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来源:环球中医药
摘要: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生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

点击显示 收起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生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灵活变通,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温胆汤类方,广泛用于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凿。现就近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现状做一

概述。

冠心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而导致的心脉痹阻不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

    医家运用温胆汤为主方治疗胸痹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秋风等认为目前胸痹心痛的病机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临床在口服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随症加减治疗54例气滞痰阻型胸痹心痛,并与单纯服用消心痛组进行对照,治疗8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东敏等认为痰瘀同源,痰热必定夹有瘀血,故在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异山梨酯;发作期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红花、郁金、甘草)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2例,并与32例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增高和脂蛋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温胆汤是否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疗效呢?戴嫣报道运用活血温胆汤(制半夏、橘红、茯苓、姜竹茹、生甘草、炒枳壳、桃仁、水蛭、党参、龙胆草、黄连)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单用消心痛组对比,4周后,治疗组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江海等采用加味温胆汤(枳实、竹茹、陈皮、法夏、党参、瓜蒌、黄连、丹参、木香、炙甘草)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气滞痰热瘀结型3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外,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沉降率均有显著改善。

    部分医家从其它角度探讨了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杜少辉认为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下丘脑合成的后垂体肽激素,主要参与对血压、心率、水盐代射的调节,如果功能平衡失调,则易产生中医所指的气滞痰阻病症。他在临床中观察了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枳壳、竹茹、法夏、橘红、云苓、党参、甘草)治疗心气虚乏、痰瘀闭阻型胸痹心痛58例,并与43例单用消心痛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治疗30天后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VP含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何丽杰等基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冠心病的程度和死亡率成正相关的认识,临床在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基础治疗药物上给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赤芍、川芎、水蛭、山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Hcy的改善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古学文等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观察了机体最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他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郁金、法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病人45例,2周后观察疗效,CRP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

    陈茹琴等基于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长的认识,重点观察了温胆汤加减对更年期妇女冠心病的疗效,她将81例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麦味地黄汤合柴胡温胆汤滋补肝肾、益气生津、宣畅三焦、清热化痰治疗,连续观察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它通过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开通闭塞之血脉,相当于活血破瘀之功效。对PCI术后辨证研究发现,术后本虚证以气虚较多,而标实证以血瘀、痰浊居多,因此,益气活血化痰法是PCI围术期中医治疗的原则。杨华伟根据此理论,临床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温胆汤(竹茹、半夏、陈皮、五爪龙、党参、茯苓、川芎、瓜蒌皮、丹参)通阳豁痰、活血化瘀治疗3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连服30天,并与常规西医处理组对比,所选患者在术前、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优于对照组。

2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为患,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治疗上常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桂枝、当归等温补的药物,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金卓祥基于此认识,临床中不拘泥于大温大补的中医治法,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姜竹茹、大枣、黄芪、远志、石菖蒲)治疗复杂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频发早搏者视病情需要加用盐酸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的一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膏粱厚味、煎炸之物,致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本虚多为禀赋素虚、或劳倦、思虑太过伤脾,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浊。基于此认识,刘元梅认为宜采用健脾化痰、泻火安神,佐以振奋心阳的方法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因及胺碘酮治疗)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酸枣仁、茯苓、法半夏、枳实、人参、郁金、陈皮、姜竹茹、桂枝、炙甘草)治疗室性早搏l0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比较,4周后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杨小乐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黄连、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7例,2周为l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杨玉莲等报道了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属痰火扰心者82例,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7.8%。周旭生采用自拟加味温胆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酸枣仁、党参、熟地、远志、苦参、灵芝)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l03例,对照组用慢心律片,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庞毓文等¨6。应用生脉饮及黄连温胆汤(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阿胶)加减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84例,患者用中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较好。

    以温胆汤为主方可治疗各种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郭汉卿以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南星、瓜蒌、黄连、苦参、远志、石菖蒲、生龙骨)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60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7%。曹建民引报道了用自拟加味温胆汤(茯苓、枳实、枣仁、竹茹、白蔻仁、大枣、甘草、紫丹参、益母草、法夏、陈皮、生姜、云茯苓)随症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配合适当生脉注射液静滴,但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2.8%。

