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田润平:关于学科建设的思考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药》
摘要:近年来,学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学校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实施,国家不断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如何科学地开展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创新体系,促使学校上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谈一些认识。1学科建设的主......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学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学校探索和实践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实施,国家不断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如何科学地开展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创新体系,促使学校上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谈一些认识。

    1学科建设的主要成绩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l 9 5 6年,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 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经过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教育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并有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囊括了l 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学科授予点和2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虽然我校是单科类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学科门类比较单一,学科相互之间缺少渗透力,但在传统的医学专业领域,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在国内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重点学科数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位,各级重点学科覆盖了全校70%的博士点。

    回顾我校学科建设的历程,应该说是成绩斐然。特别是近20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非常关心,国务院做出了将中医药列为国家支柱产业的重大决定,这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使我校重点学科的数量及质量在“九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九五”与“十五”期间,我校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与质量、获奖成果等方面均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其中,“九五”期间承担国家“九五”攻关课题5项,国家新药基金课题10项,“九五”攀登计划1项,863青年课题1项,“973”课题项目l项,参加2项。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项,面上项目27项,省部级课题109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且所有奖次我校均为第一完成人。

    经过“九五”和“十五”初期的学科建设,我校学科点的学术梯队得到充实,人员结构日趋合理,学科建设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各项工作有序地向前发展,一个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努力创新的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有两条:一是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与学术成果;二是培养出高素质、一流的人才。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否产生世界一流的科研学术成果,这是推动教学与人才培养、吸引优秀师资队伍、进一步建设相关学科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标准的根本要求。对照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我们仍感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根据学校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目标,以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参数为依据,笔者认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尚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2.1统一认识,制定规划
    科学、完善的学科建设规划是保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它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和财务管理紧密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落实学科建设在学校的龙头地位,找出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根据现有学科结构及学科基础,结合长期的学科积淀,在几个有可能突破的研究方向上整合发展,并集中精力系统建设,通过若干个一流的学科带动全校学科群平台的发展。

    2.2重视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
    增强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学科分支总数已从20世纪前期的600多门发展到当今的6,000多门。专家预测,当今世界学科发展呈现出高度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学科发展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多学科、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更加迅速,未来的重大创新将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认为,前沿学科不但必须而且只有在不断的交又融合中获得新生。《科学》杂志评出的2003年的十大科学成就之一的细胞内单分子研究就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大力合作的结果。生命科学中的基础研究带动了包括力学在内的物理学,以及化学、数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形成了物理生物、化学生物等交叉学科。

    我们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时发现,它们多是学科门类齐全、文理与理工渗透的综合性大学。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迄今已培养了7位美国总统、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国际大公司的总裁。该校有107个博士学位点, 90个硕士学位点,117个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农学等11个学科门类。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可看出,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系统。它覆盖了12个门类、74个一级学科和321个二级学科。而我校由于学科门类相对单一、研究方向存在雷同等问题,构成了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天然屏障,使学科相互之间缺少渗透力,难以形成交叉和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原创性成果少,创新动能不足,从而影响了创新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诚然,医学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片面求大求全是不可取的。只有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规模,保持自己的传统和学科特色,珍惜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资源财富,强化并形成特色,才会使学校形成核心竞争力。对此,要实现学科结构的优化,一方面要根据现有学科结构及学科基础,打破院系围墙,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科优化重组,构建学科大平台,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增设学位点,如管理学、法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等,以此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植新兴学科。同时,还要逐步建立与一流综合大学、优秀企业合作与互补的学科发展模式,力争学科建设有新的突破。

    2.3创新机制,组建学科团队
    学术队伍是提高学科学术水平的关键。日本获得的11个诺贝尔奖中有10个出自东京大学。这种科学明星的群体现象说明,科研需要一种好的传统,一种好的氛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产生出一种思维的共振和创造的共鸣。研究东京大学的学术体制我们发现,它打破了原有的以教研室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科研、管理融为一体的基层学术组织,即“研究所”体制,并通过岗位聘任将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相同、志趣相投的学术骨干组织起来,形成新的学术队伍。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加强了管理的针对性,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在机制上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保证,而且也使学术队伍的建设更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实践证明,把具有共同学术兴奋点的研究人员聚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形成学术研究合力,增强学术实力。

    学科建设需要凝聚力,更需要和谐民主的气氛,以此才能产生合力和创造力。中国科学院近几年致力于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借鉴的。

    我国高校一直以教研室作为基层学术组织。这种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状态已不再利于学科的发展。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小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与封闭环境所造成的研究机构的分散、重复很容易诱发和滋长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和行会思想,而这些会阻碍团队精神的发挥,不利于学科凝聚力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应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以学科为中心、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与负责学科建设的行政领导共同负责的学科建设决策机制与监督机制,同时按研究方向建立学科岗位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学科动态管理机制,从而使学科的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建设人手,营造民主、活跃的学术气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论坛、学术沙龙、学术午餐等,为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4合理配置资源,构建集约型
    学科平台
    综观世界各国不难窥见:诺贝尔奖主要集中在一些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些一流大学除了具有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办学理念等共性外,还拥有一流的研究条件和研究手段,即拥有一流的开放实验室。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 190l~1979年所授的诺贝尔奖中,实验室成果居多。美国曼哈顿计划 (研制原子弹)领导小组成员大多是在一流实验室工作过的大学教授。“原子弹之父”奥本哈默这位加州大学的教授就是在该校的罗斯·阿拉英斯实验室(世界著名实验室)完成其研究的。这就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为什么1946~1981年科技方面的诺贝尔奖70%被著名大学实验室的教授所获得。目前,由于政策、集体或个人等多种原因,资源相对分散,从而导致某种浪费。不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科基地的建设中常常可以见到,一方面是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却在大量采购同类设备;一方面是资金沉淀,而另一方面却求资无门。为此,笔者认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集约型学科平台是必然选择。在目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对学科协作、发展、资源利用实施同一设计、综合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程度,尽可能打通直接相邻学科的人为阻隔,将教学、科研普遍性公用物质资源适当集中于校内公共服务机构,并向校内与校外全方位、全天候有偿或无偿开放,扩大公用资源的范围经济性。这样将更有利于我校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

    总之,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只有上下一条心,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科建设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 田润平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