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王福彦:祖国医学中的疾病预防与保健思想

来源:摘自《时珍国医国药》
摘要: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开始重视.从而对疾病预防和保健养生予以高度重视。如何才能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养生呢。祖国医学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不仅对疾病治疗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总结,而且对疾病预防也有深刻的认识和表述。...

点击显示 收起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保健开始重视.从而对疾病预防和保健养生予以高度重视。如何才能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养生呢?祖国医学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不仅对疾病治疗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总结,而且对疾病预防也有深刻的认识和表述。认真研究祖国医学中的疾病预防与保健思想,不仅对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疾病预防,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致病因素的认识与思想
    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一般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人的精神和形体不足,其中惯穿着一个真气,也称“正气”。外因是指六淫和七情刺激。其中也包括疫疠之气,即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也称“邪气”。中医学认为,内因是人体致病的根据,外因是人体致病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指内因,然而除了思想精神上的“恬淡虚无”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形神并养的法则,即就《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但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就谈不到“形与神俱”,是已具备了致病的内在因素,使神、形俱损,根本不固了。

    至于对外因的防范,除上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外。更要防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妄动,那就要做到“恬谈虚无”。而对六淫疫疠之气的预防,《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告诉我们:“虚邪之风,避之有时”。“虚邪”就是指病原微生物或其它病因。“避之有时”,就是指人体应按春夏秋冬季节,避免那种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气候变化。这一思想既反映了人体健康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关系,也反映了某些疾病季节流行之规律以及空气污染、风向、雨量、生物媒介消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问题。

    2疾病预防的思想
    中医学中对疾病的预防问题也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春秋襄公十七年传》(公元前556年)记载“国人趋瘼狗”。瘼狗指疯狗。当时能够众人一同驱逐疯狗,证明已认识到了疯狗与狂犬病的关系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公元前7~8世纪,我国《易经》中就写道:“君子以思患而豫(同预)防之”;其后在《淮南子》中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的记载;我国第一部古代医著《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也说:“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也。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治已病也。”这里富含两个含义,一是无病防病,二是有病防变,完全相同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千金方》中“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有此意。可见祖国医学的疾病预防思想及其在治疗学中的应用。

    《内经·素问》记载:“黄帝日.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对传染病传播特点之认识。据唐《晋书王彪之传》,永和末年(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可见当时已有了检疫的概念和实践。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至589年)开设“疠人坊”,隔离麻风病患者,后来发展到收治别的传染病病人。古代天花凶猛流行,我国宋朝峨嵋山人成功地运用“种花”(接种天花病人之疱浆)以预防天花,尔后此法广泛传播到欧亚不少国家。清代天花流行时,在北京城设查痘官,将天花患者驱逐至40里之外。

    祖国医学中对各种活动、作息等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也有相当的认识。《素问·宫明玩论》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这就是告诫人们劳逸结合,作息有时,生活规律,动静协调,防止疾病发生,保持健康状况。

    我国在古代就知道饮水与健康的关系,并采取凿井而饮的方法。《吕氏春秋》中讲道:“经水所多秃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可见其对饮水、地理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和对自然地方性疾病预防的思想。

    3养身保健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形与神俱”,就是指一个健康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所谓“形”,就是指形体,包括五脏六腑.皮肉筋脉,五官九窍.以构成人体组织的有形物质。而所渭“神”就是指精神,包括思维意识、感觉运动、气血运行、津液流通,以构成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自然机能而言,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但祖国医学认为形体固然重要,但决定形体的盛衰,其关键往往在精神。因此神就应当矛盾的主要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但是,怎样才能使精神内守呢?同篇中又说:“恬谈虚无、真气从之”。所谓恬淡虚无,并非指什么事都不干、什么事都不想,而是指不要有私心杂念,非分之想.要坚守岗位,顺应环境,不谋私利,这样就内无得失之忧、外无祸福之累。其系统地表述了“良好适应能力”之健康要求。“真气”,就是营养人体和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的统称。其介于形神之间,表现为整个机体的全部代谢过程,是在神的主导作用下,在形的具体装置内.将由口纳入的饮食五味,结合由鼻吸入的天阳五气,化生为精,再由精化气,运行于全身各部,无所不至,即为真气,真气不但可直接奉养于形,而可直接产生出神,形神互用,无限循环,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凼此同篇进一步总结说:“是以志闭而少饮、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即可达恬淡虚无之境.而收精神内守之效。这些观点将人看作了与环境有机统一的整体,包含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思想。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总结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本”。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并说:“唯圣人能从之,故身无苛疾,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这里的“道”就是法则,而“圣人”是指遵循这种法则养身的人。

    总之,祖国医学中充满了朴素的预防、保健养生思想,对如何防病,如何养生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深入研究中医学中的预防保健思想,对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开展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王福彦:祖国医学中的疾病预防与保健思想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