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研究进展

来源: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以下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西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意为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其致病机理复杂,发病机理是由于骨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质形成所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

点击显示 收起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以下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OP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现患病人数超过2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有7 500万人,而中国目前OP患者已超过9000万,即每14人中有1人患不同程度Op。随着人口的老龄化,OP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作为世界性疾病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西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骨质疏松一词于1885年由Pommer首先提出,意为骨质减少的一种疾病。其致病机理复杂,发病机理是由于骨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质形成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绝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肝肾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人们发现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大(如雌激素等)、远期疗效不肯定(如氟化物等)、价格昂贵(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等)等缺点,而且在临床上的分阶段应用,患者往往不能掌握和坚持,依从性较差,使治疗作用大为降低。因此,选用毒副作用小、价格合理、标本兼治并可长期服用的中草药治疗绝经后OP已成为国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OP是现代医学名称,中医学把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当首责于肾亏,其次为脾虚。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髓生化有源,骨骼赖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骨矿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生骨质疏松症。脾为后天之本,主百骸。先天之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如若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百骸痿废。因此,肾亏脾虚是该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另外,血淤、肝虚也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国内中西医结合学者对这些补肾益精类的中药复方研究已证实了如下的作用机理:①具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介导的整体调节机理;②补肾中药有影响垂体促性腺功能的作用;③补肾壮阳中药的作用与其本身具有促进蛋白合成和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及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通过近几年来中医中药对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显现出广阔的前景,它具有许多双向调节作用,克服了许多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便于患者长期服用。

3治疗骨质疏松中药的基础研究

31整体动物实验研究

311  中医骨质疏松的“证”与动物模型针对骨质疏松症,利用整体动物造模,进行的基础研究较多。但目前动物模型的选择性较小,模型反应的因素单一,实验模型与中医骨质疏松的“证”的多因素特征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符合中医“证”的动物模型。骨质疏松症现有的动物模型有如下几种:维甲酸所致大鼠OP模型、去卵巢所致大鼠OP模型;地塞米松(DXM)所致雌性大鼠OP模型;去睾丸所致大鼠OP模型、糖皮质激素致大鼠OP模型、羟基脲致雄所致大鼠OP模型、氢化可地松所致大鼠类固醇性OP模型。多数学者均以去势大鼠(切除卵巢或睾丸)或灌服化学药物,诱发的骨质疏松症作动物模型。

312整体动物实验的评价指标  目前动物实验的评价指标存在评价项目多但并不统一的状况,使得实验结果缺乏可比性、重复性和科学性。现将动物实验的评价指标做一总结,为进行整体动物实验的科学方法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WTO关于《骨质疏松症临床前评估及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对动物实验的终点评价指标为:骨量与骨矿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与微细结构的定量、骨的生物力学测试、骨代谢的生化指标、骨折的愈合。具体实验中则有如下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s-ALP)与热不稳定性碱性磷酸酶(HIS-s-ALP)、骨表观线密度(WL)、骨表观面密度(WLD)、骨重(W)和基质表观面密度(WrnatrixLD)、骨小梁体积、骨钙含量和骨的抗弯曲度、骨密度(BMD);大鼠生长激素(GH)、黄体生成素(LH)、卵胞生成素(FS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和泌乳素(PRL)的水平;骨小梁表面破骨细胞的数目和周长、股骨中微量元素、多核巨噬细胞/破骨样细胞数、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痂生长及外骨痂桥接、尿肌酐、尿钙、尿羟脯氨酸水平等。其中,骨力学强度的下降是骨质疏松症的本质特征,骨生物力学特性是评价骨质量最可靠的指标。

32细胞水平的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偶联有关,因而在细胞水平上观察药物对骨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评价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药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可采用体外成骨和破骨细胞培养来对其进行观察研究。研究单一因素对成骨、破骨细胞的调节,有利于阐明骨代谢调节的细胞分子机制,亦可通过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中药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影响,筛选有效方剂和单味药物。目前常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细胞增殖率,来反映药物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此法较准确、灵敏。而骨吸收陷窝计数是定量评定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活性的可靠方法之一。

33分子生化水平的研究

    人体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参与了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调控过程。主要有雌激素(ET)、降钙素(CT)l25-二羟基一维生素D3(125(OH)2D3)、甲状旁腺素(PTH)、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从分子生化水平观察中药对这些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有利于更深层次地揭示中药对骨质疏松防治的药理机制。陈东煜等通过中药对地塞米松诱发的骨质疏松大鼠作用的研究表明:补肾药具有性激素或促性腺系统功能作用,尤以促雄性激素睾酮作用明显;健脾药能降低PTH浓度,抑制骨吸收;滋肾健脾双补可协同增强上述两方面作用,且可增加CT浓度,缓解骨质疏松疼痛。

