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赵宇昊等:中药毒性浅析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不良反应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只是反应程度有轻重之分,发生时间有速发、迟发之分。...

点击显示 收起

    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不良反应备受关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可发生在人体各个系统,只是反应程度有轻重之分,发生时间有速发、迟发之分。如何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反应,了解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以及如何避免发生中毒是中医临床用药,并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的重大问题。

1  产生毒性的常见临床表现
    在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据统计,在21 2例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75.28%,口服用药为19.52%,外用药为5.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如皮肤瘙痒、各型皮疹、粘膜水肿;其次为药物热、过敏性休克;最后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等的损害。
1.1皮肤反应  近十年来,静滴双黄连注射液出现皮疹的报道共计20篇左右,如静滴双黄连注射液出现全身猩红样皮疹。
1.2药物热反应  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8。c以上。如灯盏花注射液致药物热2例。
1.3过敏性休克  据报道苦楝皮、双黄连注射液亦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1.4循环系统  山豆根、甘草长期服用或急性中毒可致血压升高,水蛭、颠茄片内服、食用甲鱼、外用蓖麻子等以及输注双黄连粉针均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症状。
1.5消化系统  出现呕吐、腹泻。如使用双黄连针、天达盖福润胶囊、地奥心血康、薤白等药物均出现此症状。
1.6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脑中风、癫痫、精神症状。临床用药中,产生神经系统表现的主要以中西药合成制剂更为多见。如顾秀玲等分别报道服用感冒通有1例婴儿(出生 50天)引起颅腔出血致死亡,1例患儿(4个月)出现椎体外系反应.2例患者诱发癫痫病发作(既往有癫痫病史)。王立保等报道1例患者服用速效伤风胶囊致下肢麻木。
1.7造血系统  如使用雷公藤、马钱子等药物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 

1.8呼吸系统如使用刺五加针、双黄连针、茯苓会出现面部潮红、呼吸困难、鼻塞、声音嘶哑、面部口唇紫绀。
    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对人体多系统的、广泛性损害。如使用蟾酥过量、中毒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有呕吐、腹痛、腹泻失水,循环系统有心悸、休克及心率缓慢伴心跳间歇等,心电图检查有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纤维震颤、ST段下降、 T波变形等改变,神经系统出现头晕、昏睡、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2影响中药毒性的主要因素
2.1药物本身
2.1.1中药的化学成分  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直接相关,如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曼陀罗含莨菪碱、川乌含乌头碱等,均可产生相应的毒副作用。

2. 1. 2中药品种混淆如五加皮与香加皮两者均可称五加皮,但科、属、种及所含化学成分均不同.二者用量有明显差异,但目前临床上常用香加皮代替五加皮,而香加皮含强心苷类成分,如代用就有可能会发生强心苷样中毒.甚至死亡。

2.2机体
2.2.1年龄、性别、种族等  一般说,成年人对药物成分的转化、排泄快,敏感性低,耐药性强,而婴幼儿与老人则相反。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为阳刚之体;女性雌激素水平较高,为阴柔之体。妇女有月经期及妊娠的生理变化,这些差别均能影响机体对中药的敏感性与耐受性。

    不同种族的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代谢速度不同。有人通过对1 9名白种人和1 8名黄种人用药观察发现,黄种人吸收药物的速度普遍比白种人慢。同一种兴奋剂在白种人体内产生最佳功效时间竞比黄种人快4小时。同样,中药的效用与毒性对不同种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中药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应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同一种族的人由于居住环境与工作条件的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及代谢速度等也有很大差异。在用药时,特别是使用有毒或作用强烈的药物时,尤当认真,酌情使用。

2. 2 .2体质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由于先天秉赋(包括遗传)及后天生活与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差异很大,故对中药的耐受性也有不同,从而引致中毒的总剂量不同,个体相差最小2倍,最大7倍。有的人属特异体质,对某种药物(中、西药)特别敏感,不论用量如何,只要在所使用的方药中 (包括中成药)有这味药,即可出现过敏反应(即毒性反应),对机体造成功能障碍和组织损害。轻则出现皮疹,口、鼻粘膜糜烂或溃疡,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心悸、喘息、发热等,重则导致休克、猝死。此时这味中药,不管它原来是否有毒,对患者来说即为“有毒”之品了。如有人服用枸杞子后,即出现耳鸣现象,屡试如此。

