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眼科学

我国眼外伤研究50年成就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摘要:眼外伤学作为眼科学的一个领域,受到《中华眼科杂志》的极大重视。1978年和1979年,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和《中华眼科杂志》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并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50年来,我国老一辈眼科专家在眼外伤与职业眼病的研究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取......

点击显示 收起

  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刻,迎来了《中华眼科杂志》50周岁的生日。50年来,《中华眼科杂志》作为眼科的权威杂志,反映了新中国在眼科学领域的成就,为新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眼外伤学作为眼科学的一个领域,受到《中华眼科杂志》的极大重视。1978年和1979年,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和《中华眼科杂志》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并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50年来,我国老一辈眼科专家在眼外伤与职业眼病的研究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纪交接的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中国眼外伤和职业眼病研究硕果累累,令人振奋。

  一、眼外伤学的研究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业、农业、采矿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眼外伤患者亦相继增多。我国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许多眼科医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了眼外伤调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当时技术相对落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开放性眼球损伤和眼内异物伤研究:开放性眼球损伤,尤其是眼内异物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许多眼科医师积极投入这方面的救治和研究工作。在当时诊断条件有限,仅依据眼部X线摄片判断病情的情况下,施殿雄、王永龄、罗秉相、李子良、曾祥阶、宋玉斋等教授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河南医科大学张效房教授等自1955年起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研制和发明了多种眼内异物定位方法,如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法,多种定位校正方法,以及眼内异物定位测量器,并于60年代初期在我国首先使用A超辅助X线定位诊断方法;他们设计了多种眼内异物摘出方法,并于70年代首先应用玻璃体切除技术摘出眼内异物,使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初,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76年他们又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眼内异物定位的研究中,这是我国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眼科领域;于80年代研制的眼内异物电子计算机绘图定位法,是计算机技术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典型事例。80年代,宋国祥、何慧珠、蒯慧玉和张康兰等教授率先报道了B超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应用。80年代末,李星星、马世英等教授率先报道CT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90年代初,崔红平和张效房等教授对CT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国筠、赵俊峰等教授率先报道采用MRI进行眼内异物诊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此后,程敬亮、施光谱、张效房等教授对采用MRI方法检测眼内和眶内异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为MRI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诊断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影像技术在眼外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对铁、铜、铅性等眼内异物的病理、生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其除造成机械性损伤外,所引起的眼部铁、铜等金属沉着症和铅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亦可导致视力丧失或损害,因此应适时将异物取出;石、玻璃和塑料等异物在眼内无明显化学损害,是否摘出及何时摘出应权衡利弊;植物性等有机异物滞留眼内,由于其生物效应可引起眼内严重的炎性反应,因此应尽早取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设备,手术显微镜、玻璃体切割器、眼内显微器械已普遍应用于治疗开放性眼球损伤及眼内异物摘出手术中,使眼内异物摘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开放性眼球损伤的视力预后亦得到极大改善,眼球萎缩和丧失率显著降低。人工晶状体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使单侧外伤性无晶状体眼视力得到提高,双眼高度屈光参差得到矫正;眼前段激光技术使虹膜闭锁、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简单而有效;眼内激光技术使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处理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和活动义眼的应用改善了因外伤丧失眼球患者的外观;显微手术和硅胶管置入技术使泪小管断裂修复成功率明显提高;临床处理水平的提高、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显著降低了开放性眼球损伤后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率。

  同时,各地临床眼科医生对开放性眼球损伤患者的年龄、职业、病因、致伤环境、临床特征、视力等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上海等地还进行了小范围人口基数上的普查,为眼外伤的防治提供了可靠信息。

作者: 张效房朱豫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