的突变。该基因的许多突变形式均能改变其对MTX的亲和力和耐受性。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突变的DHFR基因导入敏感细胞,能使之获得耐MTX表型。以产病毒的AM12-S31细胞上清与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共培养后,能有效地将hDHFR基因导入小鼠骨髓细胞,使其获得耐药表型〔1〕。本实验将转导后的骨髓有核细胞通过ex vivo方式回输给经致死剂量照射小鼠后,在高剂量MTX筛选下,进一步证实了hDHFR基因能保护骨髓免遭MTX的抑制,重建小鼠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文卿,许佐良,于杰,等.人突变DHFR基因高效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在小鼠造血细胞的表达.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4∶85-89.

  2 LI MX,Banerjee D,Zhao SC,et al.Development of a retroviral construct containing a human mutated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cDNA for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duction.Blood,1994,83∶3403-3408.

  3 Sambrook J,Fritsch EF,Maniatis T.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2nd ed.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

  4 Mullis KB and Faloona FA.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 catalyzed chain reaction.Methods Enzymol,1987,155∶335-351.

(收稿:1998-05-20  修回:1998-10-12)


作者: 风清扬 2009-2-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