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顾严:浅析痤疮古今用方之配伍规律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痤疮是较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极高。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不断的诊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痤疮在古医籍中被称为痤绋、面疱、施疮、粉刺、酒刺、风刺或肺风粉刺等,现代仍称粉刺,俗称青春痘。笔者通过对古现代医家的文献整理,试分析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

点击显示 收起

  痤疮是较为常见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一,其发病率极高。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不断的诊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痤疮在古医籍中被称为“痤绋”、“面疱”、“施疮”、“粉刺”、“酒刺”、“风刺”或“肺风粉刺”等,现代仍称“粉刺”,俗称“青春痘”。笔者通过对古现代医家的文献整理,试分析治疗痤疮的古今方剂之配伍规律。
  1古代医家的用方规律
  古代医家对痤疮的描述颇多,《内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医宗金鉴》等均有关于痤疮的论述。总结其规律,可见古医家对痤疮的认识较统一,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感受风、寒、热、湿等外邪,郁积生热而成,其病位在肺经,病性多属实。治疗上方法多样,其中以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为经典治法,沿用至今。
  1.1  侧重外治之法《肘后备急方》中用治痤疮的方剂共有8首,其中7首为外用方;《千金方》中共有25首,17首为外治方;《医心方》共13首中有11首为外治方。可见古人注重外治之法,且敷药时间较长,多“夜卧涂面上,旦洗之”。赋形剂有鸡子白、酒、醋、猪脂、井水等。
  1.2解毒杀虫力强从古代医家的用药看,胡粉、水银、矾石、密陀僧、斑蝥、巴豆、硫磺、苦参等均是解毒杀虫之强药,用于痤疮皮损严重者之外用。如《肘后方》治本病用胡粉、水银,腊月猪脂和熟研;《外科正宗》治以真君妙贴散(硫磺为主)加白附子敷之。《医宗金鉴》之颠倒散乃大黄、硫磺各等分组成。
  1.3  注意祛风退瘢众医家禀“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之论,无论内服、外用,多顾及祛除风邪,药如防风、细辛、川芎、白附子、杏仁、木兰皮、豉等。如《刘涓子鬼遗方》记载的“木兰膏方”(木兰、防风、白芷、独活、藁本、杜衡、辛夷、川芎、细辛等),“傅疱上”治“面鼓疱”。《千金方》中“治面鼓方:木兰皮一斤,以三年醋渍”。木兰、白附子、白芷即有祛风退瘢之功。张子和“治面风”用“益母草灰,面汤和,烧七遍,洗面用之”。
  1.4发展活血之法唐宋以前用活血之法治疗痤疮较为少见,至明代,人们对痤疮的病机认识不断深入,治法随之发展。如张子和“治黑于黯风刺方”:苦参、赤芍、冬瓜仁、玄参,清热凉血、活血润肤。《外科启玄》治本病“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擦药消之”。
  笔者在总结中发现,古方虽多,但今人用之甚少,究其原因还从用药人手。首先,且看《千金要方》中:“治面鼓疱方:鸬鹚屎一升,末之,以腊月猪脂和,令匀,夜敷之。”鸬鹚屎现今应没有人再使用,不仅是因为药源少和人们的心理作用,大概还有效果并未得到肯定而没有延用,诸如此类的还有:雀屎、鹰屎白、麇脂、羊胆、牛胆、熊胆等;猪脂、羊脂等虽然很常见,但现代人肯定愿意用“甘油”、“凡士林”等代替,更何况谁也不能讲清“腊月猪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其次,还有些东西现在也已经慢慢消迹了,如“井花水”早已被自来水代替,或者,如今的井水也已不像古时候那样纯净了。再次,前面提到的古人常用解毒杀虫力强的重金属水银、胡粉、矾石等,现代人更是不敢用于面上。最后,我们再看《肘后备急方》中治“面上粉刺方:捣生菟丝绞取汁,涂之。不过三五上。”方法简单方便,而且看上去疗效很好,但也没有医生再使用,或许可以作为“民间土方”试试了。古代方药多而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家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选方用药体系。
  2现代医家治疗痤疮的用方规律
  2.1内治法笔者在统计近年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各医家对痤疮的辨证分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分型较多,治法多样。其中肺经风热、肺胃湿热、肝郁气滞、血瘀、痰凝、冲任不调等型为多,亦有从五脏论治,有从热邪、血分、瘀毒等辨治,还有人认为相火旺是痤疮发生的根本原因。各医家众说纷纭,方法各异,所用方剂随意性较大。笔者从中分析,得出其规律如下。2.1,1初起予疏风清热痤疮与肺的关系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已有论述,《诸病源候论》日:“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医宗金鉴》亦认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并创立了治疗本病的名方枇杷清肺饮和颠倒散。现代医家秉承先论,将痤疮首辨为肺经风热者众多。此型较轻,面、背部丘疹色红,或痛或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予疏风宣肺散热为主,多数医家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以枇杷叶、桑白皮为君药,宣降肺气,疏散肺热。而梁苹茂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宣肺达邪,清营透疹。亦有医家自拟新方,或喜用他药者,如陈洪绪以枇把叶、荆芥、防风、僵蚕、桔梗、连翘等为基本方,或加薄荷、蝉蜕加强疏风清热之力。李赛美善用祛风药,常加防风、白芷、白蒺藜、白僵蚕等,轻清上扬,善走头部,既能引营卫气血畅行于头部经脉,又能引药七行。
