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吴勇:关于中医学科研究的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摸索和指引中医学有价值、有意义的发展途径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医药人的使命。面对今天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对中医学科的研究来讲,没有哪一个时期具有目前这样的有利条件和适宜的内外环境。对于中医学科来说,研究和发掘的目的在于继承和提高。继承和提高的实际效用在于中医学的永续传承。...

点击显示 收起

  摸索和指引中医学有价值、有意义的发展途径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医药人的使命。面对今天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对中医学科的研究来讲,没有哪一个时期具有目前这样的有利条件和适宜的内外环境。

  对于中医学科来说,研究和发掘的目的在于继承和提高;继承和提高的实际效用在于中医学的永续传承;永续传承的最终价值在于始终为人类所用,并与人类的历史融为一体。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宝库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形式的拥有,而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利用的前提,必须切实找到利用的途径,否则就有“怀其宝而惑其邦”之嫌。对于这一点,我们似乎一直在努力着,但实际的效果确实是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过去一谈到中医学是宝库,就是“守财”,以为只要用心看护着就不愁“吃穿”;一谈到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地整体承载起它的衣钵;一谈到发掘,就是要“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永不休止的翻旧纸堆,反复进行注经研究;一谈到提高,就是要么原地以经释典,换个“新说法”;要么掐头去尾,贴个“新标签”;要么干脆离开中医理论,根据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主观好恶,与相关学科的理论(主要是西医学)进行“同类项合并”,趋同者称之为科学,不同者一概斥之为不科学。如此的随心所欲,莫说是什么研究,连起码的严肃态度也没有,却又一定要追求什么有益的结果,这无异于是缘木求鱼罢了。

  能够整体推进中医学科的发展自然是上佳的选择,然而暂时退一步,优先开展前景看好的局部研究,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安排。因为,通过一点突破带动大面积的变化往往更有利于实现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根据中医学科的基本情况,希望在短期内取得研究的全面进展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多少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众多研究活动留下的宝贵提示。因此,我们在今后的研究活动中,应充分分析学科的理论结构和技术结构,密切关注从事研究活动的各类主体的基本情况,有条不紊地推动中医理论和中医技术的有效研究和有效运用。

  第一,要确立选择中医技术体系作为研究突破口的决心。中医技术既是中医理论的有效载体,也是中医学科打拼医疗市场,维持生存的有力武器。中医技术系统已经形成的对其他学科技术的吸纳作用,决定了率先从中医技术系统切入,开展研究的合理性和可预见性。不过,在具体操作时应该尽量避免一时不理解而轻易否定的草率,也不可脱离实际而人为拔高技术研究的层次。中医技术系统的先一步发展,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医理论体系的变革,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牢扎根于自然科学的肥沃土壤中,渐次而确实完成学科基础理论的重建,形成既包含中医理论特色和技术特色,又根植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丰富营养里,重新构架起与主流自然科学相融会的学科骨干体系,并切实完成学科的重建,形成被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广泛接纳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体系。

  第二,要确立选择“以点带面”作为寻找研究突破口基本模式的决心。任何学科的某一点都带有该学科的应有信息,中医学科也不离外,只是不同的点所带有的信息量有差别而已。这就要求率先介入研究的点,信息量应该丰富一些,以便使研究完成后形成的结论更具有该学科的相关信息和相关特征,更能揭示该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更能为随后的深入研究发挥引领作用。

  第三,要确立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研究作为具体操作的核心手段的决心。对于从事中医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当选择非“注经式”的研究手段来进行时会感到不习惯、不顺手,甚至不知道怎样进入状态。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是真正找到了创新性研究初始的应有体验。因为所谓的创新性研究,就是要求前人所未求、证前人所未证、做前人所未做的事情,是前躯性的开拓性工作。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整个学术界都行动起来,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一旦创新性研究获得某一点有价值的启示和进展,就预示着必将迎来整个学科的新生。

  第四,要确立选择中医理论系统与中医技术系统在不同研究阶段可以不同步实施的决心。对中医学科进行不同步研究,不是要人为割裂中医学科的整体联系,而是根据中医学科的既有特点和有关的经验教训,在现阶段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这既是发展中医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在维系中医学科生存的基础上从容开展系统研究的客观要求,更是最终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医学科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门学科能否发展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学科的生命力。而学科的生命力则集中表现在其理论内涵的自身宽度和广度的核心架构上,当这个核心架构具有可供其它学科对接的理论入口时,该学科则具备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基本潜力。否则,如果其总是处于一种理论的超稳定状态和技术的单向输出状态,就只能伴随着时光的推延,当耗尽自身的理论内涵和技术沉淀之后,走到学科生命的终结——湮灭或沦为一种民间技艺。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的中医学科正处于一种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因为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中医药而投入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围绕中药开发的硬件投入,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但是,对于中医学科来讲却是处于学科、学术、技术和人才最“危险”的敏感时期。主要表现为:中医教育追求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改革越走越远;中医人才知识结构的“去中医化”越来越明;由于人才的知识结构等原因中医技术确切的市场占有越来越小;中医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室格局和技术格局的“西化”越来越显;同时,对中医医院技术构成和医疗技术质量评价的“西化”分量也越来越重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昭示了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中医学科的理论特色和技术特色的重建,才能为中医学科积累起生存和发展的确实实力,逐渐摆脱目前的被动局面,乘上时代科技发展的列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一起前进,实现延续、保留和发展民族文化瑰宝——中医学科的原始初衷。

作者: 吴勇:关于中医学科研究的思考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