3高血压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虽以虚证居多,如张景岳言“虚者居其八九”,表现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但多伴有标实证,如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故不可一律以滋补肝肾、镇肝熄风法,对头痛、眩晕,兼体胖,腿沉或轻度浮肿,胸闷或咳嗽多痰,舌苔腻者,为“无痰不作眩”,应以温胆汤理气和胃化痰,方能奏效。
    罗承锋等收集痰浊中阻证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优化的个体化降压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星蒌温胆汤(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胆南星、瓜蒌皮、苍术、石菖蒲、茯苓、丹参、车前子、代赭石),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春玲等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46例予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黄芪、丹参、泽泻),对照组l32例用开富特和非诺贝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石伟松收集176例I~Ⅱ期高血压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痰热内蕴型患者,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竹茹、黄连、制军、丹参、天麻、钩藤)治疗90例,西药组按需服用镇静安眠药,共8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4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心悸”、“怔忡”、“风温”、“胸痹”、“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虚,复遭风热毒邪侵袭,痰热壅结,停胸壅胆,内舍于心而形成正虚邪实夹杂之证。临床采用温胆汤化裁,以清热化痰为主治疗,每能获效。李毅等从心胆相关出发,采用中医药分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28例(先以清化痰火的黄连温胆汤,后予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并与西药对照组76例(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口服辅酶等)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杨生科应用解毒温胆汤(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瓜蒌、黄芪、黄连、黄芩、姜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远志、枣仁、枳壳、葛根)清热解毒、化痰定悸,随症加减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较佳疗效。

5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该病病机主要是胆虚痰热,痰扰心神,属实中挟虚之证,可采用温胆汤加减以化痰宁心而获效。

    沈金玲等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炙甘草)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并与采用倍他乐克和舒乐安定治疗的对照组对比,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传杰应用十味温胆汤(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陈皮、半夏、远志、熟地、酸枣仁、甘草、浮小麦)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52例,总有效率92.3%。李福章应用温胆汤(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石菖蒲、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法半夏、炙甘草、黄连、琥珀末)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32例,30天后治愈27例,好转5例。王恺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菖蒲、枳实、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60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安定、倍他乐克治疗,l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显著。赵法斌等自拟活血温胆汤(柴胡、枳壳、制半夏、陈皮、竹茹、郁金、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川芎、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9例,3周后总有效率为92.3%。

6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与中医学的“痰”、“湿”有密切关系,而伴随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多与中医的“瘀”相关,其病因主要为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不能运湿布津;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聚湿生痰、痰阻血络,血涩难行而成瘀,“痰瘀”是高脂血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故治疗多以化痰活血为主。宋春晖等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治疗期问停用其他降脂药物,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董桂芬叫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竹茹、三七、川芎、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0例,连续3个疗程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结语

    温胆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系各种疾病的治疗,为诊治心系各种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可靠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治法,所以温胆汤所治疾病不胜枚举,凡符合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不论病种,皆可在临床各科使用。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异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方证关键为“气郁生涎”,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15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化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目前,分析众多临床研究资料后发现,温胆汤临床研究存在着和大部分中医临床研究同样的问题。首先,文献报道多以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完善,如均没有设安慰剂对照组,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试验;其次,疗效判定多以主观判定标准为主,客观判定标准不统一,以心电图变化多见,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第三,中医的辨证论治特点决定了温胆汤在应用过程中的随症化裁特点,但目前应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方案并不统一,方证亦未标准化、客观化;第四,对于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冠心病居多,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但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心系其它疾病的治疗机理研究则更少;第五,所见临床研究温胆汤剂型单一,多以汤剂为主,未见其它剂型的报道。中医本身的个体化治疗特点导致了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寻适合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逐步形成统一、全面的各种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客观、标准的方证指标及随症加减的筛选设计研究,适当对其剂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总之,温胆汤是治疗气郁痰阻型疾病的有效方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作者: 牛国民 2012-3-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