  2.1.2注意清热除湿《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外科启玄》提到本病:“盖受湿热所致。”现代医家认为,阳明经上行于头面,若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使胃肠积热或脾失健运而湿热内蕴,积热循阳明经上行,郁聚毛孔则发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油腻不适,皮损为丘疹,或脓疱囊肿,色红肿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众医家治疗多注重清热利湿之法,但用方各异,其中茵陈蒿汤应用比例较高,多用茵陈、茯苓、军泻、生苡仁等。而刘升堂以苇茎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张秀美认为南方地区湿热蕴结为其主要证型,用薏苡竹叶散台仙方活命饮加减。刘瓦利擅用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噪湿。梁贻俊主张健脾化湿清热,方选四君子汤加黄芩、黄奎、银花、连翘。
  2.1.3重在解毒消痈痤疮的病机关键多从风、热、湿、毒、痰、瘀考虑,但不论何种因素为主,都可视为“毒”,热毒之邪贯茅其始终,故解毒消痈之法用于各型之中。且从药物分析,银花、连翘既有疏风散热之功,亦有解毒消痈之效;生苡仁、黄连、大黄、生山楂等品都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能。或有表现以脓包、炎性丘疹为主,皮疹鲜红密集,伴面红、口渴、烦躁、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此为热毒甚者。故有医家主张按热毒、热毒壅盛或热毒蕴结分型,多用五味消毒饮为主方,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蛇舌草为主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2.1.4兼以活血化瘀“毒”与“瘀”是痤疮治疗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各医家的治疗经验中可以看出,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治法。经统计,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即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如桑白皮、连翘、白花蛇舌草、黄芩、大黄、丹参、赤芍、丹皮、桃仁等。究其原因,张景岳云:“疮疡之患,所因虽多……至其为病,则无非气血壅滞,营卫稽留所致。”故素体偏盛、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因,终使气机不畅,日久而瘀热毒互结,熏蒸于面而生痤疮。治疗中根据不同原因,有所侧重。肝气郁滞明显者,以疏肝解郁为主,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加减。热毒煎熬津液,凝聚为痰之痰瘀证,痤疮经久不愈,治以化痰逐瘀散结,药选皂角刺、浙贝、半夏、夏枯草、牡蛎、三棱、莪术、赤芍、桃仁等。痤疮的发生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经前皮疹增多,经后缓解者,即为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治宜调理冲任,多用益母草、女贞子、当归、丹参等。
  2.1.5不忘补虚健体多数医家认为痤疮为正盛邪实之证,然亦有学者从虚证出发,提出补虚之法。其中多主张素体阴虚火旺为根本原因,选知柏地黄丸加减,多用生地、黄柏、知母、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等滋肾养阴治疗。另余晓琳等I-:}认为肾阴亏虚、肝气郁结是女性患者缠绵不愈的原因,治以疏肝理气,滋肾养阴。而陈汉章主张肝经虚热,治以滋养肝血,调摄冲任,方以四物汤加减。梁苹茂将其分为虚实两端,又根据患者兼症分为脾虚湿困、肾虚不荣、气血两亏和肺肾阴虚证,分别予参苓白术散、萆解分清饮、八珍汤和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并注意疮口不易愈合者,重用黄芪托疮生肌。李燕等分期治疗,认为后期患者多脾肾虚弱,治以健脾补肾,兼清余邪,予二至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2  外治法  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痤疮的方法早已多样化,如洗剂、膏剂、面膜、熏蒸、喷雾、凝胶等。笔者发现外治亦遵循辨证原则,但多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之法。
  2.2.1清热解毒力强对皮损较多,病变较严重者,多配合外用之法,故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常用药如硫磺、大黄、苦参、黄连、连翘、野菊花、银花、芦荟、滑石等,甚至用轻粉、炉甘石、冰片等。风热犯肺,丘疹较密集者用薄荷、牛蒡子、蝉蜕等疏散风热,透疹解毒。
  2.2.2兼顾活血散结痤疮的发展从丘疹、结节、囊肿、瘢痕到色素沉着,均需活血行瘀。常用药有丹参、赤芍、当归、丹皮等,生大黄亦有活血行瘀之效。亦常用蒲公英、天葵子、白芷、皂刺活血排脓,夏枯草、浙贝母消肿散结。
  2.2.3注意美白祛瘢患者多担心痤疮愈后留有疤痕或色素沉着,故需注意美白祛瘢,白芷、茯苓、僵蚕、白附子等药即具有此功效。梁贻俊外治痤疮喜用僵蚕、冬瓜仁、桃仁、白芷以减轻色素沉着。
  2.2.4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现代药理研究往往为用药提供依据,如硫磺可使表皮软化,具有脱脂、杀菌、止痒及角质促成作用;大黄、黄柏、苦参等对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芩有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的作用;丹参能抑制皮脂分泌、抗雄性激素、抗炎免疫之效;薄荷醇、冰片是较强的透皮促进剂;白芷、僵蚕具有洁肤祛痕的作用。
作者: 2010-4-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