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郑 洪等:“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1“瘴”和瘴气所谓“瘴”,究竟为何物。”这里“瘴”指的是一种可致病的雾气,所以《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以“瘴”为“瘴气”之简称,《辞海》则释“瘴气”为“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一是指致病的瘴气,视语境不同而异。这一区分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瘴气是致病因素,其所致之病则为瘴病。...

点击显示 收起

1“瘴”和瘴气
    所谓“瘴”,究竟为何物?从字义上看,“瘴”字不见于《说文解字》。《广韵》则称“瘴”为“热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日:“南人凡病,皆谓之瘴。”《岭表十说》曰:“岭外……土人不问何病,悉谓之瘴。”这些论述都指“瘴”是一种(或多种)疾病。但也有些文献对“瘴”的用法不同,如苏辙《和子瞻过岭》诗有“山林瘴雾老难堪”句;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雾者瘴之本……盖瘴者风之属,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这里“瘴”指的是一种可致病的雾气,所以《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以“瘴”为“瘴气”之简称,《辞海》则释“瘴气”为“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有学者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人所云“瘴”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视语境不同而异。这一区分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瘴气是致病因素,其所致之病则为瘴病。

2瘴气的现代病因学研究
    导致瘴病的原因,《六书故》曰:“瘴,之亮切,山海之厉气,中者辄疾,曰瘴。”唐人刘恂《岭表录异》曰:“岭表山川,盘郁结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菜诊气郁勃蒸熏之所为也。”这里“山海之厉气”、“岚雾”和“山岚水毒与草菜诊气”,说法不一但含意大致相同,按前述“瘴”的语意区分,我们统称其为瘴气。这些描述,从现代病因学来看实难理解,如果说不流通的雾气导致疾病,似乎是指受污染的空气。但在古代农耕社会,尚无人为的因素足以导致经常性的地区性的空气污染。当然有的“瘴”的病因确属自然污染,如《古今医案按》记载有多种:

  “毒水瘴。粤西于云贵接壤处,有水能毒人,其山产五金,皆有毒,况产五色信石者乎,山坞熬信,水流下溪,人不知误吞,则腹胀绞肠而不救矣……。

    孔雀瘴,五六月,雨水泛溢,有孔雀处,其屎积于木叶茸草间,随涧水流下,人误吞之于炊爨问,必患腹胀而痛闷……。

    桂花瘴,全州桂林梧州平乐皆有之,八九月间,香气如桂,此瘴最急,触人口鼻即倒仆,此为中瘴,必须同行之人,就其鼻旁,掘一穴,通地气,亦有得生,但腹痛饱胀,头晕恶心,重者立危……

    蚯蚓瘴,二三四月,泥水泛澜,人犯之,腹胀疼楚,如蚯蚓状者,青筋蟠现于肚腹,兴起痕高……
    蚺蛇瘴,三四五六七月,蚺蛇交媾,秽浊之气,顺水流下,人或犯之,胸腹胀痛异常,口鼻有腥气……”
    冯氏分析,根据“桂花瘴”有黑雾、有香气,人中即仆等现象,推测这是被SO2和CO2污染的空气,“形成这种空气污染,与岭南气象变化剧烈,时而红日当空,消烁金石;时而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有关。”而其他如“毒水瘴”、“蚯蚓瘴”及“蚺蛇瘴”等都是水源污染,包括动植物死亡后腐败溶于水或水中含矿物质过高等。但这些“瘴”都属特例,而同书所列之“寻常瘴”、“暑湿瘴”等更为常见,如“寻常瘴”云:“春夏之交。乍寒乍热,其气忽然蓊郁,忽然发泄,更衣不时,感冒不一。本地人患者不知,医者无书可考,客寓者每日水土不服,委之于数而已。其证似风寒,头痛寒热,而又恶心胀闷,似痢非痢,似疟非疟者是也。宜九味羌活汤加减。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二陈汤。此证粤中无时无之,无人觉之。虚弱之体,感而即发;敦厚之人,感不骤发,积久而成。浑浑漠漠,脉证茫然,难治难愈。”这才是为多种文献提及,在岭南地区长期、普遍存在的“瘴气”,显然不能完全用以上病因来解释,而且许多有关瘴气致病的记载出自居住在城市的官员和文人之手,受空气或水源污染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

