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吴以岭: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其治疗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符合中医络病“久病人络、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并与“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吻合,深入探讨中医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对更清晰地认识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理机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一、脉与血管......

点击显示 收起


    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慢性病理过程,符合中医络病“久病人络、久痛入络”的病机特点,并与“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的基本病理变化相吻合,深入探讨中医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对更清晰地认识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理机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
    一、脉与血管
    中医学对脉的认识源于对生命机体的观察和死后解剖所见,《素问·脉要精微论》首次对脉的定义作了描述“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篇》则明确了血的概念,“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古人脉与现代医学的血管、血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概念是相同的。同时,《难经·一难》日:“十二经皆有动脉,”所称“动脉”与现代医学的动脉显然为同一概念。
    二、脉络与中小血管
    脉络是从经脉中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网络,脉络中运行的是血液。脉络包括现代医学从大血管依次分出的中、小血管等各级血管,更多的是指小血管和微血管。如“脏腑隶下之络”中的心络乃分布于心脏区域的脉络,这与供应心脏血液的冠脉循环是一致的,包括从冠状动脉分出的小动脉、微动脉及微循环。脑络则是指分布于脑部,从颈内动脉、椎动脉分支而出的各级血管,包括微血管和微循环。
    急性心梗时,微血管损伤越严重的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越严重,心功能也越差。急性脑梗塞时溶栓治疗,缺血区恢复血流后易继发脑水肿、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其主要原因是微血管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因此,保护微血管完整性研究是急性缺血再灌注治疗中重大课题。
    三、络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中医络病的形成是由气到血、由功能病变到器质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络中之气的虚损往往是这一病变的起因。络气不仅推动血液在脉络中运行,而且维持着脉络的正常功能状态。络气损伤,络脉的自稳和调节功能失常招致多种致病因素,如瘀血阻络、痰湿阻络、寒凝络脉等,正如叶天士所说:“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上述与近年来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各种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和发展加重的关键因素相吻合,血管内皮作为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中介组织,不仅起到血管壁的屏障作用,而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维持血管张力、调节组织器官血流,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方面有特殊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功能与中医络气的自稳与调节功能相类似,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乃至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络气虚损导致各种致病因素损伤过程相一致。
    四、络病与血瘀证的区别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主要经历了活血化瘀一芳香开窍一祛痰宽胸一益气养阴一益气活血等治法,目前,活血化瘀仍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治疗方药。需要指出,临床治疗络病常和活血化瘀混淆,卖际上血瘀证和络病是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重叠又各自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
    血瘀证侧重点是反映血液瘀滞的状态,络病侧重于反映络脉的病变状况,久瘀虽能人络,导致络脉瘀阻,但血瘀阻络绝非络病的全部。诸如湿痰阻络、络虚不荣均属络病,但并非血瘀证。临床没有明确瘀血指征的络脉绌急,表现多为卒然不通而痛,而缓解期则可一如常人,显然非瘀血证所能概括。而血瘀证又有新病瘀血和日久瘀血之分,久瘀入络导致络脉瘀阻,新病瘀血则不在络病范围。故治瘀血者重在活血化瘀,视其病情轻重用药有和血、活血、逐瘀之轻重不同,但与“络以辛为泄”的络病治疗原则相差甚远,与搜风通络、祛痰通络等更非同~范畴,可见,络病治疗研究是不同于活血化瘀的新的学术领域。
    五、通心络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络病理论代表方一通心络胶囊作为科研用药已在临床应用二十多年,获得国家生产证书进入市场五年多,以其理论创新、独特组方及确切疗效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2002年河北省省长特别奖(个人),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示范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并得到临床专家的认可和应用。目前应用通心络胶囊进行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已经达到200多项,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专家组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果,显示了中医络病理论及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独特疗效。
    实验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良好的降脂抗凝、抑制体内血栓形成作用,逐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因而具有活血通络作用。改善和调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明显升高NO,降低 ET,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具有搜风解痉作用。增加冠脉血流量,缩小心肌缺血和梗塞面积,通过抑制心肌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起到拮抗心梗后心肌重构的作用。尤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时梗塞区微血管的完整性保护方面具有突出疗效,这不仅对心梗治疗具有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中医络病理论的重要临床价值。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文/吴以岭

作者: 吴以岭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