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一)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文/闫也 田维柱 (沈阳 110032
摘要: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是我院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在国内针灸临床首创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眼针疗法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了中医学的望诊内容,即望白睛和血络,填补了针灸学眼针治疗的空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

点击显示 收起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是针灸术的一部分,是我院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在国内针灸临床首创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眼针疗法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了中医学的望诊内容,即望白睛和血络,填补了针灸学眼针治疗的空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眼针正以它特有的疗效被国内外针灸界人士所称道,且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广泛应用。彭静山教授因此被誉为“中国针圣”。眼针疗法亦被称为“彭氏眼针”。

眼针理论的形成一全息论与观眼诊病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且整体与局部之间通过经络有着特殊的联系。五脏信息可以在体表某个器官(如眼、耳、舌等)得到反应。诊察体表局部区域便可获得相关信息。
1.1全思论
眼针理论首先源于“观眼诊病”,即说明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具有全息性质的特殊联系的理论—全息论。全息论认为,生物体是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具有不同特化程度的全息胚组成的。全息胚有两个生命,一个属于自由发育的全息胚自己,一个属于整体。全息胚既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又是相对独立的向着新整体自主发育的发育单位。人体各个高发育程度的全息胚(如各个长骨节枝系统,眼、耳、舌等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未来器官的图谱,是整体的缩小。这些高发育程度的全息胚与整体处于同一内环境之中,当整体的某一部位发生疾病时,各个高发育程度的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上与整体患病部位同名的部位就会有某种可以查到的病理反应。这是因为这些全息胚未来器官图谱上的一个部位与整体上同名部位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从而在同一内环境异常的作用下会有相应的反应。这样根据一个高发育程度的全息胚上病理反应点的有无和位置,就可以查到全身有无疾病和患病部位。也就是说,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结构上与整体是相同的,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某些局部便具有了影响全身活力的信息。

    这一观点说明,这些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整体状况的局部区域(如寸口脉、舌诊、耳穴、眼诊等)即是中医的“微诊系统”。而相应的诊法之所以能够诊断全身病变,就是这些微诊系统的全身作用。与此同时,还进一步说明,每个微细区域共同对应着整体,是整体以某种方式的缩微。它们的诊断和治疗价值不仅体现整体信息,全息于局部的特征,而且也是局部与整体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的结果。
1.2观眼诊病
就眼睛而言,整体信息往往定域投射在眼睛上。整体上某部位的病变信息投射于眼睛上的一定位点。反过来,这些位点往往各自能对其整体上的相应部位产生定向作用。各位点的这种作用的总和构成了眼睛对整体的影响和效应。因此,观眼之所以能够诊病,就在于它与脏腑经络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这个有序系统的联系与调节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内属外络作用来完成的。由于全息信息多集中于与眼相连的五脏,五脏小系统便成为整个机体系统的全息缩影。五脏信息通过经络反映于眼,这样,观眼就可获得整体信息。如果将眼看成是整体的“微诊系统”,相应的观眼效用就是“微诊系统”的全息作用。观察白睛(巩膜)诊病便是一个典型的全息例证。生物全息论有力地证明了观眼诊病的科学性,充分解释了观眼诊病的机理…

观眼诊病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一种诊法。祖国医学自古以来非常重视观眼诊病。《内经》中的“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生死”,“上工知相五色于目”都充分肯定了观眼诊病的意义。

眼为人体五官之一,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足厥阴肝之脉连目系,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主藏血,在液为泪,肝受血而能视,肝气调和,目能辨五色;心主身之血脉,主藏神,诸脉属目,目为心之使,目得血养,可视万物;小肠主化物,化源充足,日得所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脏腑气机升降出入有序,脏腑精阳之气皆输注于目,则目视精明;脾主运化,统摄血液,脏腑精气上注于目,目得其养,则视物精明;又脾主肌肉,司眼睑开合;。肾生脑髓,目系属脑……“。此外,眼与三焦、十二经脉、气、血、精、津液也有内在联系。眼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发挥其视物、辨色、审长短等生理作用。《太平圣惠方》记载:“明孔遍通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所以,脏腑功能失调,目失精气濡养,其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则表现出各种病理现象。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无论是在生理方面抑或病理方面都极为密切。这也正是观察眼睛能察知脏腑疾患的理论依据。

    眼睛分为五轮八廓,每个部位的变化都能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如《灵枢·论疾诊尺篇》说:“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指出白睛上出现赤、白、青、黄、黑5色,标志着各色所主脏腑的病变。观察五轮上的脉络,只有在气轮(血睛)上的络脉显而易见。其不同颜色_卜形状的变化是随五脏六腑的病变而变化的。按眼针划分的区域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进而指导临床治疗。观眼诊病理论为眼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八卦与眼部穴区划分
八卦为古代认识宇宙万物阴阳属性的代表符号。古时用于占筮。北宋以来有些医家在气、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l以“五脏分五轮”、“八卦分八廓”来解释眼的生理 _卜病理情况。在研究眼针时将白睛划分区域,以配属脏腑,首先利用八卦学说。方法是让人体头向北仰卧,两目平视前方,将眼睛分为8等份,即8区。西北方为乾卦,正北方为坎卦,东北方为艮卦,正东方为巽卦,正南方为离卦,西南方为坤卦,正西方为兑卦。乇肯堂在引华元化之说的基础卜-,提出了八卦的方位与脏腑的关系:“乾居西北,络通大肠之腑,脏属肺,……;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于肾,……;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腑,脏配命门,……:震正东方,络通胆腑,脏属于肝,……;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属肝络,……;离正南方,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坤位西南,络通胃之腑,脏属于脾,……;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腑,脏配肾络,……”。根据王肯堂“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的理论,故左眼序列为顺时针方向,右眼序列为逆时针方向,左右对称。

    彭静山教授根据八廓来源于八卦的原理,用八卦将眼睛分为8区,每区代表一个卦位,再配以脏腑,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观眼诊病和眼针疗法,即乾属金主肺、大肠 (1区):坎为水,主肾、膀胱(2区);艮属山,主上焦(3区);震属木主肝、胆(4区);巽为风,主中焦(5区);离属火主心、小肠(6区);坤属地,主脾胃(7区);兑为泽,主下焦(8区)。彭氏的贡献在于把古代八卦的原理用于眼部穴区的划分,为眼针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作者: 一种独特的微针疗法—彭氏眼针(一)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