    至于瘴病中包含的疟疾(古代曾专门有“瘴疟”之名,但仅是“瘴”病中的一种),古代并未认识到其与蚊子有关,故少有相关记述,但清·屈大均《岭南新语》中述及明清以来瘴病减少的原因时说:“在今日岭南大为仕国,险隘尽平,山川疏豁,中州清淑之气,数道相通。夫惟相通,故风畅而虫少,虫少,故烟瘴稀微。”将瘴与“虫”相联系,可能初步意识到它们之间有某种相关性。

3  从中医病因学特点看瘴气
    综合各种研究来看,凭借古人的记述,很难对瘴气作出准确的、对应性的现代医学病因学分析,固执于此则不免胶柱鼓瑟。

    “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应按传统医学的观念来求解,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其内涵,也才能合理地评价古代治瘴方药的疗效。

    传统中医学的病因观念,是基于对生命现象的“气论”的基础上的,其源头又来自中国哲学文化中的气范畴。《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列子·天瑞》:“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宋张载也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正蒙,乾称》)故古人认为万物皆为气所构成,这种气为物质的、连续的。(气的哲学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衍化,宋明理学后气常常成为抽象的概念,但中医学继承的是物质性的“气论”。)由于万物均由气构成,自然界的现象则不过是气的不同变化而已,医家将疾病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异常变化之“气”。

    如战国时秦医医和提出最早的病因学说“六气致病说”,认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本是自然现象,但“过则为灾”,“淫生六疾”;其后的中医病因学也以“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为最常见的外界致病因素,严重的有传染性的病因则名“疠气”或“戾气”。可见传统医学将致病因素以“气”命名由来已久。所以“瘴气”当是致瘴病之病因,而南方气候潮湿,丛林岚雾较盛,不但北来人士不习惯,当地久居者体质和健康也会受影响,所以有时人们将这些“雾气”即视为有形可见的“瘴气”。故不必将瘴气一定对应为现代意义上受污染的空气或其他具体的因素。

    所以,“瘴气”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尤其是指气候异常变化的情况)。清·范端昂《粤中见闻》所言颇能准确概括“瘴气”的性质:“岭南岁中风雨暖寒,罕应其候,蒸变为瘴。非烟非雾,蓬蓬勃勃,多起于水间,与山岚相合。或有草莱诊气所郁结,恒如宿火不散。溽熏中人,其候多与暑症相类,而绝似伤寒,所谓阳淫热疾也。山野间日出时,亦有白气,缕缕自下而上,须臾森弥四布,蒙如轻尘,咫尺不辨人物。此乃浊阴,乘太阳而升。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人们不能适应这些环境条件所导致的疾病便是瘴病,其中固然有南方高发的疟疾、脚气等疾病,更多情况下是指岭南常见的湿热证候,甚至反映在长居岭南人士的体质上,这一特点在当代中医临床中尚能见到。恶性疟疾等反映了瘴气危及生命的危害性,而与气候一致的常见湿热证候则体现了“瘴气”为患的弥漫性、长期性,两者合起来才比较完满的解释了文献所言的“瘴气”。至于后来“瘴气”记载的减少,则是由于随着边远地区医学水平的提高,已能用传统“六淫七情”等病因理论结合地域特点解释疾病,不再“凡病皆谓之瘴”,因此不再以“瘴”为名,但实际上这一类的证候在医学上仍属常见。

    综上而言,瘴气作为病因,是在传统医学意义上的病因,而不一定能具体对应某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因素。现代医学气象学中也认为诸如温度、气压、湿度等异常对人体有一定影响,但对这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尚没有可供I临床应用的数理模型,更没有针对性的药物。而传统医学的瘴气说,虽然也没有量化的指标,但它综合了自然条件和个人体质等多种因素,并通过其病理解说而与中药方剂相对应,形成以调理人体功能和改善症状为主的治疗方案.因此这种瘴气病因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郑  洪    陈朝晖  何岚


作者: 郑 洪等:“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