    OP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它的发生与峰值骨量高低和骨量丢失速度密切相关,而遗传与环境因素参与了峰值骨量的达到、维持以及骨量丢失的调节。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可解释6080%骨密度(BMD)的变化。近年来,对导致OP相关基因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已对约60种与骨代谢有关的基因及其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模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20045月巴西召开的IOF国际骨质疏松大会,Seeman E认为基因技术尚不能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基因对于钙剂疗效,运动疗效,药物疗效的预测,等等,也均未能解决。但是,基因型是大人群基因的多种因素的产物,能够调节终身的骨内膜和骨外膜的细胞活性。

4治疗骨质疏松中草药研究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历史源远流长,该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祖国医学经典著作《素问》中就对男女在生长、发育的不同年龄骨的变化已描述得相当清楚。中医以“肾主骨,生髓”理论指导用药,药源广泛。常用补肾健脾中药淫羊藿、骨碎补、肉苁蓉、补骨脂、续断、蛇床子、杜仲、黄芪及其复方都具有补肾健骨的功效。李斌斌通过实验发现中药葛根中的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OB)的增殖无明显的刺激作用,但能够促进OB合成分泌碱性磷酸酶。实验发现叫中药槐甙(Sophoficosidc)的染料木甙和染料木素对骨代谢有合成作用,染料木甙同时能预防卵巢切除大鼠的骨丢失;牛膝中胡萝卜甙和成骨样细胞UMRl06共同体外培养后,对成骨样细胞UMRl06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3次实验的最高增殖率平均为458%。研究发现鹿茸含有的雌酚酮和雌二醇,能非常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五味子含有的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点有所不同;中药杜仲含有的杜仲叶醇能增加大鼠股骨骨小梁的宽度和密度,减少骨小梁间隙。

5中药提取物的研究

    赵文海等观察到鹿茸生长素(鹿茸提取物)可使维甲酸所致OP模鼠骨钙含量和骨的抗弯曲度明显升高,骨密度(BMD)、骨重、骨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表明补骨脂丙酮提取液的非极性部分能增加大鼠骨强度,提高血中无机磷酸盐水平;牛膝的醇提物以及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成骨样细胞UMRl06有显著的促进增殖作用。通过体外成骨细胞培养与体内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杜仲叶中提取的5个极性不同的部位(极性由低到高为IIIIIIIVV)中,III提取部位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分泌,增加骨质疏松动物的骨密度,减少骨破坏,加强骨稳定。樊粤光等应用骨碎补的提取液喂大鼠,研究发现骨碎补的提取部位对成骨样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季晖等观察到淫羊藿总黄酮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碱性磷酸酶(s-ALP)与热不稳定性碱性磷酸酶(HIS-s-ALP),提高股骨CaP含量,还可提高股骨和胫骨骨表观线密度(WL)、表观面密度(WLD)以及胫骨骨重(W)和基质表观面密度(WrnatrixLD)。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了葛根总异黄酮(TIP)治疗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大鼠发现:TIP能够有效防治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6中成药的研究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制剂在传统医学中体现出多靶点效能。以淫羊藿为主要成份的制剂应用生化标志物和激素水平解释了其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此外,这些制剂还可能有改善机体稳定性,如提高肌肉功能和视力,从而有助于预防或降低由于老年人摔倒而引起的脆性骨折,还可能有助于改善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及延缓老年性痴呆的发生。WTO“骨与关节10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具有理想和合理“花费/疗效比”的防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的开发。可见中药复方是非常理想的候选者之一。但在中药制剂研究方面目前存在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参差不齐、研究难以重复的情况。因此,我们应当严格控制质量并加强剂型改革,以便于临床使用。

    目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成药研究较多,部分中成药已进人市场或正在进行临床前评估。实验研究证明有效的中成药有:①胶囊剂:益髓胶囊、补肾健骨胶囊、骨疏灵胶囊、仙珍骨宝胶囊;②片剂:金刚健骨片;③颗粒剂:抗骨松冲剂、骨健颗粒剂、骨密冲剂、健胃冲剂II号等;其它:中药复方黔岭合剂、骨康口服液、骨碎补注射液等。临床研究证明有效的中成药有:①胶囊剂:补肾健骨胶囊、TPF胶囊、肾虚骨痛胶囊、强骨胶囊、口服骨活素胶囊;②片剂:抗骨松片、益肾补骨片、骨疏宁;③颗粒剂:骨疏康冲剂、健骨冲剂、妇骨宁颗粒剂;④其它:护骨合剂、二仙肾气丸、愈骨丸、滋肾密骨丹等。

7治疗骨质疏松中药的应用与展望

    运用中草药治疗OP的方法多样。近年,中医以“补肾壮骨”、“补肾健脾”、“活血化淤”三个理论来指导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疗效显著。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主要有骨松宝颗粒、骨疏康颗粒、晶珠六味壮骨颗粒、强骨胶囊、仙灵骨宝等。

    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对该病的防治寄希望于中医药,其前景是广阔和美好的。因此要利用我国的中药资源优势,结合传统中药理论及现代药理学试验,利用现代科技,把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成分、制剂工艺和临床药理作用进行深人的探讨,并进行严格的科学总结,组织医疗、科研、生产单位联合攻关,,尽快开发出具有成本低、疗效高、安全性高、易于广大患者所接受的产品,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王婷婷 罗维早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