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钱会南:论饮食五味对体质的影响

来源:摘自《中医研究》
摘要:饮食五味在日常生活中小可或缺,在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重要角色。对饮食五昧滋养补益之功,特别是其作用特点和利弊,以及对人体体质的影响等,进行深人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饮食五味与体质关系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对影响体质因素的分析和养生与疾痫的防治,对十中医体质的研究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l饮食五......

点击显示 收起

    饮食五味在日常生活中小可或缺,在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重要角色。对饮食五昧滋养补益之功,特别是其作用特点和利弊,以及对人体体质的影响等,进行深人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饮食五味与体质关系的客观认识,有利于对影响体质因素的分析和养生与疾痫的防治,对十中医体质的研究亦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就《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探讨如下。 

    l  饮食五昧对人体的滋补特点及对体质的影响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提出天地自然问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饮食水谷乃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其作用也各有特点,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五脏各有嗜欲,五味也各有所通而人扛脏,以滋养补益五脏。因饮食五味对人体五脏各有其所喜所归,其作用也有舰律可循。《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  如《素问·宣明五气》“五味所人”,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昕喜入之脏腑,《素问·至真要大论》称之为:“五味入胄,各归其所喜攻”,言五味各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如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此处用“先”来诠释其所入的特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说明人体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若饮食五味摄取不当,则可使储藏阴精的五脏乃至人体受损。如王冰注:“所谓阴者,五神藏出;宫者,五神之舍也。言五藏所生,本资于五味,五味宣化,各凑于本宫,虽因五味以损,正为好而过节,乃见伤也。“本在五味”说明人体依赖五味之滋养而生存,而“伤在五味”则表达丫五味“过用”,又反过来对人体造成伤害。《内经》以“本在”与“伤在”来描述饮食五味的作用特点,而王冰则进一步用“资于”与“过节”阐发其作用,精辟地分析了饮食五味具有“养”与“伤”之规律,、诚如高土宗_l J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官,伤在五味,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提示人们应深刻认识饮食五味可产:生“养”或“伤”的作用,其关键之处在于应恰当使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出告诫人们:“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认为五味可资助增强所喜脏腑,此乃物质化生的常理,但若长期偏嗜则可使相应脏腑失调,因而损伤危害人体。故张介宾注:“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若味有偏用,则气有偏痫,偏用即久,其气必增,此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则脏有偏胜,则必有偏绝矣,此致夭之由也”盖饮食五味能增益五脏之气,滋养人体;过久偏食太过,则反会损害人体,变生各种病症,言饮食五味之不可偏用也。此与“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之论可谓交相辉映,彼此互参其内涵,突出强调了饮食五味作用的双重性。

    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五脏之气偏盛偏衰,而且可涉及其它脏腑而变生多病。《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成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免心。《素问·五脏生成》记录,多食成则脉凝泣而易变色,多食苦则皮枯槁而毛脱,多食辛则筋急而爪干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堕落等,认为诸证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素问·生气通大论》明言,过食酸味,可使肝气淫益亢盛,克脾上而致脾气衰竭;过食咸味,可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可使心气满闷,甚则肾气失于半衡,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过食辛味,可使筋脉败坏甚弛纵,精神耗伤等,则说明五味偏嗜,可引起本脏的损伤,还可导致相关其他脏腑的病患。有关论述从整体观出发,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

    特殊地域环境形成的饮食习惯也对体质及发病有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描述,北方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势高,人们依丘陵而居,气候风寒冰洌,当地居民喜爱在野外住宿,而喜食乳汁,则易使内脏受寒而滋生胀满病症。南方万物生长茂,阳气盛而地势低下,水湿的蒸发,易致雾露集聚,当地居民喜食酸味和发酵等制作的食物,皮肤腠理多致密而色赤,多发筋脉挛急,麻痹不仁类病症。此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指出:“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认为食物过分精细油腻不利于健康,且易于产生疔疮等病变。王冰分析其机理说:“外湿既侵,中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表明过食肥甘厚味,易聚湿化热而变生疔疮诸疾患。《素问·痹沦》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本痫论》也批评了“饮食不节”、“饮食饱甚“等不良饮食习惯。《素问·热论》则指出热病者“多食则遗”,认为热其而强食之,可使病有所遗。示人注意疾病康复中的饮食宜忌。《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消渴、卒中风、偏枯、痿厥、气急喘逆等疾病,是肥胖富贵人多患之疾病。而且将其归纳为“高梁之疾,“提示其易患之病,与过食肥甘厚味密切相关,亦揭示了不良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饮食五昧调理对养生和疾病防治作用
    饮食五味的调理在养生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将“食饮有节”列为养生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倡“足故谨和五味。”王冰则将谨慎调和饮食五味称为“修养天真之至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生原则,强调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将药食五味的食用,与自然界阴阳盛衰规律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将药食五味的作用与天时联系,强调其选用应注意“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又称之“热无犯热,寒无犯寒。”倡导运用药食五味之性应与季节之寒热温凉相避。即用温热之品时,宜避开温气热气主令;用寒凉之品,宜避开寒气凉气主令之时.饮食调理宜遵循此原则。马莳联系养生原理而告诫人们:“此言五味能伤五脏,而善养者慎之也。“提示宜合理利用饮食五味的滋养作用,避免使用不当而反致戕伐。有关阐述对中医客观认识饮食五味之作用很有启迪,亦对食疗养生、疾病诊治、选方用药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于饮食五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五味的宜忌与调摄亦很重要。《灵枢·五味》指出,食物五味“各有所宜”,食物五味与本脏相宜者,为五脏之病所宜即“五宜”;药食五味克伐本脏者,为五脏之病所禁即“五禁”。《素问·宣明五气》根据五昧所人的原理,提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成,骨病无多食苦,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灵枢·九针》曰:“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素问·热论》则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正如张介宾《类经》所注:“凡病后脾胃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丁肉食之类皆当从缓,若犯食复,为害非浅。“认为热病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食肉则不化,多食则敛谷气残留,与故热相搏结,使病有遗复,提示疾病康复中的饮食应调适法度。

    《素问·脏气法时论》据饮食五味辛敞、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之特点,结合五脏性能苦欲,以饮食调理之法,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提出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原理在于“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盖食物各有辛酸甘苦成之不同气味,适当凋和配合药物治疗,可对脏腑发挥补益作用,有助于药物治疗作用发挥,故“四时五脏,并随五味所宜也“。对于食物的县体选择应用,从五脏各有主色,以及五行生克乘侮的角度举例,如肝合色青,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枣、葵菜之类;心合赤色,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韭之类;肺合白色,宜食苦味,小麦、羊肉、杏、薤之类;脾合黄色,宜食咸味,大豆、猪肉、栗、藿之类;肾合黑色,宜食辛味,黄黍、鸡肉、桃、葱之类等,反映了其食疗应用经验。《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使用方药要“因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骨肉果菜,则食养尽之。倡导“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以药物去其痫邪,食疗养其气,行水渍之通其经,则中外和调而病可已矣。此可谓对食疔原则的最早论述,既阐发了药食五味的应用与宜忌,又将药物治疗与食疗巧妙结合,为后世中医食疗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再如,《素问·腹中沦》提出,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和人,不可服之。“数言热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既指出药食气味对人体体质的影响,还指明了因体质有异而服用药食亦应有所区别的道理,对药食使用的因人制宜均有重要指导作刚。


作者: 钱会南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