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神经外科学

MRI诊断硬脊膜内蛛网膜囊肿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摘要:摘要:目的评估硬膜内蛛网膜囊肿的MRI特征。材料和方法6例硬膜内蛛网膜囊肿(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7~56岁不等,平均33岁),行MRI诊断且手术病理证实。35特斯拉超导型MR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和多回波技术。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

点击显示 收起

  摘 要:目的评估硬膜内蛛网膜囊肿的MRI特征。材料和方法6例硬膜内蛛网膜囊肿(4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17~56岁不等,平均33岁),行MRI诊断且手术病理证实。使用0.35特斯拉超导型MR成像仪,采用自旋回波和多回波技术。行矢状面、横断面T1加权成像和矢状面T2加权成像。结果病变分布:颈段、腰段、腰骶段各1例,胸段3例。长度为1~4个椎体长度不等(平均2.2个椎体长度)。4例囊肿位于脊髓平面,将脊髓推向对侧,其上、下端蛛网膜下腔扩大。1例并发其平面下的脊髓空洞症。所有的MR序列呈现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结论MR是直接显示囊肿的大小、成分及与周围蛛网膜下腔联系的最好的手段。它还直接显示囊肿的信号和周围的结构,且无电离辐射、无损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无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

  硬脊膜内蛛网膜囊肿为引起脊髓压迫的少见疾病。作者回顾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硬膜内蛛网膜囊肿,以期提高对该病变MRI表现的认识。

  1材料和方法

  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17~60岁不等,平均年龄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疼痛,腰痛,严重者双下肢瘫痪。病程2个月至6个月不等。

  使用超导型MR成像仪,工作场强0.35 t。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多回波技术。全部病例行矢状面及横断面T1加权成像(TR/TE=500 ms/30 ms),矢状面T2加权成像(TR/TE=2000 ms/40~80 ms)。矢状面时层厚5.0 mm,横断面时层厚10.0 mm。

  2 结果

  病变节段:颈段1例,胸段3例,腰段及腰骶段各1例。病变长度1~4个椎体高度不等,平均2.2个椎体高度。位于脊髓平面者4例,均将脊髓向对侧推移,导致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侧上下端蛛网膜下腔变宽。与正常脊髓信号比较,6例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等同于脑脊液。其中1例并发其平面以下脊髓空洞症,表现为脊髓中央低信号的管状扩张,在T2加权图像上空洞内液呈高信号。空洞内液体信号均匀一致。横断面上空洞呈圆形。

  3 讨论

  硬膜内蛛网膜囊肿是局限于硬脊膜腔内蛛网膜下腔扩大的憩室,仅由蛛网膜构成,常以相对狭窄的颈与蛛网膜下腔相通,但术前常常不能确定这一交通。通过脊髓的髓外硬膜下的压迫或神经根受压而引起神经症状[1,2,3],男、女发病率无差别,多见于成人,儿童少见。其好发于胸段后侧。起源于蛛网膜小梁分布的先天性异常、增生或后隔(一种中线脊膜结构)的缺损。后隔位于背侧,与硬膜内蛛网膜囊肿常发生于脊髓背侧有关(80%)。很少发生于脊髓前侧。这些囊肿很少伴随先天性脊柱异常[2,4,5]。有些作者认为感染、出血、外伤或手术也是发病原因之一[1,3,4]。

  MR成像时,位于脊髓平面的较大的硬膜内囊肿可推移脊髓向对侧移位,使对侧蛛网膜下腔变窄,病变上下侧的蛛网膜下腔扩大,T1、T2加权成像时囊肿显示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4,5]。本组囊肿大小1~4个椎体不等,均可清楚显示。有1例伴随其脊髓平面以下空洞症形成,机理可能是压迫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影响脑脊液的循环所致。

  尽管MR能直接显示囊肿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压迫,但有时很难确认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界限[3],因为二者成分相同,信号相似。MR有时不能显示没有脊髓压迫、含有脑脊液样液体的小囊肿。这些病变可通过椎管碘水造影或造影后CT扫描确诊[3,5]。

  总之,MR是显示大的硬膜内蛛网膜囊肿的最好的成像手段:无电离辐射,无损伤性,无骨伪影,多平面成像,不需椎管内注入造影剂。

  作者简介:林日增,男,1964年出生;硕士,主治医师;电话85142086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影像诊断中心,广州,510515

  参考文献

  1.Kendall BE, Valentine AR, Keis B.Spinal arachnoid cyst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 Neuroradiol, 1982,22:225

  2.Gindre BT, Charleux F,Turjman F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iagnosis of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by a subdural arachnoid cyst. neuroradiol, 1991,33:87

  3.Fujimura M, Tominaga T, Koshu K et al. Cine mod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a thoracic intradural arachnoid cyst: case report. Surg Neurol, 1996,45:533

  4.Slavotinek JP, Sage MR, Brophy BP. An usual spinal intradural arachnoid cyst. neuroradiol,1996,38:152

  5.Dietemann JL, Filippi de la Palavesa MM, Astler B et al. Thoracic intradural arachnoid cyst: possible pitfalls with myelo-CT and MR. Neuroradiol, l991, 33:90

作者: 林曰增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