2.3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 
2. 3.1药不对症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精髓。《内经》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些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如违反辨证施治的原则,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

2. 3.2滥用药物  除少数剧毒药外,中成药有不少非处方用药,随时可以无限量地购买。人们还受“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补身“错误观念的影响,滥用现象相当普遍。最明显的例子是人参,因滥用人参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遍及世界各地,出现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的独特病症。

2. 3. 3过量用药传统观念和广告宣传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导,认为中药用量多一点无关紧要,因超剂量用药而引起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有报道服用制草乌25g可致死,服用人参60g可致失明.服用川楝子60g可致昏迷,服用山慈姑 39g可致休克、死亡。

2.3 .4用药时间过长有些药物虽然单剂量不超过日用量,但长期连续使用,在体内产生积蓄作用并引起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甘草可导致假性醛甾酮增多症。

2. 3.5炮制中药炮制是控制中药质量、达到安全用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炮制后的中药,其内在性质会发生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实践证明,毒剧药材生品含毒性成分多,作用较酷烈,特别是大毒之品,须炮制去毒后方可入药。如川乌、草乌、半夏等均需炮制后使用,否则易引起毒副作甩巴豆常去油取霜用,以去除其剧泻作用等。 

2. 3. 6配伍通过配伍可以加重毒性,也可以减轻毒性。《本经》以“七情“加以总结,历代医家认为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为配伍禁忌的内容,现代药理的研究对此结论众说纷纭。大量的中毒病例证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药物的相反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如张仲景在运用附子时,大都注意与甘草、生姜、干姜配伍,适当的配伍不仅能为毒性药物的安全使用创造条件,而且也为某些毒副作用的解救提供了线索。

    另外,中西药合用或中西药复方制剂使用不当是产生毒性的原因之一,如含钙成分的中药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时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因为钙离子会增加强心苷的毒性,轻者恶心呕吐,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

2.3.7剂型与给药途径  毒性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多种.途径不同,吸收程度及速度也不一样,因而影响中药毒性作用的强弱。中药一般采取复方配伍,以口服给药为主。口服后,由于消化液对某些毒性成分有破坏作用,胃粘膜对各种成分有选择性的吸收,加上药物经肝脏代谢的解毒作用.使口服药物比注射给药发生毒性的可能性小。因注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其毒性发生快且重。如雪上一枝蒿中毒,一般口服后10~ 30min出现中毒症状,而注射给药多数即刻就发生。虽然注射给药不是传统中医的给药方法,但随着中药制剂的开发利用,现已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因此不能疏于防范。

2. 3. 8煎服法药物毒性的大小与煎服方法密切相关,由于煎煮可使某些毒性成分发生变化,服法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如附子在服用前,需先煎0.5~1h。但有的药物,如广豆根,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毒性却显著增加。服药方法则有先食服药法、空腹服药法等.可使药物吸收缓慢,以防中毒。

3确定中药毒性的依据
3.1是否含有毒成分  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凡有毒之药,皆得五,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现代医家采用化学手段从许多中药里提取分离出有毒成分,从而科学地初步提示了“毒”的本质,为确定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2整体是否有毒  由于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些含有毒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有人指出,有的中药在有毒成分存在的同时还含有相应的拮抗成分,如人参皂苷B、C有溶血作用,而人参皂苷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血作用;有的中药含的糖类、维生素C、某些蛋白质及胶质等成分,有不同程度缓解毒性的作用;有的中药,虽含有毒成分,但因含量微小,往往不显毒性,如甜杏仁、桃仁、郁李仁等。一般说,有毒的药物必含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整体不一定显示有毒。故在研究中药毒性化学成分的同时,还应从整体角度去研究判定中药是否有毒。

4结语
    中药的毒性除以上因素外,还与药物的部位、产地、来源,采集时间、贮存与农药、工业废物的污染等诸多因素有关。加强中药毒性的研究,利用中药的毒性,攻克临床疑难杂症(以毒攻毒),使中药在临床中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及特色。

摘自:《中药研究与信息》文/赵宇昊  王秀娟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1 3)

作者: 赵宇昊等:中药毒性浅析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